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睡虎地秦简的研究,过去一直集中于法制史资料的分析,鲜有涉及秦统治下的社会形态的讨论。而本书从"法和习俗"这一社会史研究视角,对睡虎地秦简所见秦律与《日书》作了全新的解读。全书以统一六国过程中秦国与楚地基层社会的关系为焦点,通过对秦简所见秦国官制和日常社会生活中行神信仰等社会面貌的探讨,勾勒了秦国统治制度从最初受到基层社会习俗严重阻碍到逐步走向一元化的复杂转变过程。这一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无疑对推进睡虎地秦简等其他出土文献资料的全面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与切入点。
作为儒家经典,《春秋》向以文字简练至极为人所不解,所以才出现了《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三传从不同的政治、文化角度阐释《春秋》之微言大义。那么这三传是如何阐释《春秋》隐晦之义的?其政治、文化立场又如何?怎样理解这种阐释动机呢?本书作者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奥难解之义轻松地进行了解读。相信由作者的,无论是专业研究人员还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都将对儒家经典的理解更透彻。
2011年11月11-12日在罗格斯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了“商代与上古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外学者同聚一堂,一方面缅怀纪念张光直教授在商史与商代考古方面的贡献,一方面希望借东西方学者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界对甲骨文和商代文明的兴趣。 该集刊系该会议论文集,包括了来自美、欧、亚三洲二十多位学者的论文。内容涵盖古文字学、卜辞反映的殷商意识形态与社会、商周历史、古代天文、商周考古及文化、甲骨卜辞与殷商文化等内容。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經學,經學是用來阐釋文化價值的,但經翠也孕育培養了關於本文化知識的認知技術和學術理性。為了五經文本正定而出現的校勘學,其目標是文本的校訂求真。漢河問獻王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一。留其真就是保存正本的確定性。校勘之方法,就是一人持本,一人讀折,如仇雠相對的文本同異的公開批評校訂。校勘之根本在於自我内心求真的誠意,惟無自欺,亦無書欺。漢代校勘學的興起改變丫學問存在的意義和方法,學術從此不再單純是思想的產物,而有了歷史的校正。東汉末鄭玄注經開創的「注」改變了原本經師传經的訓詁、章句的口語闡釋經義模式,成為明確針對書面文丰的書寫。鄭玄注經確立了文字訓詁、文獻考據作為學術研究的根本方法。这也同時意味著,教師這個社會職業中區分出了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史学研究有很大发展,史书编纂事业也日见繁荣。十多年来,除各种史学专著外,高等院校的历史教材也大量涌现。当前的情况是,随着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教材建设中的新问题不断出现,教材编纂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编纂一套适应高校教学的历史教材,既体现正确的指导思想,又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既有符合教学原则的编纂方法,又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做到科学性和实用性结合、稳定性和适应性结合,这是一个重要课题。这套大学历史丛书的出版,就是这方面的一种努力。丛书选题力求适应高校教材的要求,其中有一部分已列入国家*教材编选规划。丛书编委会的组成力求广泛,注意到学科的代表性。丛书各选题的作者均经过慎重选择,力求组织一支坚实精干的编写力量。在统一的编写要求下,稿件经过严格审理,列入国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