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洞自中唐初建,历经五代、两宋、元、明、清,直至近代,屡次遭战乱废毁,又屡次经有心人重建。白鹿洞书院的千年兴废是一面中国历史文化之境,照见了王朝更替、时代兴衰,映出了一条中华民族时隐时现却永不枯竭的人文血脉。
本书是一部以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为坐标,运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和文化哲学的理论对中国西部民间原生态文化进行的密码解译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中国西部民间原生态文化的永恒魅力和价值,展现其强大的时空穿透力与无可抗拒的精神冲击波。
《周思源看红楼》以著名红学专家、作用周恩源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所作红学系列讲座为基础,并加以修改增订,选配清人绘制红楼梦精美图片200余幅。 本书以解说人物为重点,在红楼人物中,又着重突出了对小人物的介绍和分析。以作家解读作家为特色,以解密红楼创作方法为核心,关注人物塑造和艺术表现的优劣,重在分析形成这种优和劣的深层原因,从而实现了以解释性研究带台评价性研究。为一般读者提供了进入红楼艺术世界的钥匙。
斗蟋蟀,一项源远流长的民间娱乐活动,崇尚自然,自得其乐。鸣虫虽小,清新美丽,点缀生活,愉悦精神。虫与农桑,虫之诗画,虫之俗信,虫文化与人们的生活和精神生活紧紧相连。质朴的虫文化传达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民俗意识和审美观。《中国虫文化》力图探求昆虫与古代哲学、社会生产和生活、民间习俗及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密切关系,多角度地描述这一独具风格的文化现象,从中挖掘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古代昆虫文化功能和价值。
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地理变迁永无止歇。然而,这变迁展现的仅仅是一种自风情吗?当然不是。在房龙的笔下,世界地理远非如此,它是一部有血有肉的“人的”地理。在这部地理学著作中,房龙以幽默睿智的文风,用一个个小故事,将每个国家的民族性格、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联娓娓而来,为读者打开了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的窗户,使枯燥的地理知识不再乏味。跟随着这位的文化传播者和出色的通俗读物作家的笔触,读者既能轻松愉快地了解人类漫长历史的来龙去脉,也会在掩卷之后回味沉思,久久不忍释卷。 房龙以其诙谐、睿智的语言,站在历史的高度来阐释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如果毁坏了这个家园,人类必将走向灭亡。因此,人类只有团结合作、互敬互让、爱护地球、珍惜地球,才能维护它的生命,让
《马克思主义与文化新自觉(第41卷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作者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收录了《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再塑造》;《文化自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品格》;《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文化权利》;《中国传统诚信观及其对当代廉政建设的功用研究》等文章。
时尚的定义,应该是一个时代或者一个时段流行的风尚。追随时尚之风,其实不是现代的专利,是由来已久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尚。在商周的铜鼎和酒尊上,常见的是人面和饕餮的神秘目光,龙凤和猛兽的威严气势;战国时代赵武灵王提倡胡服骑射,因此连铜镜都以骑士斗兽场面为装饰,可见此时的尚武之风;唐人喜欢饮茶,瓷瓯便成为当时流行的茶具。让我们看到古人在追求什么,崇尚什么,流行什么。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作者选择若干时尚现象来书写。按照时间的顺序,将时尚的历史粗略地分为四个时期,即:一,慷慨纵横——先秦风姿;二,玄虚绚烂——汉唐风采;三,弦歌逸乐——宋明风气;四,俗艳新巧——清民风尚。
本书是著名红学专家周思源先生的力作。该书选取曹雪芹精心刻画、同时也是读者十分关注的金陵十二钗为对象,从疑点入手,针对当前一般读者心目中可能存在的种种不正确认识,比如林黛玉为什么不可能上吊自尽?给秦可卿看病的为什么不可能是太医院的太医?贾元春为什么不是造成秦可卿之死的告密者等问题,提出一家之言。另外,本书还写了与十二钗有关的几个人物和刑事案件,颇有新意。
本书全面参考了国际上先进的文化品牌理论成果,系统地总结了外文化品牌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全面提高了文化品牌的概念、历史、战略、延伸、创新、资产、团队等品牌创造、发展、创新的规律,是既突出理论完整性,又重视实务指导性的教材。
《于漪知行录》是于漪老师教育思考的精华记录,分为精神成长、教育心得、处世智慧、励志之语、学习之道等十个主题,每个主题按照相应的内涵再分为若干小节。这些丰富的主题涵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具有启迪智慧和增长学识的积极作用,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全书有大量于漪老师的珍贵照片首次面世,配以精彩的图注,图文并茂,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阅读方式。书中以的形式链接于漪老师部分精彩的演讲视频,使读者在阅读精华内容的同时,可以欣赏到于漪老师极富个性和魅力的演讲,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更加难得的是,正文内容旁,我们还可以欣赏到于漪老师对其教育思考进行批注的珍贵手迹。
本书从最基本与推荐的古文知识入手,由浅入深,娓娓道来,通俗易懂;并力求总结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能使读者一目了然,由此及彼,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为说明问题,几乎每一章节,都举出实例,释疑解难;关键处还附
本书全面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态、组织机制、市场结构、投资与贸易,介绍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以及日本、韩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指导性。
本书是中国部文化产业比较案例图书,为“比较文化产业学”的举旗之作。 在文化产业纵深发展的中国,对文化产业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案例比较,无论对文化产业实践还是文化产业学科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书精心搜罗外多方面文化产业比较案例,并加以深入解析,既可作为文化产业学科教材或教辅资料,又是文化产业管理者、从业者、研究者和对文化产业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本书分国际视域、区域比较、文化传媒、文化体验部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交融,对策思路与问题剖析相贯通,反面教训与正面启示相互验证,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兼具较强的学理性与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