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承秦汉帝国的西晋灭亡后,北方游牧民族依次建立了史称“五胡十六国”的族群国家,但为什么中国没有像欧洲那样在西罗马帝国崩溃后出现各个族群国家并立的局面,而是又形成了更为辉煌的隋唐帝国?作为一个具有普遍主义理念、种族畛域、并且向平民空前开放的大共同体,隋唐帝国与“公共性”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能否通过对它的研究获得一般意义上的对“帝国形成之必要条件”的认识?本书是日本著名学者谷川道雄揭示隋唐帝国开成的前提、过程与本质的力作,初版于1971年,1998年作者作了重大增补后再版。现由龙谷大学魏晋南北朝史学博士李兴旺沧全文译出,以飧读者。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讲义》内容介绍:公元184年黄巾军的主力被了,在起义的过程中,地方割据势力增长,为封建割据创造了条件。 我们知道,封建社会里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因而即使是在统一的时期,也不可能消除封建割据的因素,而在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割据的因素就有可能发展起来,形成公开的封建割据的局面。
《隋唐五代史讲义》是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义。隋唐是我国历史从分裂到统一以致全面繁荣的重要时期,作者从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解剖隋唐五代兴亡之迹,分析其得失利弊,援证充分,原原本本,以宏观见微观,立论精当,要言不烦,是同类著作中的上乘之作。
书稿对隋、唐两朝推行均田制和府兵制时期的地方管理与军事驻防制度进行了重点考察。内容涉及隋唐国家管理思想的渊源与流变,关中本位与京畿地区军队驻防,地方管理制度与军队驻防,基层组织与社会控制等。探讨了隋唐地方行政管理的组织体制、驻军制度以及军事防务体系、职业军人集团、文职僚佐等相关问题的变化情况,以及这些变化与隋唐社会各阶段发展状况之间的关系。总结了隋唐地方管理与驻军的特点和轨迹。通过附表的方式对隋唐时期的军府(隋鹰扬府、唐折冲府)、总管府、都督府在不同阶段的设置情况、管辖范围进行了考证和梳理。
上下五千年的轮回,消散了春秋战国时飞沙走石的狂暴,卸下了大秦帝国激进贪婪的暴戾,褪去了大汉王朝温文儒雅的外衣,掩盖了三国两晋寒光熠熠的剑影,为我们送来了意味隽永的唐朝。 站在历史的桥上,指路人总是不知疲倦的指引着我们回味大唐盛世,那里有着歌舞升平,有着政通人和,有着霓裳羽衣。唐朝卷卷永恒的书,唐朝字字珠玑的诗,就连塞外那赤红的晚霞,大漠那脆耳的驼铃,无一不刻着大唐的风采。本书对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进行了叙述,通俗地展现了唐帝国近三百年的全貌。
马令《南唐书》三十卷,该书仿效《三国志·蜀书》之例,置先主(李昪)书、嗣主(李璟)书及后主(李煜)书等,共五卷。人物列传十七类二十二卷。该书仿效欧阳修的《新五代史》笔法,卷首文末多有序、论,各予褒贬。陆游《南唐书》十八卷,内本纪三卷;人物列传十四卷。该书叙述简赅有法,极为后人推崇,刊印、校注者甚多。元天历初,戚光为之音释(一卷),程塾等校刊,赵世炎作序。清道光二年(1822)有绿签山房刻本,附嘉庆时汤运泰《南唐书注》十八卷、《唐年世总释》一卷和《州军总音释》一卷。1915年有刘氏嘉业堂刻本,附康熙时周在浚《南唐书注》十八卷及刘承干《南唐书补注》十八卷。现存早本为明嘉靖四十三年钱谷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