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追溯北宋末年靖康之难的完整历史细节,讲述宋、辽、金三方的和与战,聚焦北宋历史大变局的关键时刻,以及帝国由内而外全局性危局大爆发的前因后果。北宋宣和年间,帝国上下一片繁荣景象,然而盛世之下的隐患已成暗涌。财政困难、军事痼疾、恶性党争等内部危机,北方辽、金两国的军事威胁等外部危机,使得帝国渐成风雨飘摇之势。为“收复”作为战略屏障的燕云十六州,宋徽宗决定联金灭辽。宋金联盟虽然逐渐将辽国蚕食,但金国借此窥见北宋的虚弱,加之两国复杂的利益纠纷,金国转而南下攻宋。靖康元年(1126),金军第二次围攻汴京,十一月汴京城陷。北宋轰然崩溃,从盛世到灭亡仅隔三年。 作者以兼顾宋、辽、金三方立场的史料记载为基础,用通俗流畅的叙事笔法,试图复盘靖康之难历史发生的过程,探寻北宋盛衰之变背后的深层成因,
以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称帝为开始,到张世杰崖山战败为结束,将南宋一百五十余年里发生的精彩战役一一铺陈开来,如南宋立国之初的宋金黄天荡之战、宋金富平之战、宋金顺昌之战,以及后期的宋蒙鄂州之战、宋元襄樊之战、宋元鄂州之战、丁家洲之战等。在战争中,南宋名将的传*经历也将一一体现。和尚原前,吴玠一夫当关;黄天荡内,韩世忠乘风破浪;铁面之下,毕再遇的泪水湿透面具;大安关前,曹友闻的鲜血染红了战袍。本书根据史籍资料,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现南宋时期的精彩战例。
本书侧重于一般历史读物、特别是历史教科书里向来欠缺的内容:写人物,重点是写人物的性格、人物之间的关系。比如王安石,着重写他的性格和习惯;蔡京和高俅,重点写他们为什么会发迹,读者会看到,正是许多 大忠臣 栽培了他们。历史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由此表现出来。 写事件,重点不是说故事,而是揭示真相。比如对宋徽宗、宋钦宗,重点介绍他们成为俘虏后的生活;对赵匡胤之死、金匮之盟等重大事件真相,给出颠覆正史说法的独立见解。 本书还特别关注细节、小事。比如宋朝的娱乐、宋朝人如何取名字、宋朝人怎样喝茶等。
宋朝(960~1279),是中国历史上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宋太祖赵匡胤建国时为避免唐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悲剧,采取重内轻外和重文抑武的国家政策。这些政策影响所及长远:一方面使宋朝内部安定而少有内乱,有利于经济发展与文化的繁荣;但另一方面也因此导致武力积弱,不敌北方外敌。不过相对而言,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繁荣的时代之一。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言: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960年,赵匡胤发动 陈桥兵变 ,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鉴于一些将领、节度使可能拥兵自重而影响皇权,宋太祖听从赵普建议, 杯酒释兵权 ,使兵、将分离,保证了统治权的集中,但是同时削弱了军队战
在中华四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中,对后世子孙起着巨大精神影响的历史伟人,为数并不多 而岳飞则是其中的一位。岳飞 尽忠报国 的精神,他的高风亮节,不仅为表率于宋代,也激励着后世。 在战争史上,不乏好战嗜杀的名将。岳飞却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 仁心爱物 。他英勇善战,却从未将杀人视为乐趣。这不仅表现在他平定吉州、虔州叛乱和对杨幺叛军的处置上 即使对金军也不例外,这种 以仁为本 、珍视人命的军事观,是十分难得的。 《孙子兵法》是古代一部天才的军事著作,然而自此部兵书问世后,尽管中国历代名将辈出'军事理论上却无重大突破和更新。岳飞反对防守,主张进攻的方针,仁严兼济的治军实践 连结河朔 的策略以及。以仁为本 的军事观,无疑是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的四项重要贡献。
《你一定爱读的中国战争史:元朝》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为开始,元顺帝仓皇北逃为结束,将元朝从无到有、从兴到衰经历的精彩战役一一道来。全书分为蒙古统一战争、蒙夏战争、蒙金战争、蒙宋战争、蒙古西征、黄金家族内战、元朝对外战争、元末战争八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由许多场关键战役构成,从而串联成完整的元朝战争史。
本书以通俗浅近的语言,讲述了宋末元初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内容包括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横空出世、威慑草原,忽必烈建国、治国等等,各路英雄人物性格尽现,王朝更迭原因一一揭示。史料详尽,体例简洁明了,可读性强,且颇多趣味。
《史记》是我国汉代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的靠前部通史。它记载了上起轩辕、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著。本书整理选编了《史记》很有代表性的篇章。
本书是一部社科类历史读物。我国帝制时期,父死子替、兄终弟及是较普遍的皇位 迭方式。这种方式下,皇位继承只会发生在上代皇帝去世之后。但在南宋前期,皇位的传承却连续以“内禅”的形式出现。南宋前四帝,继位时上代君主均仍在世,他们同样面临血统上后继无人的困境,这在整个中国古代并不常见的。这固然与一直困扰宋朝皇室的身体与生育问题有关,但也受宋代所处的时代氛围、 环境所影响。此外,宋朝所秉持的皇帝、大臣之间特有的“君臣共治”体系,以及后妃的特殊政治地位,都多少影响着皇朝在继统方式上的选择。每次内禅前后上演的充满戏剧性的皇室“父子”情仇背后,透视着从深宫之中、朝堂之上到万里疆场内外的各方角力,也揭开近古皇朝极权模式所面临的新困境。
本书为“两宋烽烟录”丛书之一。作者依托翔实的史料,对公元十世纪北宋王朝完成中原统一之后,与北方民族契丹所建立的辽王朝相互间的关系变动,作全方位的观照。书稿共分《城头大王旗》《画策收南北》《呜咽高梁河》《拉锯战未休》《澶渊订和约》五章,加上一个追叙源流的“楔子”和一个总括大略的“尾声”。全书体例严谨,叙述流畅,形象可感,以其层次分明的叙述,独出机杼的见解,加上描绘清晰的地图配置,为历史爱好者提供了一本生动可读的通俗性学术著作。
本书从宋太祖赵匡胤充满传奇和争议的一生说起,全程解析大宋王朝的建立以及帝国初期的历史迷局;把中国五代十(十一)国各个朝代的更替,每一次政权纷争,一个个历史疑案,一一罗织在轻松幽默的解说之中。使一部长达三百年的煌煌宋史,在侃侃而谈中,尽解一切真相,尽得其中真味。 从远古流传至今的历史,本就是真假掺半的。也许就在那些古老优雅的繁体字刚刚组合成官方史书时,它们就已经是些谎言。 为了皇权的尊严,为了统治的需要,或者儒家所说的“为尊者讳,为贤者隐”,历代写史的人,把曾经的真相,隐藏在明暗交界的角落里,千年之后,只剩下了“如果”…… 尤其是宋史。 宋朝盛产太多的“君子”,随时定性别人是小人,到根据需要篡改事实,甚至人身攻击……一切都太不可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