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希腊的遗产,即是一部现代世界的诞生记;从基因上了解西方,重新发现古典传统的价值。 ☆ m.i.芬利、莫米利亚诺、伯纳德·威廉姆斯等14位***古典学家,15个独特视角,精彩追溯现代世界的源头。
揭开中原王朝所建构的“西部神话”帷幕,透视被汉字的权力书写所遮蔽、所遗忘的河西走廊文化古层,从中寻觅夏、周、秦所代表的华夏源流信息,再现“丝绸之路”之前“玉石之路”的深远与辉煌,探考“齐家古国”六百年的兴衰迹象,辨析自“玉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大变革中氐羌族群文化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特有贡献。
这是一本以岁时记体裁写成的民俗书,以生动和细腻的笔法叙述了极富传统气息的民间社会生活。它以农历时间为主轴,不仅介绍春节吃年夜饭、端午竞赛龙舟、中秋赏灯玩月等常见的节日风俗,更大量涉及寒食禁火吃冷食、社日老幼集会、六月六吃馄饨过半年等渐被人们淡忘的岁时传统,以及酿饮烧酒、斗蟋蟀、开药市、七夕乞巧、冬日暖炉会等现代人鲜少听闻的民俗活动。
封面文案:一点二划譬如鸿爪踏雪泥,千头万绪难得仓颉释迷津。细细玩味良渚人的表情达意,趣味之至。内容简介:良渚文化的刻纹工艺,在礼玉重器上已经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同时,以陶器为主要载体的“刻画符号”也极有趣味。其大量出现在陶器上,玉石器上也有少量发现。由于考古发现的偶然性,很多“刻画符号”出现在破碎的陶片上,导致许多符号信息的缺失。此类刻符的主体图案,也有表意功能,其图案较之具象的图画式图案,有更强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良渚社会进入文明、建立王国,在统一的宇宙观支配下,建设规模庞大、体系完整的良渚古城,并作为中心辐射整个环太湖流域。在这如此震撼的超级工程中,如何协调、组织人力、物力资源,稳定社会发展,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除了有统一的信仰作为精神支撑,必要的信息记
长期以来,长江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并未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已有的中国历史文化著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似乎形成了一种定势,认为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即黄河中心论或中原中心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引起众多学者对长江流域各地区文化形态研究的重视和参与,学界对巴、蜀、楚、吴、越文化及徽州、湖湘、岭南、海派等亚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发表了不少有影响的著述,形成了研究长江文化的热潮。 1993年,学者季羡林在参观荆州博物馆和湖北省博物馆后,受到震动,撰写了题为《中国古史应当重写》的文章,指出:长江流域古文化,至少可与同期的黄河文化并驾齐驱。1997年,他再撰《中国历史必须重写》,重申应将这一观点贯穿于中国通史的研究。近年来,学术界的
《水摆夷风土记/旧版书系》分两部分。部分“征程记”,叙述了作者姚荷生从昆明到车里(景洪)的旅途艰危。在数十天三千里的行程中,冒了不少的险,吃了不少的苦。有时爬上千仞高山、滑下万尺深谷;有时从马上跌下来,泥里滚过去;有时要涉过湍流,穿过毒雾恶瘴;有时经受了风雨的欺凌,容忍了饥渴煎熬;有时走过虎豹的巢穴,又要防备盗匪的袭击。其中,穿插了很多奇闻趣事、传说掌故,引人入胜。作者不禁叹息:不到云南的人,不知道中国旅行是如何困难,也不知道滇路艰难到什么程度。正如明代云南诗人张禺山所言:“西游蜀道,北上太行,昔日诗赋,千载悲伤。若教行路见滇海、崎岖绝道皆康庄……” 《水摆夷风土记/旧版书系》第二部分为“十二版纳见闻录”。作者以巨大的热情,自然客观地描绘出20世纪30年代西双版纳傣族的生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