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项重要文化遗产,一笔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作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重要组成部分,京西古道已然成为门头沟区一张金色的文化名片,在实践过程中,愈加发挥显示其文化张力与价值魅力。 本书以人文视觉、文化审美的叙事角度,通过时空感、历 史感、生命感、价值感强化调动,来展现京西古道文化魅力,强调古道文化审美体验。展示了京西古道的起源、演变及其历史文化,阐述其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并对古道文化的发展及利用进行了有益探讨。书中精练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卓尔不群,使人耳目一新,油然而生前往踏勘体验之念。
“乡愁中国”丛书包括《京杭大运河光影实录·北京卷》《京杭大运河光影实录·津冀卷》《京杭大运河光影实录·山东卷》《京杭大运河光影实录·江苏卷》《京杭大运河光影实录·浙江卷》五本,从时间和空间上多方面、多角度地介绍了运河文化。本书为其中的一个分册,共分为四章,分别从“北京城市概述”“北京河城共生”“北京大运河道”“北京运河人文遗产”四部分全面介绍了京杭大运河北京段。本书图文互映,文字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图片精美,极具视觉冲击力,将古都恢弘大气的气势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
《徽州书法》通过梳理徽州书法的历史脉络,引申出对历代徽州代表书法家、新安画派中的能书善画者、徽派篆刻代表人物、徽州名人、徽州状元、徽州御医等群体书法特点的介绍,和对徽州文书、徽州摩崖石刻、徽州碑刻、徽州楹联匾额、徽州牌坊、徽州刻书、浅绛彩瓷器等历史文化遗产上书法特点的介绍,从而印证了徽州书法在徽州文化和中国书法史上应具有的地位。全书以书法为引线,系统介绍了徽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既是一本系统研究徽州书法的著作,也是一本推介黄山风光和徽州文化的著作。
书稿在充分尊重史实和文献的基础上,以文化散文形式全新结构了“洱海之源 三诏故地”洱源的山川地理、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并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拓展和积极的探索,随着文字叙述的展开,读者将领略洱源丰饶而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地理风景。
本书是研究闽南方言与文化的专著。除了本章(章)的绪论的概述之外,还包括以下章节: 第二章 闽南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闽南方言的共同特点和内部差异 第四章 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 第五章 闽南地方文艺与方言艺术 第六章 闽南方言的科学研究 第二章主要是用闽南地方史的材料说明闽南方言的形成过程及其形成之后的流播(包括在全国各省和境外的流播)。第三章是对各种闽南方言所作的语言特点的比较和分析,先概括各个小区之间的共性,再分区列举其个性(着重于语音和词汇)。第四章从方言和文化的流播、扩散考察其海洋文化的特征,从整体结构上考察方言和文化的多元变异和整合,并透过方言事实(主要是方言词汇和谚语)说明闽南方言人的文化意识。第五章介绍用闽南方言记录的各种歌谣、戏曲和曲艺,说明这些方言艺
本书是《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系列之一的《启迪——本雅明文选》(作者:汉娜·阿伦特)分册,书中具体收录了:《从“资产阶级世纪”中苏醒》、《·本雅明:1892-1940汉娜阿伦特》、《论尼古拉·列斯克夫》、《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等文章。
这本书为“西山文脉”丛书中的一本,通过五个章节,讲述了京西古道中古商道、古军道、古香道、永定河沿岸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的村落起源、空间布局、营造特色、民俗等方面的内容,以及西山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现状。文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对岭南文化丰富内涵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虽已有《岭南文库》作为成果的载体,但《岭南文库》定位在学术层面,不负有普及职能,且由于编辑方针和体例所限,不能涵盖一些具体而微的岭南文化现象。要将广东建设成为文化大省,必须首先让广大群众对本土文化的内涵有所认识,因此有必要出版一套普及读物来承担这一任务。出版《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的初衷盖出于此。因此,《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可视作《岭南文库》的补充和延伸。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
自从数万年前人类踏上青藏高原,一部高原拓殖史就此展开。历经新石器、金属时代,到有文字记载的吐蕃王朝时期以降,历史在这里波澜壮阔地进行着。从高原到内地,共同书写了古代中国大历史中的恢宏篇章。马丽华力作《风化成典·西藏文史故事十五讲》,纵览西藏地区数千年风云,从中撷取一个个精彩的人物和事件,大至王朝兴衰,小至个人命运,有一些是众所周知的,更多的属于发掘所得,既是史实,更是传奇。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对岭南文化丰富内涵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虽已有《岭南文库》作为成果的载体,但《岭南文库》定位在学术层面,不负有普及职能,且由于编辑方针和体例所限,不能涵盖一些具体而微的岭南文化现象。要将广东建设成为文化大省,必须首先让广大群众对本土文化的内涵有所认识,因此有必要出版一套普及读物来承担这一任务。出版《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的初衷盖出于此。因此,《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可视作《岭南文库》的补充和延伸。 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 开平现有18个镇,不论是在丘陵地区还是平原,镇镇有碉楼,即便是在开平繁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列读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力求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统一,系统阐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起源与演变、生态与文化特征,分析其历史与现实价值和保护与利用现状,提出可持续保护与管理对策,以进一步提升遗产地人民的文化自觉性与自豪感,提高全社会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意识。 本册为《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由闵庆文、孙雪萍、张慧媛主编。
历史上,朝鲜民族称号来源于“光明的东方”之意。“朝鲜”,原为朝鲜半岛李氏王朝(1392年-1910年)国号,后以此为族称。黑龙江省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移定居在黑龙江省境内并逐渐形成、发展的。 《黑水世居民族文化》丛书由12部图文并茂的专著构成,内容包括汉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达斡尔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和黑龙江古代民族的文化,涉及到传统的生产生活习俗、教育、文学艺术、语言文字、新闻、广播、出版、期刊杂志、宗教等领域,全面系统地勾画出一幅色彩斑斓的黑龙江流域民族文化巨卷,亦深刻地揭示出黑水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之功。
《闽台民俗研究》把闽台民俗置于整个中华民俗的大背景下,从空间和时间上对其进行定位,从而凸现了闽台民俗地域上的特征,揭示了闽台民俗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阶段,分析其主要特征。作者方宝璋在叙述闽台各种民俗事象时,注意追根溯源,揭示其流变,考察其内在精神活动和社会功能,探讨其文化的内涵。《闽台民俗研究》虽然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但不少篇章却是文情并茂,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雅俗共赏。
村寨正在迅速消失,其文化传承意义重大。贵州村寨因数量多、历史久而具有代表性。全书共8章,70万字,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贵州村寨文化的传承历史、传承过程、影响传承的因素、传承规律、传承作用等,进而提出在文化传承中应遵循的原则和可选择的途径。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是一套全面介绍岭南文化的知识性丛书,其内容广泛,涉及岭南地区政治、历史、社会、文化、经济、自然资源、人物、事件、民俗风情等,文字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每《广州越秀古街巷》还配有30幅左右的历史图片,读者好评如潮,专家积极肯定,是一套真正“精品双效”的出版物,是普及岭南文化的“大众百科全书”。《广州越秀古街巷》为该书系之一,它讲述的是广州越秀古街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