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刘洪宽先生怀着对老北京的深厚情感和对古都的热爱,花甲之年,创作了这幅50余米的国画长卷《老北京风物图卷》。他凭借儿时记忆,实地写生和查阅历史资料,由南到北,再现了老北京中轴线上的人情风物,历经五年心血筑成,令人敬服。他笔下的老北京古韵犹存,街道商铺、行人市景与老城门城墙交相辉映,这可谓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呈现了一幅美丽的可以“触摸历史”的宏大画卷。 画家作者知我60多年来,一直为古都的保护奔走于占城内外、大街小巷和中轴线上,与古都结下了深厚的情缘,特嘱我为序。于是写了几句知语感言,权以充之,并借以为画卷出版之祝贺。至于画中的精美图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请高明观者自己去观赏和评说,在此不作多赘。
本书将声景生态的概念引人史料研究领域,介绍了声景生态的概念和基本方法,论述了声景生态的原生性,讨论并提出了声景生态资料的史料标准,以及声景生态资料的采集、整理和传播等问题。 在理论论述和探讨的基础上,作为声景生态史料方法的应用案例,对具有史料价值的北京的声音进行了记录和分析,包括老北京的叫卖声、老北京的响器声、天安门广场的声景、北京的交通声景,以及北京的音乐厅与音乐生态等。 本书的读者对象包括声景观研究、设计与规划人员,有声史料研究人员,以及与声景生态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
《天然禅师与岭南文化广州华严寺首届(华严论坛)论文集》由释印觉主编
本书为全面介绍武山水帘洞石窟群及木梯寺石窟的图册。水帘洞石窟群创建于北周,共包括水帘洞、拉梢寺、千佛洞和显圣池四个单元,保存了北周、隋、五代、宋元及明清时期的大量壁画及造像遗存。木梯寺石窟创建于唐代,宋、元、明清时期做过大的重修重建。现保存窟龛20个,各类造像70身,壁画约130平方米。
在北京地区,有人类生活遗迹的历史可以上溯到70万年前,而北京先民的文明也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这些可以用黄帝传说时代的古文献记载和当代考古发掘工作的成果作印证。从燕国分封,辽代建陪都,金代建首都,到元代成为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北京地域文化的发展,就像长江、黄河,越流越宽阔,越流越澎湃。在元、明、清三代形成的京师文化,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中颇具典型性的地域文化,其影响范围之广远远超出了北京的地域范围。它在北京产生和发展,然后向乃至国外传播和进一步发展。因此,北京地域文化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与影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地域文化所能够与之相比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北京卷)》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
旧上海为东亚首埠,寄军政穗主,冠盖往来,巨贾踵接,故官舍钜丽之观,裙屐绮罗之胜,五花八门。旧上海为五方杂处,声色货利之场。淫风之盛,赌风之烈,冠于全国。倚门卖笑择人而噬人,登徒子乐极生悲。旧上海青红帮匪,敲诈勒索,无恶不作,百姓遭殃。旧上海社交殷繁,骗局丛生,黑幕重重,稍不留神,跌入陷阱。编绘本书,旨在揭破黑幕,戳穿骗局,鞭挞丑恶,警钟长鸣。诸君既可阅读简明之短文,重温历史,又能欣赏精美之线描,潜心临摹,生动勾勒出《旧上海百丑图》,谨防某些丑剧在今日重演。
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篇章,自明清以来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徽州文化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徽州文化十讲》包括“徽州与徽州文化”、“徽商”、“徽州的教育与人才”、“心安理学与徽派朴学”、“徽州的宗族与教化”、“徽州聚落与徽派建筑”、“源远流长的新安医学”、“独树一帜的新安画派”、“徽州的民间工艺”、“中菜”等内容,以较为通俗的语言,向读者朋友讲述徽州的独特魅力。
《宛委琅嬛:越地文献精粹》系2019年11月“北京·绍兴文化周”期间,特展于国家典籍博物馆“文献名邦·书香绍兴——越地历史文脉展”珍本古籍展品基础上,编选增辑的越地文献精粹。 《宛委琅嬛:越地文献精粹》以历史时代为经,以学术脉络为纲,以古籍珍本为载体,力图通过展示历代先贤著书、郡人刻书、名家珍藏,来呈现古今绍兴的文明演进和学术延昌,彰显绍兴历史文脉的传承有绪。 收录1949年以前书写或出版,以中国传统装帧形式存在的古籍共157种。其中105种为国家图书馆藏品;42种绍兴图书馆藏品;6种浙江图书馆藏品;2种上海图书馆藏品;2种私人藏书家藏品。 《宛委琅嬛:越地文献精粹》共设六大篇章:先秦至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至民国。各章设立主标题,下有小序解题。每章下按侧重分设若干主题小节,共
本书为全面介绍武山水帘洞石窟群及木梯寺石窟的图册。水帘洞石窟群创建于北周,共包括水帘洞、拉梢寺、千佛洞和显圣池四个单元,保存了北周、隋、五代、宋元及明清时期的大量壁画及造像遗存。木梯寺石窟创建于唐代,宋、元、明清时期做过大的重修重建。现保存窟龛20个,各类造像70身,壁画约13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