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着如何理解“常识”这个话题展开。“常识”可分多种,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些观念会及时帮助人们处理面临的难题,这时“常识”就会有效主导行动方向。可是在历史观层面长期形成的某些刻板僵硬的看法,如果不经调适修正,也许会妨碍历史认知质量的提升,必须加以辨析。内容大致分成三类,类检视四十年来中国史学从思想史、学术史向社会史、文化史转型期间需要反省的若干议题。第二部分讨论如何处理明清以来直到五四前后历史的延续与断裂双重并存的复杂势态,着重辨析一些被忽略或误解的观念,尝试激活其中潜在的认知能量。第三部分是访谈记录,主要围绕着近些年自己出版的一系列论著答疑辩难。作者作为我国当代新史学领军人物,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此书就是相关的一个总结。
《历史学理论与方法(修订本)》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学理论、方法论和西方历史思维模式的演进历程。作者探讨了“历史”的基本概念,对历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了精彩的回答和阐述,回顾了百年来不同学术流派在历史编纂学方法上所采取的不同模式,尤其是追溯并分析了西方史学史中各重要时段历史思维模式的发展演进历程。《历史学理论与方法》论述纵横捭阖,精彩纷呈,展现了作者渊博的学识和启人深思的洞察力。何兆武先生在序一中称“《历史学理论与方法(修订本)》之体大思精、庞征博引,于中国古代、西方现代以及苏联的有关著作均有精辟的论断,其体例与阐述之允当是值得每一个读者细细咀嚼的。”
本书以历史学研究中的语言学转向为视角,就西方后现代历史哲学的研究现状做了梳理。本书内容包括历史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趋势、分析的历史哲学的兴衰、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的历史哲学、欧美后现代历史哲学的发展与现状、历史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后现代历史叙事理论、历史叙事的诠释性、后现代历史隐喻理论、后现代语境中的历史客观性问题、作为本体认识和语言的历史,同时,作者以附录的形式就外后现代历史哲学的研究作了一个综述,并附了一个访谈。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其影响巨大,面对后现代主义的冲击,历史学、哲学都要作出回应,本书可以看作是历史哲学对后现代主义的一些建构原则的回应,作者以一种客观的态度作出说明,并终引出自己的观点。
19世纪末以来,中国史学史研究产生了大量卓有成绩的学者和大批重要的学术成果。《现代学术经典精读:中国史学史经典精读》选择了近30篇能够大致反映中国史学史研究进程的论文或经典著作(节选),并以开放的视角和批判性的思维,对这些选文进行简要介绍和点评,以望对读者在提高学术鉴别能力、学术素养和奠定研究基础等方面提供帮助。
本书是英国史学家彼得·伯克的经典之作。本书从各种角度追溯了历史学和社会科学许多领域的兴起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在近十年中的相互交融,重新梳理了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之间的关系,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分析具有深远的启迪作用,扩大了社会理论的概念。作者论述了当代史学领域与社会学理论的研究新成果、新方法、新术语与新概念(包括社会学家研究使用的术语与概念),评述了史学界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大师们的富有开创性的观点与理论,对中外史学界与社会学界均有重要影响。
内容简介本卷主要讲述的是普法战争第二阶段,即老毛奇率领军队与法兰西国防政府继续作战。德军包围巴黎后并没有立即攻城,而是逐步夺取斯特拉斯堡、梅斯等关键城市,并在不同地区对抗敌卢瓦尔河集团军、北方集团军、东方集团军,以及分布各地的法兰西自由射手(由此发生了一系列战役)。 到战争末尾阶段,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镜厅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统一的德意志 宣告建立。随后不久,德意志一方击败法兰西国防政府,取得战争胜利,普法战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