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追溯北宋末年靖康之难的完整历史细节,讲述宋、辽、金三方的和与战,聚焦北宋历史大变局的关键时刻,以及帝国由内而外全局性危局大爆发的前因后果。北宋宣和年间,帝国上下一片繁荣景象,然而盛世之下的隐患已成暗涌。财政困难、军事痼疾、恶性党争等内部危机,北方辽、金两国的军事威胁等外部危机,使得帝国渐成风雨飘摇之势。为“收复”作为战略屏障的燕云十六州,宋徽宗决定联金灭辽。宋金联盟虽然逐渐将辽国蚕食,但金国借此窥见北宋的虚弱,加之两国复杂的利益纠纷,金国转而南下攻宋。靖康元年(1126),金军第二次围攻汴京,十一月汴京城陷。北宋轰然崩溃,从盛世到灭亡仅隔三年。 作者以兼顾宋、辽、金三方立场的史料记载为基础,用通俗流畅的叙事笔法,试图复盘靖康之难历史发生的过程,探寻北宋盛衰之变背后的深层成因,
在中华四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中,对后世子孙起着巨大精神影响的历史伟人,为数并不多 而岳飞则是其中的一位。岳飞 尽忠报国 的精神,他的高风亮节,不仅为表率于宋代,也激励着后世。 在战争史上,不乏好战嗜杀的名将。岳飞却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 仁心爱物 。他英勇善战,却从未将杀人视为乐趣。这不仅表现在他平定吉州、虔州叛乱和对杨幺叛军的处置上 即使对金军也不例外,这种 以仁为本 、珍视人命的军事观,是十分难得的。 《孙子兵法》是古代一部天才的军事著作,然而自此部兵书问世后,尽管中国历代名将辈出'军事理论上却无重大突破和更新。岳飞反对防守,主张进攻的方针,仁严兼济的治军实践 连结河朔 的策略以及。以仁为本 的军事观,无疑是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的四项重要贡献。
宋朝(960~1279),是中国历史上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宋太祖赵匡胤建国时为避免唐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悲剧,采取重内轻外和重文抑武的国家政策。这些政策影响所及长远:一方面使宋朝内部安定而少有内乱,有利于经济发展与文化的繁荣;但另一方面也因此导致武力积弱,不敌北方外敌。不过相对而言,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繁荣的时代之一。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言: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960年,赵匡胤发动 陈桥兵变 ,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鉴于一些将领、节度使可能拥兵自重而影响皇权,宋太祖听从赵普建议, 杯酒释兵权 ,使兵、将分离,保证了统治权的集中,但是同时削弱了军队战
本书侧重于一般历史读物、特别是历史教科书里向来欠缺的内容:写人物,重点是写人物的性格、人物之间的关系。比如王安石,着重写他的性格和习惯;蔡京和高俅,重点写他们为什么会发迹,读者会看到,正是许多 大忠臣 栽培了他们。历史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由此表现出来。 写事件,重点不是说故事,而是揭示真相。比如对宋徽宗、宋钦宗,重点介绍他们成为俘虏后的生活;对赵匡胤之死、金匮之盟等重大事件真相,给出颠覆正史说法的独立见解。 本书还特别关注细节、小事。比如宋朝的娱乐、宋朝人如何取名字、宋朝人怎样喝茶等。
本书是一部社科类历史读物。开禧北伐,是1206年(南宋开禧二年、金泰和六年),南宋为收复失地之举。这样的 大事,非止一件事情而已,而是可以上溯,可以下追,可以左右寻源。可以对战争的来龙去脉,远因近程,后果影响,作出分析。本书便是从绍兴和议谈起,顺着历史之河,顺流而下,读者观看当时人事物,从宋高宗到宋宁宗,从朱熹到韩侂胄,从孟太后到李皇后,金国复去又旋来,南宋和议又北伐,良臣将相、宠臣佞幸,换了一批又一批,政局波涛汹涌,暗潮明流,一并具现。 本书便是以“开禧北伐”为中心点,辐射出南宋当时政坛动荡、朋党之争、外交路线、萧墙之内、接班人选的诸多问题。
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人,已经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 宋朝人养宠物猫、宠物狗,甚至已将它们当成家庭成员;宋朝人注重口腔卫生,已经开始用牙刷刷牙;宋朝的小朋友们还有 多的玩具,那时候流行的泥娃娃,至今仍极受欢迎。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宋朝人的日常生活,那么一定是——精致。
《宋朝进行时》(王朝开启卷)主要讲述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两朝的历史。五代十国乱世时期,军阀割据,社会动荡,民生凋敝。赵匡胤应募从军,在实战中成长为手握重权的将领,陈桥兵变后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此后,赵匡胤调兵遣将逐步消灭各个割据政权,并着手推动政治军事体制变革。赵匡胤在烛影斧声中突然去世,弟弟赵光义继位。宋太宗赵光义一心想建立兄长的功业,但在两次对辽作战中均遭到惨败,面对西北党项政权引发的边患也束手无策。对内,赵光义一面用严酷手段消除威胁,一面大力推行文治。开国权臣赵普、一代名相寇准、治蜀能臣张咏、传奇将领杨业等人物相继登场。
宋史难治,实在是因为它是中国历矛盾的一笔,《西风凋碧树:大宋帝国的衰亡》可谓是迎难而上。作者赵益没有将笔墨放在众人皆知的外在病因上,在《西风凋碧树:大宋帝国的衰亡》一书中,他选择深入宋人的内心,去挖掘大宋帝国衰亡的内在病因,向世人展示了宋人的无奈、无能、无聊乃至无所事事的心态轨迹,构成了一部大宋衰亡的心史。对这个只剩下半壁河山,经济却超过了盛唐;党争不止,却形成了中国的文艺复兴;对外软弱无能,但无妨他们的皇帝成为历朝历代帝王中文化修养的朝代,没有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正因为如此,当它转化成历史故事时,会令人惊奇地好看,因为这里的人真实,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英明之处也有糊涂之处,就像我们自己。海报:
《资治通鉴》是中国靠前部编年体通史,其内容上起周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囊括了十六朝,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并按朝代分为十六纪。本书精选其中很具代表性的,很精彩的篇章,并在原文后面搭配了注释、译文,帮助读者理解。
《宋朝进行时》(王朝开启卷)主要讲述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两朝的历史。五代十国乱世时期,军阀割据,社会动荡,民生凋敝。赵匡胤应募从军,在实战中成长为手握重权的将领,陈桥兵变后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此后,赵匡胤调兵遣将逐步消灭各个割据政权,并着手推动政治军事体制变革。赵匡胤在烛影斧声中突然去世,弟弟赵光义继位。宋太宗赵光义一心想建立兄长的功业,但在两次对辽作战中均遭到惨败,面对西北党项政权引发的边患也束手无策。对内,赵光义一面用严酷手段消除威胁,一面大力推行文治。开国权臣赵普、一代名相寇准、治蜀能臣张咏、传奇将领杨业等人物相继登场。
《元史及西域史丛考》出版的论文共29篇,这些论文先后在各种刊物与学报上发表过。不同时期、不同刊物对论文的要求不完全相同,收入本集时在体例上作了统一处理,删除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注释一律改用页下注,文字上作了修润,个别地方补充了史料,并在篇末加以说明。
杨国庆、薛冰撰文的《铁蹄下的南京》呈现的是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后的情况,由于南京不仅是当时中国的首都,也是日本占领军总司令部与后来汪伪政权的所在地,其影响亦扩及南北各大城市。此外,既是日军控制区的图像记录,尤其涉及大量的军事和政治活动,摄制者必然是日军本身或是随属机构,而且在当时严密的控制环境中,他们也必然是专享的来源。尽管这些图片原始的目的是宣传与美化日军的侵略,不过其中仍然包含大量日伪活动的详细资料以及无意间留下的市井生活的细节,这些细节过去可能是我们长期忽略的;换言之,我们可以从中日双方强调的重点的落差和对照中,产生新的史学上的认识,这无疑是重大的收获。
本书以史诗风格全景式地展示元世祖忽必烈波澜壮阔的一生和元朝建立的全过程。 成吉思汗死后的几十年中,汗位的争夺一直没有停止。先由窝阔台继承汗位,后经历了贵由汗和蒙哥汗。蒙哥在一次战役中身亡,忽必烈与其小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最终,一身赫赫武功的忽必烈战胜了阿里不哥,成为草原上的真正霸主。将国号改为元,元朝自此开始。 忽必烈以汉法制汉地,又经历多年的征伐和智取,终于扫除了所有强敌,南北统一,建立了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一统王朝大元,成为一代帝王。忽必烈实现了中华少数民族的大融合,其历史功绩是无与伦比的。
全景解读大宋王朝盛衰历程!大宋王朝承五代十国的乱世而立国,它从未能接近统一中国,后期更受“靖康之耻”被掠去半壁河山,只能偏安秦岭、淮河以南,很终因蒙古的崛起而灭亡。终宋一朝,一直处于辽、西夏、金、蒙古的夹缝中生存,外患很为强烈,加之其政治上采取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政策,使它在领土疆域和政治影响力上从未如汉、唐那般强盛过。然而,它在经济和文化上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史学家认可的中国封建王朝中经济很发达、商业很繁荣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