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人们就渴望信息。在前工业时代,人们通过谈话、八卦、庆祝活动、布道和公告来收集和分享新闻。印刷时代催生了小册子、期刊和早的新闻纸,将新闻社区从地方扩展到世界。本书追踪了1400年到1800年四个世纪以来多个欧洲国家的新闻史,展示了控制新闻的力量,新闻在政治、宗教改革和社会事件中的角色,新闻的娱乐性和时效性,记者的可信度,以及人们在推开新闻的世界之窗后发生的改变。 今天,在一个被信息淹没的时代,人们如何在这种信息规模中相互沟通?读者或将在书中得到新的思考。本书荣获2015年哈佛大学金匠奖。
书籍的文化和历史学研究是一个种方兴未艾的学术方向,根植于历史学、文学研究和目录学这三个主要学科。它们分别视书籍为文化交易,书写文本和物质制品。本书为这个宏富,却有时混乱的领域提供了指引,以解释为何不同的学术方法在研究似乎相同的对象时会引出不同的问题,并得出彼此矛盾的答案。 它带来的启示是,文本会变,书籍易变,是读者终制造了他们所需要的书籍。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文艺讲座》分上下两编。上编收录《文艺论》《文学概论》《文艺批评》《艺术哲学》四种,总论文艺性质,言语精到,颇多识见;下编收录《诗歌原理》《小说研究》《独幕剧研究》三种,分论各种文学体裁,可为读者研究与创作之参考。其书虽非出自一人之手,而编次得当,内容默契,读之绝少突兀,浑似天成。而上编《文艺论》与《文艺概论》两种,视之题目若相重复,其实见解殊异,各得其所,论其陈设则各为镜鉴,有双龙戏珠之雅趣。纵观全书,则已将文艺上一般理论尽皆囊括,而其文简明,喻理浅近,可以使文艺爱好者略具文学常识,亦可为登堂入室之门径。
此书是郑振铎先生在北平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完成的作品,这是继他的世界文学史巨著《文学大纲》(1927年4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之后的又一部弘篇巨著。在书中,作者将中国文学分为古代、中世、近代三个时期,各个时期又分别就一个文学运动、一种文体或者一个文学流派的兴衰起落来分章论述。同时,作者以三分之一的篇幅,首次把历来不为文人雅士们所重视的弹词、宝卷、小说、戏曲等被“正统文学”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所谓“俗文学”写进了文学史,以他独到的见解,为“俗文学”正了名,不仅填补了我国文学史的空白,并为“俗文学”争得了文学殿堂中的应有席位,堪称为“少有”之壮举。书一经问世,便在社会上激起了强烈反响。
中华文明是怎样起源的?其核心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叶舒宪编著的这本《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从根脉上揭示文明古国的精神遗产和文化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