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是一部北京民俗集锦,主要包括十大类分别岁时节令、婚丧嫁娶、交通民俗、居住民俗、商业民俗、民间娱乐、戏曲民俗、服装装饰、民间禁忌、饮食民俗。编者团队在民俗普查的基础上,综合所有古今民俗资料对北京地区的民俗进行了系统编写,书稿内容以近、现代民俗为主,也包括古代传统民俗;以良俗为主,对过时的落后民俗亦不回避。全面详细地记录了北京地区各类民俗的源流、活动形态、仪式、表演、传承情况及其社会功能、社会影响等等。
该书从中国的历法源头说起,用作者的节气与物候作品和相关阐述科学表现了“历法之源”地的节气与物候景象,图解了中国古代专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等,具有呈现的科学性和标准性。不仅如此,作者还将节气与物候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气象、农事、节日、诗歌、民俗等文化用文字娓娓道来,独具科普特色。
乐府诗与民俗的关系错综复杂,以上胪列的内容并不能完全涵盖,但从上所述已足以看出,若要准确把握乐府诗的特点,民俗这一视角不仅是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必须尽可能地将乐府诗放在它赖以产生的民俗环境中加以考察,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文学内部机制的变化。审视乐府诗所涉及的各种民俗事象,揭示它们深刻的内在渊源,有助于解决某些单从文本出发难以破译的问题;从民俗角度关注乐府诗,能够加深对乐府诗文学特征、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拓宽乐府研究的视野;乐府诗既是文学作品,又是民俗的载体之一,发掘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民俗文化,亦可为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研究的资料和有益的借鉴。因此,乐府诗的民俗学研究不仅对乐府研究而言,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对其他文学史和文体史的研究也不无参考意义。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系列:中国古代科举》介绍了中国科举制度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系列:中国古代科举》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从萌芽、完善、发展、鼎盛、衰落到灭亡的全过程。
《万年历》是清朝皇帝颁布的《御定万年历》的简称,又叫《皇历》,泛指“农历”、“阴历”、“夏历”、“旧历”。“农历”是古人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规律,总结出包括节气、置闰等内容的年月日时周期节律,用历数干支表示。相传历法由黄帝,贯通古今。春节就是以农历来计算的中国传统节日。为弘扬传统文化,并紧跟时代步伐,我们特组织编写了这本融公历与农历于一体的《国学传世经典:中华民俗万年历(典藏版)》。它以表格的形式明晰地展示了中外历法的不同,两相对照、简单明了。另外《国学传世经典:中华民俗万年历(典藏版)》还加入了一些广为群众欢迎的吉祥图案、历法知识等,以丰富书中内容。
万年历在我国民间有着广泛的应用。历法和中国普通家庭的生活息息相关,农耕时代的农民要根据节气播种收获,现代社会的人们每逢婚丧嫁娶还是要翻阅历书。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的万年历同时显示公历、农历和干支历等多套历法,更包含与黄历相关得吉凶宜忌、节假日等内容,方便人们查询使用。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方便广大群众,特编写此书。 《老黄历》收编了1900—2050年共计150年的历书,并介绍了关于节气、历法的风俗和故事,方便查找且富于趣味性。
《定色分类蟋蟀谱》是一部以古代蟋蟀谱为基础,以蟋蟀斗丝的颜色为划分依据,对蟋蟀进行定色命名的著作。 斗蟋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娱乐形式,约起于宋,流传至今。为了鉴别哪种生相的蟋蟀善斗,玩家们从养虫、斗虫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对斗蟋进行分类命名,蟋蟀谱也应运而生。现已知较早的古谱为明嘉靖本《重刊订正秋虫谱》,是在宋代《秋虫谱》基础上增补而成的。较有代表性的还有:明万历本《鼎新图像虫经》、明周履靖续增《促织经》、清康熙金文锦删定《促织经》、清朱从延辑《蚟孙鉴》、清秦子惠《功虫录》、近代恩溥臣《斗蟋随笔》、民国李大翀《蟋蟀谱》,以及近现代柏良、李嘉春、火光汉、肖舟等所著蟋蟀谱。但是由于古代出版业不发达、信息传播能力有限,很多撰写者并没有读到早期古谱,在写作中往往轻易沿袭某一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