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一方面通过解读国学经典著作来阐发其具体含义,旨在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国学素养;另一方面也结合中国政治生活实践,意图将中国传统社会的宝贵治理经验总结归纳出来,使读者得以充分了解中国数千年兴亡更替与治乱兴衰的普遍规律。
季羡林先生是学术大家。他读了套子书,研究了一辈子学问,在许多学术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他是怎样读书的?又是怎样治学的?他的读书和治学经验是什么?他眼中学术界前辈们的治学经验是什么? 本书汇集了季羡林先生专门谈读书、治学和他介绍学术界前辈治学经验的文章。这些文章对广大学生和学者,都会有所启迪。 本书也是季羡林研究所成立以后组织编写的系列书之一。本是《季羡林谈人生》。季羡林研究所和当代中国出版社还要陆续合作,推出新书。
由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沙莲香教授等撰著的《中国人百年———人格力量何在》一书,是一部社会学专著。该书以100年来在中国社会生活舞台上活跃的4大群体(农民群体、工人群体、商人群体、知识分子群体)为主线,试图找出支撑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未衰的人格力量。 二十世纪的中国多灾多难,4个群体都有过职业角色遭到破坏的经历,他们究竟是以什么样的精神气质来应付逆境?本书提出了“中庸气质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中庸人格是核心人格”的观点。 农民群体是中国社会的母体阶层,是中国稳定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每一次社会变迁,农民都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们既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主要力量,又是中国现代过程的“阻碍因素。” 工人群体是二十世纪出现的“新群体”。作者客观地肯定了工人群体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对共和国建
《读库1102》内容包括:物之物语、暗自揣度、我的高考、外科之花的艰难绽放、卯年记忆等。
《中华文化元素》是我国部系统研究中华文化元素的大型普及类丛书,共14册,吸收了研究成果,将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采取“即器即道”的撰写方法,试图通过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元素,昭显中国文化的特质、流变和前行方向。图文并茂、四色印刷、装帧精美,读可悦目、思可悦心、藏可上架。本书是其中的《茶》分册,由关剑平著。
本书精选了包括人物、历史、思想、典籍、世态等五个部分的三十多篇时文。万字时文,教科书三四千字的惯性阅读,让中学生在信息量更大、内涵更丰富的长文的涵泳中,开阔文化视野,培养思辨意识。
这是一本关于故事的故事书。 杨照相信故事蕴含启示的永恒灵光,也忧心听故事的人消失了,故事没落了,因此敲响警钟。 他用了五十个故事代替精密的论述,庖丁解牛拆解故事的本质,分类为“对故事的冲动”、“故事的功能”、“说故事的方法”以及“重新认识故事”四个部分,每篇文章一千字左右,用故事包裹阐述,彼此灌注,轻巧迷人。 肖邦、乔治桑与《雨滴前奏曲》的“鬼”典故;南非“三个朋友”保险套对抗艾滋病的成功案例;披头士与美国总统的愚贤,示范了故事的巨大能量。
人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也可以说,知识就是趣味。得了知识,把自己变得强壮,、固然好,可是人生活若无趣味,恐怕要更糟糕一点。 这本“知道吧”的小书,就是增广趣味的东西:涉及的内容,照学科术语说,是“文化史常识”,就是古老历史中人们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方面的掌故、趣闻。这方面汪汪如海,小书也只是攫取其中的一部分,计有服饰、饮食、建筑、交通等若千方面。其他方面,将来还会陆续写出 ——李山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历史之于人类就好象记忆对于人一样。如果我们对过去一无所知,我们就无法了解、把握现在与未来,我们所想做的一切都将从零开始。 作为一个法律人,每立一法、建一制、推一政、审一案,必须深谙其利弊得失、成败利钝之道,否则,其用心虽善而果则为恶,画虎不成反类狗熊。要善国济世、兴利除弊,非有丰富而深刻的法文化史的记忆不可。 本书所收集的是作者在原西南政法学院(即现在的西南政法大学)求学期间的习作的一部分。其中有的已在《法学研究》、《法学杂志》、《比较法研究》等刊物发表。这些文章大都是作者在杨和钰教授、杨景凡教授尤其是其导师张警教授的指导下写成的。本书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结构,留下了作者对中国法文化探讨的足迹。
我说过,要展开一场“”,已经出版的《肢体的游戏》只是其一,还有其二,即这本《身体的迷雾》,其三是…… 这是一组关于肉体与精神的系列文化随笔。 畅游在人体的诸多关键词中,才发、现这沉重的肉身里藏着太多的东西:每一个器官都灿烂无比;每一个器官都有一段传奇;每一个器官都能左右人生;甚至,屙屎放屁都是一部可圈可点的大书。 有人曾这样发问:为什么人们,尊重色彩不尊重眼睛,尊重声音不尊重耳朵,尊重道路不尊重双腿,尊重菜谱不尊重胃,尊重大脑不尊重睾丸? 在生物哲学的范畴里,人的一生就是在为肉身的存在,以及为这种存在所显露的意义而奔忙。我们比蚂蚁还累,却无法知道,是否比蚂蚁更幸福。 肉体无意义,是行尸走肉;肉体有意义,是自作自受。
本书精编2012-2003年10年中最经典的爆笑段子。社会,生活,校园,男女,人生等等,包含各个方面,幽默、风趣、爆笑,但又能让人品味出很多道理。是一本让你在轻松阅读中感悟人生道理的杂志书。
本书是百家讲坛《鲍鹏山新说水浒》系列图书第二部,是作者在电视讲稿基础上精心加工、润色而成。内容包括三部分(即三个人物):李逵、鲁智深、宋江。作者讲李逵,一片天真浪漫到底,两把板斧随意挥舞,想出手时便出手,可爱也很可怕。他目无王法,也不信王法,作者尤对导致其随意杀人、“不信王法”的黑暗社会做了深入的剖析与批判。作者讲鲁智深,像历史上两位大思想家李贽与清代金圣叹一样,偏爱有加,倾注了浓厚的感情。在作者眼里,鲁智深总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便出手。他遇事敢作,作后敢当,遇好人敢救,遇坏蛋敢杀。就是这样一个外貌长相粗鲁之人,恰恰有慧根、有佛性。作者讲宋江,说他极善于笼络天下英雄,具有一种领袖的气质和心态,并把他与其他两位梁山曾经的领导人王伦和晁盖作比较,得出宋江之所以最终能胜出一
本书是百家讲坛《鲍鹏山新说水浒》系列图书第二部,是作者在电视讲稿基础上精心加工、润色而成。内容包括三部分(即三个人物):李逵、鲁智深、宋江。作者讲李逵,一片天真浪漫到底,两把板斧随意挥舞,想出手时便出手,可爱也很可怕。他目无王法,也不信王法,作者尤对导致其随意杀人、“不信王法”的黑暗社会做了深入的剖析与批判。作者讲鲁智深,像历史上两位大思想家李贽与清代金圣叹一样,偏爱有加,倾注了浓厚的感情。在作者眼里,鲁智深总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便出手。他遇事敢作,作后敢当,遇好人敢救,遇坏蛋敢杀。就是这样一个外貌长相粗鲁之人,恰恰有慧根、有佛性。作者讲宋江,说他极善于笼络天下英雄,具有一种领袖的气质和心态,并把他与其他两位梁山曾经的领导人王伦和晁盖作比较,得出宋江之所以最终能胜出一
这一期值得关注的篇目有《俄藏黑水城绘画与我的西夏情缘》,上世纪初,俄罗斯探险家科兹洛夫在额济纳河黑水城遗址发掘出湮灭了七个世纪之久的西夏宝藏,震惊世界。这一大批文物构成研究西夏文明的宝库,其中的绘画作品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西夏历史画卷重现于世人面前。(注:对西夏历史的研究和发掘时目前外历史界和考古界的一大热点) 本文作者吴焕宇先生,在圣彼德堡冬宫博物馆看到这批艺术珍品后,便着手临摹,以期国人能目睹西夏文化的璀璨魅力。 当年中国王爷用几十杆快枪换走的大笔国宝,如今只能由一位老人用自己的画笔,使久违的俄藏黑水城绘画珍品返回故里。本辑《读库》特彩印了十三幅吴先生几可乱真的临摹作品,个中滋味,一言难尽。 这是一本可以改变人的阅读偏见,甚至阅读习惯的刊物。文章的作者都是善于驾驭文字
从历史沉淀里寻找女人,也从历史文化长流里创造女人。通过这些与男人在一起的女人,展示社会百态和价值取向,为了与《三国演义》里的种种男人步调一致,就此将原有史书上的人物和文化人物改造了、嬗递了,通过他们的行为和言语,由政治人格渗合道德人格,此种打造了的三国文化女人,颇有伦理色彩,诸如诸葛亮妻相夫教子,徐庶母、姜叙母爱憎分明,曹操卞夫人的贤惠、简朴、孙权长女(大虎)的阴险、刻毒,几都为传统文化圈里妇女的多元模式。它也是三国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另类。
淡定是什么?不争,不抢,不浮,不躁,是内心到行为上的从容与平和。纵观过去到现在的中国人的行为,往往是不淡定,比如,处处可见的插队,中国式过马路,暴发户式的炫耀,无时无刻的迟到……这些不淡定,深深地烙印在很多中国人身上,成为一种独特的国民性征。梁实秋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到这种种不淡定的表现,用浅幽默、淡批判的文笔将之描述出来,犹如一面镜子,足以让我们每个人对镜自省。说国民性,不必如鲁迅和柏杨一样下笔太狠太损,其实,不淡定才是最恰当的定义。
我们认识湖南人既可以看到他们坚毅执著、卓励敢死的气势风度;经邦济世、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心;沉稳务实、朴实淳厚的士风民风等等,但也可以从其他侧面、甚至反面来认识湖南人,看看湖南人的偏执、蛮动、狂躁…… 《湖南人,凭什么》一书常识性错误太多……作者在后记中先高高挂起一块挡箭牌,说如果哪位评论家看着其不顺眼,能放一马就放一马。看来他骨子里毕竟还是心虚,以为先把挡箭牌挂出来,别人就不好意思放箭了。
立民国,孙中山认为搞民权的第一步就是,让人们知道如何开会。民主政治其实就是一种程式性的东西,一套议事决策的程式规范。孙中山认为,"苟人人熟习此书,则人心自结,民力自固。"西方"数百年来之经验习惯可于此书一朝而得之矣"。他所说的"此书",就是《罗伯特议事规则》。议事规则不是有强制效力的法律,它只是一个如何开会的程序。1876年,亨利o马丁o罗伯特出版《罗伯特议事规则》,前三版就卖出了五十万册。后来,对议事规则的完善和修订成了罗伯特家族的事业,直到2000年出版了第十版,累计销售五百多万册。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议事会中都在使用这一规则,上至联合国大会,下至学校班会,常会在本机构的议事规则中看到"未尽事宜,以《罗伯特议事规则》为准"的字样,特别是在美国民间组织中被广泛采用,据说百分之九十的机构都在用它。《
兴 文化自信 文明复兴 中国人增强文化自信,成于民族复兴进程中。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肩负着推进一场新的文明复兴的时代使命。中国文化既有自信也有他信,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因硬着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时代要求。 和 以和为贵 文明对话 “内和乃求外顺,内和必致外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国,也真诚地期盼着各种文化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共建和谐世界。 信 文化根基 价值支撑 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哪里?在传统文化里。但传统文化、传统道德过去没有、现在也不能把我们带进现代化。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价值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