《全唐诗》编纂于康熙四十二年(1705),系由清康熙帝亲自动议、发起,工程浩大,蔚为壮观。康熙四十六年(1709)四月十六,清圣祖玄烨为之作序并题额,因名之曰《御定全唐诗》,也被称为四库全书本《全唐诗》。全书忠实记录了唐代诗人、唐代诗歌的精微全貌及壮丽历程,共900卷, 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 ,诗人 凡二千二百余人 ,传世至今,居功甚伟。 本书以地道扬州诗局本及四库全书本《御定全唐诗》为底本,囊括了其中全部诗人;诗作从近五万余首中精选4809首(约占全书十分之一),并作简要、专业之注释;诗人排序、卷次一仍其旧,另增唐诗作者索引及唐诗篇目索引,方便读者查询。集学术性、阅读性、欣赏性于一体。 于此一编,《全唐诗》概貌、精华尽收眼底,唐代诗歌发展之洋洋大观自可纵情鸟瞰。
《寒柳堂集》:所收十余篇论文涉及中古史、敦煌学、中外文化交流史诸方面。其中《论再生缘》是篇重要论著。《寒柳堂记梦未定稿》及其补文是其晚年的自传性遗文,对研究近代中国政治及作者本人生平均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分别收作者生前手定重要论文、序跋数十篇,涉及中古政治、经济、典制、文化、民族、宗教等诸多方面,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中国中古史的传世杰作,撰写于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中。前书系统论述汉魏到隋唐文物制度的渊源与流变,提出著名的隋唐制度 三源流说 ,提纲挈领地说明中古历史衍化变迁的脉络。后书讨论统治阶级、党派分野、内政外交诸专题,对有唐一代政治史作了极为精辟的论述。 《元白诗笺证稿》:对唐
書籍是人類文明重要的載體,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中華古籍是中華民族創造的重要文明成果,傳承著中華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堪稱人類文明的瑰寶。提高古籍保護事業的水平,是更好地傳承並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需要,更是歷史赋予我們這一代人的光榮使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和關懷下,我國古籍保護工作在短短3年多的時間里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古籍普查工作在全國範圍内有序展開,舉辦各類培訓班50餘期,命名了首批國家級修復中心,開始實施文獻修復師資格認證制度,啟動了“西藏古籍保護工作”, 《中華古籍總目》分省卷的编纂工作穩步推進,國家級古籍保護實驗室也已初具規模。 建立《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是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護制度的重要措施之一。2008年~2009年,國務院先後頒佈首批和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
《孟子》一书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定,儒家原始经典之一,完成于战国中后期。该书详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是了解孟子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及其学说的直接、可靠的资料。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文章,相传为曾子所作。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书,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全篇以"中庸"作为超高的道德准则和自然法律。中庸之道亦被古人称为中道或中和之道。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
《左传》亦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是鲁国官修的历史,它按照鲁国十二个君主的次序,简略记录了公元前七二二年到前四八一年的史事。相传曾经过孔子的修订,以表达他的[微言大义],因而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 《左传》是对《春秋》的解释,对当时一些史事作了较详细的叙述,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七二二年),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四五四年),比《春秋》增多二十七年。《左传》为谁所著,著作年代为何时,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较早说法是,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并谓左丘明大致和孔子同时。但后来有的学者却认为,根据传文和结束年代等方面看,本书似应完成于战国初期,并可能不是出于同一时代,同一作者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