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虽是一本论文集,但全书仍构成体系。因为,除个别文章外,全书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的。这个中心,就是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问题。作者认为,以前作者讲的中国历史大多是按照某种公式编制出来的,而不是就中国历史本身的发展过程如实编写的,因而有必要重新据实探索这一重要课题。经过长期的,特别是近15年来的反复探索,作者对这个问题终于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新认识,形成了中国历史发展体系的框架。这个新体系的一些主要之点,大致可作如下表述: (一)洪荒时代。从中国这块土地上人类的降生起,直到一万年前的氏族社会为止,其间约数百万年。过去作者习惯地称这段历史为原始社会,然而原始社会实际上仅指氏族社会,是不能涵盖这段历史的全过程的。有些人也称之为蒙昧时代,但蒙昧时代和原始社会几乎是同义反复,至多不过可以追
史学:文化中的文化。 这一书名所示,它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西方史学史。史学史,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属于学术史的范畴,它应该如何写作,似无定规。周谷城先生在说及世界文化史写作的困难时这样说道:“范围这样无定,体例这样不齐,只是由于世界文化从来就是不断发展的。到今天更是日新月异,不易把范围体例固定下来。不过,不把范围体例固定下来,反而使学者、专家易于着笔或易于发挥各个的性。
本书原名The New History and the Old,初版于1987年。在这本书中,作者对20世纪的历史学家、历史学派和历史写作做了成功的梳理,并作出精湛的批评。所谓新史学和旧史学并不能确指具体的历史学派和历史研究与写作的方法,因为总会有更多新新史学产生,使原来的“新史学”变成“旧史学”。因此在2004年的修订版中,作者增补了4篇文章,它们分别论述了后现代主义、世界主义、修正主义和“历史的终结”,阐释了新史学和旧史学的变种。
《历史从殿堂走向民间》共分部分:历史从殿堂走向民间:这是从总的理论方面阐述的;历史教学指导:这是近年我国教育新课改后我参加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大象出版社等历史教科书的一些心得体会;外历史教科书研究:这是我对我国大陆和香港地区以及韩国历史教科书的专题研究,指出我国和邻国一些历史教科书的特点、长处和如何加强同邻国历史教科书上一些不同历史观点的交流。上述内容只是我一家之言,诚恳希望海内外专家指教。
《西方史学史》是个不容易对付的挑战。坦率地说,在应承下这个任务时我心里是没底气的,因为我虽然对西方史学史有浓厚兴趣,也教过这方面的课程,并写了本关于古典史学的书以及个别文章,但对于进入这本书中的史学大家们,除了少数人我较为熟悉之外,多数并不真正了解,原因是没有认真、投入地研读过他们的原著,害怕出海客谈瀛洲、误人子弟的笑话。刘家和先生的一席话给了我迎战的勇气。他举罗素在其《西方哲学史》序中的一段诚恳的交代:“我毫不怀疑,很多人对于我所述及的任何一个哲学家,——除了菜布尼兹之外——都比我知道得多,然而,如果这就成为应该谨守缄默的充分理由,那么结果就会没有人可以论述某一狭隘的历史片段范围以外的东西了”。我当然远没有罗素的渊博和睿智,但罗素的求实态度却使我感动,给我启发:天下没有在
《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自1995年出版以来,一直不衰,先后获得“美国图书奖”和“奥利弗·克伦威尔·库克斯‘杰出的反种族主义学者奖’”。该书的不同版本总计超过100万册,这在目前的历史社会学著作中堪称。 詹姆斯·洛温发现,美国课堂上使用的教科书都充斥着错误的信息和短视的见解。本书针对这一现象写作而成,它改变了我们与美国历史的关系。在书中,洛温详细剖析了美国现行的历史教科书,并对教科书中的谎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展示了历史的生动性与复杂性。他从前哥伦布时代着笔,涉猎重建、海伦·凯勒、个感恩节、梅莱大屠杀等多种人物与事件,对现有的教科书提出了令人大开眼界的批评,对美国历史进行了令人着迷的重述,指出了美国历史应该如何以及能够如何向美国学生讲授。他指出爱国主义是谎言的主要温
这虽是一本论文集,但全书仍构成体系。因为,除个别文章外,全书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的。这个中心,就是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问题。作者认为,以前作者讲的中国历史大多是按照某种公式编制出来的,而不是就中国历史本身的发展过程如实编写的,因而有必要重新据实探索这一重要课题。经过长期的,特别是近15年来的反复探索,作者对这个问题终于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新认识,形成了中国历史发展体系的框架。这个新体系的一些主要之点,大致可作如下表述: (一)洪荒时代。从中国这块土地上人类的降生起,直到一万年前的氏族社会为止,其间约数百万年。过去作者习惯地称这段历史为原始社会,然而原始社会实际上仅指氏族社会,是不能涵盖这段历史的全过程的。有些人也称之为蒙昧时代,但蒙昧时代和原始社会几乎是同义反复,至多不过可以追
本书内容简介:“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