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书法》通过梳理徽州书法的历史脉络,引申出对历代徽州代表书法家、新安画派中的能书善画者、徽派篆刻代表人物、徽州名人、徽州状元、徽州御医等群体书法特点的介绍,和对徽州文书、徽州摩崖石刻、徽州碑刻、徽州楹联匾额、徽州牌坊、徽州刻书、浅绛彩瓷器等历史文化遗产上书法特点的介绍,从而印证了徽州书法在徽州文化和中国书法史上应具有的地位。全书以书法为引线,系统介绍了徽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既是一本系统研究徽州书法的著作,也是一本推介黄山风光和徽州文化的著作。
杨守敬在日本时,极意搜访古籍,见佳本,则以所携汉魏六朝碑版易之,撰《日本访书缘起条例》。及何如璋归国,黎庶昌继任,读杨守敬文,因有刊《古逸丛书》之仪,嘱杨守敬任其事。于是按日本人森立之《经籍访古志》诸目,不惜重价索之,竟十得八九,复有目所未载者一百馀种。及《古逸丛书》刻成,凡二百卷,二十六种。杨守敬为之跋者九种,详溯源流,辨别正误。光绪十年书成,识者叹为精绝。将所作题识选录补订,撰写《日本访书志》十六卷,凡二百三十七篇。 《日本访书志》十六卷,有光绪丁酉(1897)邻苏园刻本,一函八册,半页九行,行二十字。每篇各自起迄,无论所占板数之多寡,概不与他篇同板。这次整理即以此刻为底本。
本卷为《徽州文化史·先秦至元代卷》。徽州文化萌生的历史系统而完整,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四五万年以前的新安江流域的智人时代,境内各地出土的大量文物表明,徽州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先民生活。而在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先民们已经创造了原始土著文化。从早期的土著古越文化,到与中原汉文化的融合,再到产生新质的徽州文化,本卷论述了以下六个阶段:原始土著文化(汉及其以前),土著文化与汉文化的初步融合(魏晋南北朝),土著文化与汉文化的深入融合(隋唐),土著文化与汉文化的完全融合(五代北宋),徽州文化的形成(南宋),徽州文化的成长(元代)。
本书是研究闽南方言与文化的专著。除了本章(章)的绪论的概述之外,还包括以下章节: 第二章 闽南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闽南方言的共同特点和内部差异 第四章 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 第五章 闽南地方文艺与方言艺术 第六章 闽南方言的科学研究 第二章主要是用闽南地方史的材料说明闽南方言的形成过程及其形成之后的流播(包括在全国各省和境外的流播)。第三章是对各种闽南方言所作的语言特点的比较和分析,先概括各个小区之间的共性,再分区列举其个性(着重于语音和词汇)。第四章从方言和文化的流播、扩散考察其海洋文化的特征,从整体结构上考察方言和文化的多元变异和整合,并透过方言事实(主要是方言词汇和谚语)说明闽南方言人的文化意识。第五章介绍用闽南方言记录的各种歌谣、戏曲和曲艺,说明这些方言艺
展读此书,武汉历史前进的脚步,宛如在画面之间穿行;文明演进的脉络,仿佛在字里行间延伸。历史建筑、工业遗址、革命旧址、名家故居、风貌街区,无不向每位读者传递着悠远凝重的城市历史,诠释着绚丽多彩的武汉文化。该书主题鲜明,图文并茂,内容翔实,资料丰富,融历史性、指导性、性、可读性于一体,是对武汉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盘点,历史文化风貌的一次展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一次梳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