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 年英国以为乾隆皇帝祝寿之名派遣使团来华访问,这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大事件。本书作者约翰 巴罗是使团官员,他详细记录了使团访华的经过与观感,从一个英国人的视角真实反映了乾隆时期的社会各方面,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本书内容涉及清时的政治、法律、财政税收、农业、外贸、科学技术、民情风俗、妇女家庭、宗教信仰、绘画、建筑、语言文学、天文、医学等方面, 堪称一部百科全书。此书出版后大受欢迎,又译成德文、法文等语种,被经常引用,成为当时欧洲人认识中国的参考书。本书也是今天认识清朝历史的重要文献,可以补正史之不足。 本书原著有副书名 一个 洋鬼子 的八国联军侵华实录 。1900年,作者乔治 林奇作为随军记者,跟随侵华联军,从进入上海写起,直到事件结束,将联军侵华的过程,以第一人称视角记录下来。他记录八
本书荣获1997年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东亚历史学奖、荣获1997年新英格兰历史学会图书奖。书中以义和团为例向人们解说了认识历史的三条不同途径,即历史的三调:事件、经历和神话。本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讲述义和团的历史,而在于探讨与历史撰述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义和团只是这项工作的‘配角’。” 因此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历史的方法。
2019年北京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张康熙皇帝1716年发去欧洲的谕令,内容是寻找他派去罗马多年而杳无音讯的洋钦差。这份谕令呈朱红色,历史上又称“红票”。因正史中没有记载,红票的来历一直成谜。康
2019年北京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张康熙皇帝1716年发去欧洲的谕令,内容是寻找他派去罗马多年而杳无音讯的洋钦差。这份谕令呈朱红色,历史上又称“红票”。因正史中没有记载,红票的来历一直成谜。康
本书为《太后下嫁考实》、《世祖出家事考实》、《世宗入承大统考实》三部分组成。孟森先生以史家之严谨,慎密考证了一直为民间广为流传的“太后下嫁”、“顺治出家”和“雍正即位”这疑案,剥开裹挟在历代档案、史料中的重重迷纱,寻求历史的真相,极富趣味。
本书以清代学人游幕的兴盛与清代学术的发达为主题,对清代学术史做了开创性的探讨。首先论述清代学人游幕的演变轨迹,勾画其兴衰的脉络和特点。进而以对清代学术文化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在清代幕府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标准,选择了徐乾学、李光地、张伯行、卢见曾、朱筠、毕沅、谢启昆、阮元、曾国藩、张之洞等十四个重要学人幕府从事个案研究,分析了这些幕府的形成与发展、各自的特点、活动与学术成就等。最后探讨学人幕府与学术的交流传播、游幕学人的撰著活动和幕府的大型学术工程,指出幕府的开放性与流动性,幕府内宾主与宾僚之间在学术上的相互影响和学术争论,以及幕主主持、组织的大型学术工程等,对清代学术的兴盛繁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由学人游幕这一社会性活动的角度对清代学术特别是乾嘉学术兴盛的原因提供
当然,在清朝历史写作中,笔者梅毅编著的《帝国回光》所追求的“客观性”,并非物理意义上的还原性呈现。历史不是摄像机,不能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客观回放;笔者所要展现的历史,乃包含着自觉而高远的目的性,也就是竭尽全力要展现那些蕴藏在历史深处的、高度成熟的理性意识和历史意识!只有满怀着对一个时代人、生活、精神的一种特定的宽厚、平恕的态度,才能对历史进行冷静的描述;只有深藏着一种哲学意义上的自高而下的温柔怜悯,才可以让我们内心充满正义感和无畏精神,才能够让我们的写作洋溢着自由和伟大的性质,才可以使得我们的书写意志俨如淬火钢刃般锋利无比,才能画卷般地展示波澜壮阔历史中的美与丑、善与恶、明与暗、洁与污……一起来翻阅《帝国回光》吧!
历史说明,虽然也感到“时局艰难”.但清廷对历史大势和局势的紧迫并无真切了解和感受。它似乎对民意全然不解.也不愿放弃任何权力,并过于相信自己力量的强大,仿佛历史可以按照它理想的节奏发展。因此,它只是被动地在重重压力之下“走一步算一步”,却又基本踏步不前。这时,政治的逻辑只能是革命。
作为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政权,清王朝对于传统中国社会的之术可谓烂熟,而当传统中国社会向近代破局重生时,清王朝统治者却注定会失败,这是为什么?罗杰编著的这本《清朝原来是这样(1644-1911)》解开了清王朝最为隐秘和禁忌的历史密码!《清朝原来是这样(1644-1911)》以独特的视角对清王朝268年(顺治帝入关——清王朝覆灭)的历史进行了别具一格的梳理和剖析。通过对清王朝兴衰变迁中的种种细节与真相的解读,从“装束文化”“官场文化”“仕途文化”“妖术文化”等诸多方面,揭露清王朝隐秘、禁忌的政治和文化密码。当读者能够看透这一切时,会惊悟出,清朝和你想象的不一样!
本书的写作,是在吸收、综合这些明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由于本人的能力实在不足以写出比上述各位先生更美的文字,因此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在很多地方只好引录上述著作。由于这个原因,这本书虽然由本人署名,却不敢将其据为已功。如果书中还有一点可取之处,那也首先应当归功于上述各位先生。当然,书中的错误完全由本人负责,与上述各位先生毫不相干。
16世纪中叶,世界历史进入转折点,大明王朝也进入大变局的前夜。本书在充分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塑造了给积弊丛生的大明王朝带来清明刚健新风,以忠诚、干净、担当著称,锐志匡时,肩大任而不挠的执政者的真实形象,揭开了帝制中国上层的神秘面纱。在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中,全方位再现了大明中后期那段犹暗乍明、朦胧躁动的历史。 本书主人公高拱是一位意识超前,推崇实政,集忠诚、干净、担当于一身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也是有望中华号航船驶向新航道的领导人。在他的执政下,大明王朝面临战争与和平、保守与改革的抉择。这一时期,体制内的争斗表现得异常激烈,从而使这部书不仅情节曲折,而且有相当的思想深度。张居正、海瑞、戚继光、王世贞、俺答汗、三娘子、邵大侠等作为与主人公有交集的重要人物,展示出不同的个性,又
\"本书聚焦于明初规模蕞大的皇权争夺战,剖析靖难之役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造成的一系列影响,详细阐述了燕王阵营和建文帝阵营的军事博弈。本书从明帝国北伐大都并建立帝国北方防线开始,结束于明成祖三征漠北,涵盖元明在中原以北地区的区域争夺战,以及明成祖为弥补靖难对北方防线的破坏而进行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书中不仅多方位地展示了燕王朱棣麾下的燕军集团击败建文帝朱允炆百万大军的各场战役,同时也深刻阐述了元明战争与靖难之役的内在联系,解答了为什么明朝要在边塞分封诸藩,为什么要三征漠北等各种问题。随着战事的发展,双方的文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