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的代表作,是他为中学生写作的一本白话中国历史教科书。该书出版即造成轰动,并影响了几代读者。全书30余万字,将中国五千年历史娓娓道来,开创了通史写作新的纪元。 本次出版以民国《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为底本,全新精编精校。全书分绪论、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现代史、结论六章,以历史事件贯穿各个历史时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等各个领域,条理清晰、见解独到,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系统、经典的通史版本。即便在今天看来,依旧是一部常读常新的通俗历史佳作。
在我们的记忆里,所有对历史的记忆,归根结底都是战争。所有的兴衰、偶然、动机、阴谋、经济、天灾,在万事俱备下导演出了这一场场改变历史的战争;也是这一场场的战争,将我们对于历史的所有看法、印象、调侃、想象,全部浓缩,作者通过这些描写,串联起中国古代历史的脉络。 本书以三家分晋到秦朝统 下的历史兴衰为纲,通过十二场 战役来讲述历史,包括:三家分晋、马陵之战、商鞅变法、“合纵”与“连横”、秦并巴蜀、“胡服骑射”、伊阙之战、乐毅破齐、鄢郢之战、长平之战、嫪毐之乱、王翦灭楚。 中国的历史很美,中国的历史很有逻辑,它可以让你在未来的人生抉择中微笑从容,因为我们此时此刻面对的人和事,老祖宗曾经用他们的智慧与血泪做过深度诠释。
《中国通史》原名《吕著中国通史》,写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由吕思勉在上海光华大学多年讲授国史的讲稿为基础撰写而成。该书共计54章,近40万字,分上下两册,上册分门别类地叙述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下册则分章按时间顺序有条有理地叙述政治历史的变革。在20世纪的中国史学界,凭个人力量独立完成,囊括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时段的中国全通史中,本书是一枝独秀且非常完整的一部。史学大家顾颉刚称其体裁别致,有 极多石破天惊之新理论 。因此自出版后就不断重印、再版,不仅在民国时期发行量巨大,也是至今为止极有特色与价值的中国通史类作品。 本版以1940年、1944年分别于开明书店出版的《吕著中国通史》上册和下册为底本,严审精校,对原文、原注中因时代局限出现的错误或不够严谨之处,皆以编者注方式加以说
陈磊(混子哥)领衔的半小时漫画团队通过诙谐的语言和手绘漫画的形式,轻轻松松地就把故宫及其背后的传统文化知识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紫禁城如此精致奢华,不禁让人好奇,在那些宏大的宫殿背后,人们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 皇帝的日常被工作和学习安排得满满当当; 宫女的工作待遇普遍要比太监好; 大臣们参加国宴其实还要自掏腰包; 最受皇家欢迎的娱乐方式是看戏! ………… 翻开本书,满足你对皇家生活的所有好奇!
陈磊(混子哥)领衔的半小时漫画团队通过诙谐的语言和手绘漫画的形式,轻轻松松地就把故宫及其背后的传统文化知识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故宫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处处有讲究,处处皆学问:故宫选址背后是天文历法,故宫布局可对应八卦五行。在三大殿了解礼仪官制,到后三宫感受古建之美。翻开本书,建筑、珍宝、历史、文化全看懂!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 五四 运动的策源地,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一代学者,为他们所创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本书中收录了傅斯年、张荫麟、范文澜、陈寅恪、王桐龄、孟森六位先生的经典讲义及著作,从上古商周到秦汉一统,从六朝更迭到隋唐治世,从宋元变迁到明清鼎盛,按历史顺序分为六个部分,将先秦到清朝期间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以多个维度探寻中国历史的发展,通过历史研究来展现大师们包容、高质量、重基础的通识教育,以及各位大师学者以通识教育为本、培养博雅之士的教育观点,对当今的中国教育有着积极借鉴意义。
《知识点有画面·漫画中外历史对照》是混知团队专门为学生群体研发的漫画历史年表产品,全书从史前到新中国成立共用中外200个历史事件,以漫画的形式用一条时间线将初高中课本内的大事件串联起来,并且将中外历史对照着呈现,把中国史和世界史融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构建脉络化记忆,提前掌握历史线索。
透过经济看历史,一不小心看透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陈磊(笔名:二混子)领衔的半小时漫画团队,仅通过手绘漫画和段子,就让读者读懂了复杂的中国古代经济名词:井田制、初税亩、工商食官、盐铁专营……没有枯燥的理论和难懂的术语,在哈哈大笑中,从经济角度揭开中国改朝换代背后的历史规律: 周朝为啥撑不住了?铁制农具普及,农民自己拿着锄头就能去开荒,周王室的地没人种,自然就濒临破产了; 秦国为啥能统一?商鞅变法规定,砍下多少人头,就给多少房和地,所以秦军战士砍的不是敌人,而是一个个宝箱啊; 汉武帝为啥能灭匈奴?全靠官方下海做生意,抢商人饭碗来攒军费,这才把河套、西域等地纳入大汉版图。 翻开本书,透过经济看历史,2000年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瞬间一清二楚!
《传承:百年家族背后的中国史》是一本讲述历史上著名家族的通俗历史书。本书选取了历史上38个著名家族,这些家族或是绵延百年乃至千年而薪火不绝,或是族中名人辈出显赫一时。本书通过梳理这些家族各自的由来与兴衰经过,叙述各族著名人物的事迹,解读这些家族的成功之道。对于一个家族而言,物质财富的继承往往只能延续两三代,而精神文化的传承却可以恩泽数代乃至数十代。这些历史上的著名家族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往往正是因为他们注重传承精神文化。本书即是通过一个个家族具体的故事,来讲述这些百年家族是如何传承自己的精神财富的。
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它为复融华夏,不屈不挠;楚人开放包容浪漫,有着对美的很好追求,创造了绝世惊艳的楚文化。这里有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有精美绝伦的漆器,有富有创造力的丝绸刺绣,有典丽优雅的楚辞,有一代霸主楚庄王、治水专家孙叔敖、伟大诗人屈原、忠贤典范申包胥…… 春秋时期,楚国大败晋国而称霸,最盛时是一个方圆5000里的煊赫大国,可谓“楚境横天下”,然而,在崇尚权诈、较量贪狠的残酷的战国时代,楚国统治集团却还保持着春秋时代礼乐文明熏陶而养成的质朴、文雅和慢节奏。当慢节奏的楚国遭遇贪狠的战国时代,其灭亡已不可避免。 本书审视“中原化”对楚国兴亡的影响,审视华夏文明开拓与融合的历程,借助考古发现和历史典籍里的记载,以奇谲瑰丽的文物解读楚国辉煌灿烂的文明,以盛衰荣枯的历程揭示历史背后值得
大明一朝近300年,16位皇帝各有特点, 他们或明或暗,或刚或柔,或暴虐或仁慈,或勤政或懒政,或奇葩或多疑…… 有的口碑极好,有的风评很差。 在十六个皇帝中,甚至找不出两个“雷同”之人。 但无论如何,他们在国家层面上均守住了两条原则 :一是“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二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纵观明朝风气,虽不如唐朝奔放,不如宋朝潇洒, 但自有一股凌厉之气贯穿始终。 无论文人、武士、市民、才子,他们都像紫禁城里的帝王一样, 身上流露出这个朝代的精神气质。 这是明朝可以诞生于谦、王阳明、海瑞、张居正的原因, 也是明朝覆灭后依然可以走出张煌言、史可法、李定国、顾炎武的原因。 这,或许就是孟子所说的“气”。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等部门组织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正式出版发行。该书7章40节,揭示了自1949年10月至2021年7月新中国成立70多年间,党领导人民,探索、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及其重大理论、制度创新成果,记述了新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突出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贫困问题,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坚持以*
《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的史学成名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吕思勉在我国现代史学目前,是专享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史等诸多领域里都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其史学研究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国学基础深厚,治史意趣生动。《中国通史》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是中国文化史,借鉴古代史书的典制体,按章节分为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等十八个专题,内容之广泛,完全与今“大文化”涵义相合;下册是中国政治史,从民族起源开始,叙述历朝历代史事直至民国开创。浓缩中国五千年历史于一书,仅用了三十八万字,其功力非同一般。《中国通史》渗透着吕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来整理旧国故的精神,全书“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新的纪元”
《一读就上瘾的宋朝史》是一本关于宋朝历史的通俗读物,书中讲述了自“陈桥兵变”宋太祖赵匡胤即位至宋仁宗“庆历新政”失败这段时期的宋朝历史。《一读就上瘾的宋朝史》对这段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进行选材,以大量史料为依据,以正史为主、野史为辅,生动有趣地还原了这些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作者通过幽默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将枯燥的史书讲得趣味十足,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对宋朝那段历史有更加深刻、全面的了解。
38个典型的帝国精英,38种人生活法,囊括了古代中国所有精英的人生模式,无形中构成了一部微缩的中国史。这本书希望做的,就是撕下标签,剥离成见,重新构建每一段历史人生的丰富性,尽可能还原多样而复杂的细节。我们甚至不敢对笔下的任何一个传主下结论,只想用略显冷峻的笔触,抵达相对准确的历史情境。尽管我们心中依然怀着道德律,但始终只是他人人生的旁观者。
不懂上古就不懂中国!趣味上古史,首推潇水! 本书为“清华鬼才”潇水的经典之作,用小说的笔法趣说上古史,从三皇五帝讲起,一直到周平王东迁结束。 原初的中国究竟是什么模样的?黄帝是怎么诞生的?舜是如何夺取老丈人尧的江山的?新商王为何总爱迁都?商纣王真的如《封神榜》中那般昏庸无道吗? 作者将先秦孤立以及互相矛盾的史料互为参比,考据辨析,再结合考古发现、遗风遗俗,推演为一个个有趣完整的历史故事,有理有据又兼具搞笑。将那些我们无比熟悉的历史传说(盘古开天地、黄帝造车、尧舜禅让等);经典战役(涿鹿之战、甘之战、牧野之战等);明君庸主(尧舜禹、汤文武、夏桀周幽王等)娓娓道来,文笔 又流畅,让读者在哈哈大笑中了解上古这段尘封、模糊且神秘的历史。 另外,清华才子的金句频出:当惯奴隶的人,看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是中国近现代史及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件影响颇为深远的举措。国民政府迁移,不仅是名义上“首都”的迁移,更直接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全面转移,因此在战争爆发初期正面战场节节败退的不利状况下,这种迁移客观上对保存实力,实现持久抵抗争取到了修复与发展的时间和机会。另一方面,人力物力的全面转移,也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西部地区的开发。本书以时间为线索,阐释了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背景、决策的经过及迁都重庆及抗战胜利后还都南京的全过程,揭示了国民政府这一迁移举措对抗日战争走向的影响。全书史料翔实,评价比较客观中立,既肯定这一迁移的积极意义,也通过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对比数据,揭示出“迁都”及“还都”在决策与执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及对战后国内经济文化的潜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