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秦汉以来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一具客观存在,也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我们来认识这个客观存在和发展过程……
《〈中国文化〉三十年精要选编》由文化大家刘梦溪先生主编,本套从书既是《中国文化》杂志三十余年 成果的选编,也可视作近三十多年我国学术界中国文化研究成果的一次汇总。 《中国文化》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大型学术刊物,创刊三十年来始终秉持“深研中华文化,阐扬传统专学,探究学术真知,重视人文关怀”的办刊宗旨,提倡从现代看传统,从 看中国,在广为汲纳国外各种新观念的同时,刻刻不忘本民族的历史地位。了解此刊的行内专家将“厚重,学术,名士,低调,性情”,视作《中国文化》的品格。《中国文化》创刊以来已出版55期,总字数逾2000万,获 外学界人士高度好评。 为汇聚成果、交流学术、留住历史,特编选“《中国文化》三十年精要选编”,分十二个专题,厘定为十二卷,涵盖了哲学、历史学、文学、考古学、文献学、文
这四卷《文集》大体上都是关于中国史学、文化史、思想史方面的论文,但也有几篇是讨论西方历史与文化的。写作的时间上起 20世纪 50年代,下迄近一二年;在这半个世纪中,作者自己的知识和思想都有很多的变化和进展。如果作者以今天的理解重写这些论文,它们当然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无论是重写或修改,在事实上都是不可能的,作者只好让旧作新刊,以存其真。
《竹书纪年》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史官所作,共十三篇,记载自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是中国古代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以君主纪年为纲目,上下记载了89位帝王、1847年的历史。《竹书纪年》早已亡佚,今存有“今本《竹书纪年》”和“古本《竹书纪年》”两种。《竹书纪年研究(1980-2000)》集结了20世纪80年代到2000年20年间各位专家学者对“古本”、“今本”《竹书纪年》研究的重要成果。这36篇重要论文,深入探讨了《竹书纪年》的版本问题,古人对《竹书纪年》的整理,以及《竹书纪年》的流传。学者们系统而全面地从直接史料中搜寻一切相关的证据,提出了有力的文献佐证和商榷意见。尤其注意阐发昔贤所未论及之种种问题,并将结论建立在可供客观检验的历史事实之上,为研究者揭示出一条较为深刻和广阔的思考路径。作为《竹书纪年研究(2001—
本书的内容大多取自往哲时贤的著述和经验,在作者个人相当于一份读书笔记,对读者则或许能起一点资料汇编的作用,借陈寅恪的话说,“殊不足言著述也”。这大抵也接近史学方法的本义:它是一种修养、经验和技艺的综合体,如果脱离治学经验和典范之作来讨论方法,就容易沦为空谈。 书中引述了大量他人的言论,涵盖古今中外。各位论者的思想背景和言说语境各不相同,将他们的言论条贯于一个系统当中,不仅显得牵强而芜杂,而且可能导致曲解和附会。
本论文集大致上可以分为五组。前三组重点探讨了作为明清时期中期学术文化交流中重要部分的史学交流与比较的问题。组五篇论文,是有关明清时期中国史书在朝鲜半岛的流传、影响以及史学比较的内容。第二组五篇论文,则是有关朝鲜王朝所修中国史书或与中国相关史书的研究,而《朝鲜吴庆元(小华外史)考论》是与乔治忠教授合作发表的。这一组相关内容在笔者的有关专著中有所体现。第三组两篇论文,主要讨论的是清代学人与朝鲜学人的交流与学术讨论,反映出清代中叶以后中朝学人的友谊。
张广智、张广勇编写的这本《史学--文化中的文化(西方史学文化的历程)》系《世界历史文化丛书》之一种书。 历史学致力于人类的整个文化领域,史学文化在人类文化中具有无可置疑的重要地位。《史学--文化中的文化(西方史学文化的历程)》以西方文化发展为背景,用文化变迁和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和考察了西方史学及其演变的历史,独辟蹊径地构筑了认识丰赡的西方史学文化的体系:时空观念的开拓——从彼此隔绝到全球一统的世界史体系的出现;研究领域的扩展——从狭隘偏执的政治史到新意迭出的新史学;历史学家的文化视野——从维柯、伏尔泰、基佐、布克哈特、赫伊津哈到汤因比等对西方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探索;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反思——从古典的到近代的历史哲学的演进;对历史学自身认识的深化——从批判的到分析的历史哲学的发展;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