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是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大汉帝国是中国历史上寿命*长的帝国,是中华民族创造活力*为充沛、人性也较为高扬的时期。它和之前的秦帝国一起,开创并发展了一种崭新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能像汉朝那样,至今还对我们的生活有着这么大的影响,它的成就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是无法磨灭的。《这才是西汉史》主要讲述了刘邦建汉至王莽篡汉这一段时间的历史故事。涵盖了西汉版图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官制、军事、农业、冶铁业、商业、文化、宗教、思想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刻画了一大批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历史人物,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巨幅历史画卷,记录了西汉帝国的兴亡沧桑和为中国留下深刻烙印的辉煌的文化,全景再现中国古代军事帝国的勃兴与衰落。
锦衣卫这一机构自洪武十五年设置以来,服务明朝两百多年,是平衡朝中各种政治势力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皇权高度集中的体现。然而由于锦衣卫工作内容及直接向皇帝负责的特殊性,在史料中遭到了掌握历史话语权的文人集团的涂抹,以致后世看到的锦衣卫与真实的锦衣卫相去甚远。本书以现存史料为基点,从全新的视角出发,在不颠覆历史的情况下用诙谐幽默的语言、细腻丰富的刻画,展现一个真实的、不为人熟知的锦衣卫系统。
西域为汉代以来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 在丝绸之路影响下,西域特指汉、唐两代所管辖的今中国新疆大部及中亚部分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中西的走廊。 西域从汉武帝刘彻时起属于汉朝, 初有三十六国。这些古国有着迷离传奇的历史:曾经兴盛的楼兰文明,又谜一样地悄然消逝;汉朝、匈奴和西域诸国的世代恩仇,惊心动魄;张骞、班超经营西域的丰功伟绩,令人景仰……这里有着丰富的物产,有闻名于世的汗血宝马,有汉代才传播到中原的葡萄、石榴…… 萧绰著的《西域简史》以通俗生动的笔墨,梳理西域三十六国的前生后世,讲述一段扑朔迷离的西域往事。
明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黄金时代,从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建立国号大明,共经历12世,16位皇帝。版图*时,东西11750里,南北10940里,史称 治隆唐宋 、 远迈汉唐 。大明帝国将封建帝制文化传统推到了极致,是中国两千年帝王政治的集大成者,其对于中国政治传统、文化传统的影响既深且巨。全书以 细说 的形式,叙述了洪武新政、蓝党冤狱、靖难之役、迁都北京、仁宣之治、土木之变、弘治中兴、武宗乱政、万历荒政、朋党之争等重大事件,以宏大浩荡的气魄,充满激情的笔墨,刻画了一大批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历史人物,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记录了大明帝国的兴亡沧桑和辉煌文化。
太平天国运动引发的战乱,导致了清代浙江 大 规模的人口流动。本书的立足点有二:一、厘清浙江 近代以来客民迁徙状况,勾勒客民的来源、清廷从招 垦到查荒的政策转变、土客冲突的不同类型等等。二 、揭示土客冲突的背后缘由。在多起冲突中,基层地 方官员不惜得罪土著,对那些没有根基的客民却多有 袒护。这一违背普通常识的史实,背后蕴藏着丰富的 历史信息。 中央和省府为了解决财政匮乏,急欲将已是熟出 的荒地登记在册以便缴纳田赋。而此时县级官员却已 获得客民垦荒纳租的财政利益,不愿将租金转变成田 赋交给中央。为了维系地方基层组织的运转,中央对 州县财政权能的扩大只能予以默许。近代浙江土客的 冲突及土地问题反映出传统财政体制在太平天国战乱 之后的自我修复的结果,体现着传统体制的弹性。
科幻在我国发展已过百年,期间历经坎坷,但在一代代科幻人的努力下,科幻文化已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开枝散叶,结出丰硕的成果。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立足我国科幻事业的核心重镇四川成都,邀请杨潇、谭楷、流沙河、刘兴诗、王晓达、周孟璞、吴显奎、董仁威、何夕、姚海军等十位功勋卓著的科幻名家接受访谈,从人生旅程到科幻之路,构画新中国以来科幻文学发展的历史全貌,跨领域、多视角地展现了中国科幻所走过的半个多世纪艰难而辉煌的历程,充分见证了四川科幻人历久弥坚的执着与情怀,用鲜活的事例展现了四川科幻人为推动科幻事业蓬勃发展所立下的汗马功劳。全书不仅保存了珍贵的科幻口述史档案,还为中国科幻的研究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史料。
中国传统学术,经历清后期的低迷徘徊之后,从清末民初起,涌现出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他们以渊深的国学根底,融通中西,不仅擘划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更开创了一种圆融通博且富于个性特征的治学门径与学术风范,而后者也正是当今学术界,经历了十几年的曲折后出现的“世纪回眸”热潮所尤为心仪的核心问题。本丛书辑取其中尤具开创性而篇幅不大者,并约请当今著名专家为之导读,不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要眇,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撰作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从而在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的同时,凸现大师们的学术个性。相信这一设计,会比单比原著,或笼统抽绎当时学风特点,来得更切近可靠。原著是垂范后世的经典之作,导读为鞭辟入里的精赅之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这也许是本丛书有别于坊间同类丛书不
为什么不断有一个又一个国家骤然兴盛,成为所向无敌的霸主?为何历史上的强国都只能维持一个世纪左右的霸权?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规律和共性,中国从中究竟应领悟到什么经验或教训? 今天,中国的复兴和崛起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不争现实。如何从历史上主要大国的兴衰历程中得到有益的借鉴,如何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寻求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十分重大的战略问题。 本书正是从这一目的出发,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通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追踪和研究世界性大国兴起轨迹,总结大国崛起的个性特征和基本规律,探索新形势下中国发展战略选择,为中国的发展寻找镜鉴,以期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
《欧亚学刊》(国际版)是关于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学术刊物,刊物研究范围主要在内陆欧亚史,所收论文从历史、政治、经贸等方面对古代内陆欧亚物质和文化交流进行考察和研究,所收文章均为国内外内陆欧亚研究的*成果,学术性强。书中英语论文将占50%以上,其余为汉、日、德、法、俄论文。
两千年前,老子骑青牛,西出流沙不知所终。两千年后,我们手捧《道德经》——他过关前留给后人.的著作,默默地读着这个老人所说的一切,如奉圭臬。细品《道德经》,其精练的九九八十一章,洋洋洒洒五千言,尽现老子“无、道、德”之精神境界与朴素、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时至.,仍将给我们以睿智的启示与警醒。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言宇宙之本根,蕴含天地变化、阴阳变幻之机妙,称《道经》;下篇言处世之方略,蕴含进退之术、长生之道,称《德经》。其精炼的八十一章,仅以简洁优美的五千文字,构造出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的宏大框架。对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其中,对中国当代历史的进程和选择影响甚巨。如果说,辛亥革命所解决的是结束一个旧时代,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现代历史的进程,是造成中国向现代主权国家演变、传统社会结构解构、共产主义崛起、转型模式转变、中日战争的重要原因。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100周年,维也纳大学于2014年7月3―5日召开“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当代中国历史进程影响”的国际研讨会,本书以此次研讨会的20余篇论文集结而成,是世界范围内纪念一战百年文献中唯一的中国专辑。
丝绸之路上的通商孔道,是中国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在华夏文明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书稿系统梳理了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之路的历史发展变迁,并阐述了其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的重要意义。
本书作者,游刃于历史人物掌故之中,上到帝王,下至文官武将、黎民百姓,皆不在话下;小到个人慎独功夫,大到社会建制,提笔即成;嬉笑怒骂间,旧社会的三纲五常钢骨、社会情状,跃然纸上。在调侃古人“冥顽不灵”的字里行间,亦戏说着先贤金石之言,劝善之意。 莫说今人士大夫式的劝善教化以言志载道太过冬烘,抹杀学人进德彰贤的现代意义;更不能单以一个“旧”字将古人宣扬的德行义理沦为阻碍个性解放、现代文明进步的众矢之的。作者将忧世之心,化作崇古之文、笑骂之笔,其中自有深情。
公元前500—前200年,文化中国的诸子时代,确立了中国人生活和思考的轴心。春秋的诸侯和家臣都不重要,主角是“素王”孔子,然而孔子的“礼”在战国刚刚到来时就饱受挫折,兵家、纵横家以用计取代礼,其后有变法,西河之学与稷下之学交相辉映,开启了热闹的诸子时代。孟子、庄子、老子、墨子互相辩驳,他们创造的思想观念,至今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中。这个时代终结于“儒家圣化”和“儒门王圣运动”,终局也就是荀子的门徒韩非子的帝王学。 ------------- 《文化的江山》系列共3辑12册,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品: 第—辑:文化中国的起源 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国的来源 文化的江山02:王朝中国的确立 文化的江山03:中国风雅颂 文化的江山04:中国轴心期 第二辑:走出王朝的中国史 文化的江山05:走向世界历史的国度 文化的江山06:
公元前1000—前500年,文化中国的《诗经》时代,自由的时代咏唱出自由的诗歌。“中国”这个词出现在此时,关于“中国”之内涵的界定也出现在此时,但不是通过论理的形式,而是用铭文中不磨灭的誓言,还有诗歌中活泼欢畅的曲调,来界定中国人就是这样生活,这样思考的。周召优雅,郑风直白,宋地民风狂野,齐鲁朴实沉着,楚地天性浪漫,而并未收入《诗经》中的吴地诗歌也经由楚人的“翻译”,灵气乍现。 ------------- 《文化的江山》系列共3辑12册,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品: 第—辑:文化中国的起源 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国的来源 文化的江山02:王朝中国的确立 文化的江山03:中国风雅颂 文化的江山04:中国轴心期 第二辑:走出王朝的中国史 文化的江山05:走向世界历史的国度 文化的江山06:通往文艺复兴的岁月 文化的江山07:追
本书所收论文,按内容分为四编: 1、“典章制度编”所收10篇论文,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研究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度的文章,二是研究魏晋南北朝清浊官制的文章,如魏晋贵势垄断“秘著”新论,萧梁官班制的渊源、创立原因及其性质,“周氏以降,选无清浊”辨等等。 2、“社会经济编”所收7篇论文,主要涉及东吴时期的地方大姓,东吴人口问题,两晋时期消费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与技术水平,其中不乏作者的独到见解。 3、“历史人物编”所收7篇论文,研究对象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谢安)、改革家(文明冯太后)、思想家(嵇康)、画家与雕塑家(戴逵),以及奸臣、宦官(黄皓、宗爱、刘腾)等各类历史人物。文章对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历史功过作了实事求是的叙述与评价,揭示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
公元前2500—前1000年,文化中国的金玉良缘时代,王朝中国在文化中国的沃土上生成。以玉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中国受到那条彩陶、玉石之路上西来的青铜文化的冲击,这种全新的以马和战车、武力征服为标志的文化摧毁了暖温带的三大文明古国,而在中国的“十字轴心”处遭遇了文化中国的阻击。以传说中的禹结合陶寺、石峁、二里头等重要遗址的考察见证这个金(青铜)玉(玉石)良缘的世界,夏就是这个世界的代表,而非一代王朝。这一文明包裹经过数百年的演进,终在“司母戊鼎”的“尸祭”仪式中完成了王朝中国的确立。 ------------- 《文化的江山》系列共3辑12册,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品: 第—辑:文化中国的起源 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国的来源 文化的江山02:王朝中国的确立 文化的江山03:中国风雅颂 文化的江山04:中国轴心期 第二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