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大型工程,该工程在拥有蓄水发电、防洪减灾一类造福社会功能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如生态环境改变、库区居民迁徙等一些问题,还会有不少文化遗产会因水库蓄水而被淹没,需要抢救和保护。正由于长江三峡工程涉及面极广,因而它牵动着每一个国人的心。在长江三峡库区文物的抢救保护方面,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国家文物局的统一部署下,在已故著名考古学家、我们的老师俞伟超教授指导下,多支考古队伍进驻长江三峡库区,1995年就完成了长江三峡库区地下文物抢救保护规划。在此基础上,从1997年起,来自全国各考古科研单位和高等学校考古学专业的上百支考古队伍云集长江三峡,开始了规模空前的抢救地下文物的考古工作。经过十多年艰苦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积累了大量的考古资料。随
《两汉县行政研究2007》不是把两汉四百年作为一个没有变化的横向平面来进行扁平的研究,而是在以空间为维度的横向研究基础上再作时间段上的纵向比较,注重对县行政运作的变迁研究。书中不管是对县禄秩等级、县廷官员设置的研究,还是对县行政运作中吏治与教化关系的探讨,都把不同阶段的情况区分开来,以彰显汉代地方政治的变迁。
《深圳旧志三种》讲述了深圳不同地区在不同朝代的历史志事。
作为当今活跃的一位史学工作者,作者不仅在书中娴熟地使用了各种传统史学研究方法,同时又将现代西方语言分析哲学、知识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运朋于其研究中,尝试理解从新石器时代直至当今中国的社会与文化的底蕴。全书展现了作者对中国历史学和传统文化的批判性思考。 全书主体部分分三章:章《历史的书写》回答了什么是历史学这一最基本问题;第二章《文本考据》讨论了文本考据的技术和方法;第三章《文化的理解》从知识社会史的角度论述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探讨了理想形态中文化理解的概念。余论部分从方法、组织、课题三方面讨论了中国历史学的现代化之路。
作者继承王国维所提倡的利用纸上史料(文献)和地下资料(出土资料)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二重证据法”,利用传世文献及简牍、帛书,分析《史记》战国史料的结构,阐明其编纂意图和作为历史史料的可信度及其界限,作者还通过利用出土资料,史料的限制,了解战国时代各国的动态和其在地域上的共同性和不同性,以及这些共同性和不同性在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产生了什么影响,从而为战国史重建提供了基础性的研究。 全书分两编:编,侧重于弄清《史记》战国史料所取材的各种资料的特征,考察与战国时代相关之文献及出土书籍的特征;第二编,具体地讨论《史记》秦本纪和战国世家(赵、韩、魏、楚、燕)的整体结构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