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把禁忌置于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审视禁忌的视野更为开阔,集中力量厘清了禁忌的生活表现,多方面、多角度地揭示了禁忌的内部和外在形态的特征,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 作者比较成功地完成了书中所包含的12个专题,比较深刻地展露出禁忌的文化魅力。在大量吸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有许多方面的突破,对禁忌的界定、禁忌的本质、禁忌的生存状态及演进过程、禁忌与其他文化形态的关系等的看法和认识,皆颇显新意,是禁忌研究的一个可喜收获。
晚清以来西学东渐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现已成为学界的关注点,而本书致力于对以礼研究相对薄弱的“西史东渐”进行历史的寻绎和价值的重估,也因之凸显其原创性。 作者认为晚清西方史学译著的传播对中国史学产生过多方面的巨大影响,使晚清史学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为了使上述结论坚实有据,全书力图在资料上有新的开掘和突破,在方法上立足于实证研究,并借鉴了“ 阅读史”和“译介学”研究中的接受理论,在论述体裁上则采用符合论题意蕴的“专题史”样式。全书将对问题的解读建立在的量化的基础上,力求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同时也试图在传播与影响研究的层面上来回应和修正前人研究的不足。 作为本书附录的《晚清(1822-1900)历史译著提要》收录所统计到的各种门类、体例的西方历史译著单行本多达89种,是一份珍贵的史学史资
这不是一部寻常历史著作。 作者以其深厚的国际研究与历史学的学术素养,选择了一个似已为国人耳熟能详的义和团问题作为本书题材,却开拓出一片为前人所未见的宽广领域。本书对义和团问题的解读既不同于西方中心主义,也不同于现代帝国主义理论的一般理解。而是从事件本身的来龙去脉与广阔的国际背景的互相联系入手,从思想与行动的互动中去探求义和团战争的真谤所在。 作者具有熟练运用多国外语的能力。本书是在广泛搜集并掌握中、英、法、意、日、俄等各国珍藏的档案文献,包括大量的私人信件与手稿的资料基础上,以面壁十年的功夫从事写作,因而使得这部著作得以反映百余年前义和团战争恢宏图景中所包含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既包含晚清中部的帝党和后党、维新与守旧、满族与汉族、民间与朝廷、教民与拳民以及南北清流
本书把禁忌置于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审视禁忌的视野更为开阔,集中力量厘清了禁忌的生活表现,多方面、多角度地揭示了禁忌的内部和外在形态的特征,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 作者比较成功地完成了书中所包含的12个专题,比较深刻地展露出禁忌的文化魅力。在大量吸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有许多方面的突破,对禁忌的界定、禁忌的本质、禁忌的生存状态及演进过程、禁忌与其他文化形态的关系等的看法和认识,皆颇显新意,是禁忌研究的一个可喜收获。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不屈不挠的台湾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运动,他们除了在岛内组织武装斗争及非暴力政治抵抗外,还有一批人来到了祖国大陆,发起组织抗日团体,积极参加祖国的反帝爱国斗争。本选题讲述这一时期台湾同胞积极奔赴大陆,支持祖国抗战事业的英勇事迹。 全书共分五章。章:义勇队。第二章:台湾革命同盟会。第三章:台湾党部。第四章:东区服务队。第五章:中国共产党对台胞抗日斗争的支持。 书中包含有丰富的历史资料,包括大量馆藏解密档案和160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及历史人物的诗文和书信等,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今天,本选题对于两岸人民重温历史,缅怀先烈,感受两岸同胞同根同种、血浓于水的家国情怀,增强现实中的互信和理解,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
《史学名著丛书:民国史事与人物》为著名史学家沈云龙先生代表性著作之一。收录《民国初建与南北议和》《孙中山先生与民初政府及其影响》《民初国会之渊源及其演进》《五四运动的历史回顾与价值评估》,以及有关宋教仁、汤化龙、蔡元培、黄膺白等重要历史人物的研究文章。全书行文流畅,气韵生动,通俗易懂,为学史治史人士和广大读者提供了一部好读好用、有很高学术价值的民国史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