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时期上承西晋灭吴,下至隋文帝再次一统。期间皇权衰弱,门阀世家在朝野扩张;南北政权分裂,中国的地理疆域被重新划分;战火频仍,无数北人南渡,塞外胡族的文化和尚武精神注入华夏衰朽之躯。那是一个名城
《三国志》六十五卷,前四史之一,西晋陈寿撰,被后世史家认可为二十四史中的上乘之作。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六十年的历史。
从西晋的短暂稳定到东晋十六国的混战,短短150年,治与乱短时间内迅速 替,南与北在对峙中不断融合,社会秩序一次次崩塌又一次次重建,中华文明在混乱与颠覆中迎来新生。作者政治学的专业背景带来与众不同的历史视角,以两晋人物为主线,从西晋建国讲到东晋灭亡,从名士风流讲到门阀政治,从世族关系讲到政权混战。15个家族的起落,23个政权的 迭,20余场大战的始末,数百位风云人物的命运,用一书厘清百年乱局,讲透前因后果。
两晋的历史从来不好写,但昊天牧云却写了,并且写得很精彩,他以新历史的叙事魅力写活了一个个曾经掌握历史方向盘的牛人们。晋朝的创立体现了分久必合的历史规律,然而统一只不过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一个小一统下的大乱世时代。这个时代里也曾有过三分天下的局面,还有史书上最浓墨重彩不可跳脱的那一笔——八王之乱,不是一窝蜂大家一起乱,而是乱得有秩序,你乱完,我再乱,一个接一个地政变,历史的天空怎会寂寞?这个时代的皇帝可能三年一换,而年号却一年三换。似乎每个人都有“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豪情壮志,有美同享,有财共敛,一个未唱罢,另一个就登场,粉墨登场的人们皆不忘效仿前辈牛人曹操的方式一一挟天子以令诸侯,大家轮番过把行使国家大权的瘾。
《三国六大家族列传》,以三国时期的六个主要家族为主线,揭秘了爱好三国的读者多年来普遍怀揣的,对三国的种种不可思议。作者查阅大量资料并反复考证,用幽默诙谐略带网络化的语言道出了三国时的种种玄机。对这些疑问的回答,让很多挑剔的读者喜欢得不能自已,爽得夜不成眠。
中国北方持续大乱,后秦、西秦、南凉、北凉、后凉、后燕、南燕、大夏、北魏,你方唱罢我登场,谁将是的胜者? 中国南方的孙恩被击败,而朝廷内部之间的矛盾又开始激化,桓玄与司马道子的命运又将如何?他们这场争斗最终又引出哪位英雄?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谁能知道寄奴曲折的身世? “想当年,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世英雄的他又建立何等赫赫战功?
《三国志》六十五卷,前四史之一,西晋陈寿撰,被后世史家认可为二十四史中的上乘之作。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六十年的历史。
从历史断代而言,三国起于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建立东吴,止于公元263年曹魏灭掉蜀国,共计35年。这与我们平素基于《三国演义》而得出的印象大相径庭,原来那些耳熟能详的“三国英雄”竟然大多活跃于“三国”
在三国时代的尾声,司马氏完成了中国的又一次大一统。但是在统一过程中,崛起的不光只有司马氏,还有天下的士族。本书将从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讲起,细数司马氏的擅权、称帝之路,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北方政局的变化。与此同时,与之相对的蜀汉和吴国,都在经历着所谓的“后三国时代”。蜀汉作为一个外来军阀建立的政权,其与本地士族的关系好坏深刻地影响了它的兴亡。而东吴则在孙皓登基之后,迅速地衰落了下去。最终司马昭灭蜀汉,司马炎灭东吴,历史中有一股洪流,在驱使着中国这辆“马车”向统一的方向驶去。
本书为“蔡东藩说中国史”的两晋史通俗演义,上下册共一百回,从司马炎代魏立晋到八王之乱,从桓温北伐到淝水之战,从孙恩起义到刘裕篡晋,精彩演绎近一百五十多年两晋兴亡历程。作者博采正史,间取稗官野乘,叙述平实流畅、有条不紊;自评自注,语言风趣,情理兼备。翻阅本书,如同一幅历史画卷缓缓展于眼前,时而铁马,时而温柔缱绻,时而列国纷争,时而忠奸博弈……让人目不暇接,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