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本书将近百年的演变和人物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趋势。 本书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 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 ,主要阐述了面对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 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 本书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中国近代史》是历史学家陈恭禄先生的代表作。先生自幼饱读诗书,1921年考入金陵大学,先是主攻化学,不久转入农学,后进入历史系。先生博闻强记,潜心阅读中外史料,把近代中国置于世界史的视野里去观察。鉴于当时社会上流布的中国近代史书参差不齐,1926年陈先生萌生撰述近代国史的念头,历时8年(1934年)《中国近代史》成稿,叙述了自鸦片战争至1930年代初的中国历史,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印行。陈恭禄先生的这部作品既重史料,又兼分析,形成论断。该作品具备雄厚的中西资料基础和开阔的视野,信息丰富,知识性强,可读性强。历史是很好的老师,历经80余年再次修汀出版陈恭禄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仍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史料价值。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840-1925插图增强版)》将近百年的演变和人物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趋势。 本书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本书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本书是一部中国近代历史通识读本,由著名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写。全书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从鸦片战争写起,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一直写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真实、准确、客观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曾国藩、洪秀全、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作品对近代史上这些风云人物的命运、认知与抉择,同样进行了鞭辟入里的书写,充满了智慧和洞见。 作品认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意在通过研究每个时期内对帝国主义的抵抗方案,分析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 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本书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
清季十年间,朝廷正以靠前的速度和广度推行全面改革,却恰于此时爆发了革命。这一历史大变局,留下了诸多疑问:在朝廷没有并无太多暴戾苛政的情形下,为何会发生革命?清朝何以骤然崩溃,革命何以轻易速成?改革开启后,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体制或结构及政治伦理是否改变、怎样改变及以何种速度改变。正是由于制度的困境,使自上而下的新政带有了“自毁”的意味,并最终不得不让位于自下而上的革命。
享誉国际的中国近现代史学者,当代日本梁启超研究、京都学派的领路人 以精细的文本比较,描画梁启超深受明治日本影响的历史情境 重估梁启超在近代东亚文明圈形成与发展及内部互动中的地位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共经过11个省,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书稿以地名学研究为切入点,以长征过程中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所经过的地点与发生的相关史事先后为序,以全新的视角,系统翔实地解析长征中重大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事件始末、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的重大影响,以达到从微观视角解读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壮举之目的。本书对于普及、宣传长征精神,加深读者对长征的认知和理解,具有一定的价值。
这是一本以茶叶为主线的书,讨论这样一个主要命题:为何英国以茶而富强,而晚清却因茶而走向衰亡。故事时间节点由两部分组成,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前后与1888年的英国入侵西藏前后。让我们去体会茶运与国运的纠葛。 透过一杯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衰败的王朝,收获的也不只是那些廉价的屈辱,而是日常生活中的那杯茶,是怎么样到了手中,又是怎么丢失的。所谓的化,在那个时间里,又是如何展开的。
本书着眼于将船政置于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大背景下,分析船政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它与林则徐、魏源、左宗棠等人的关系。“师夷长技以制夷”这种思想对左宗棠的影响,并直接造成左宗棠上书朝廷创办船政的过程,以及沈葆桢办厂造船的早期经过以及这些人物、事件在历史背景下的浮沉。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共和国历惊心动魄的秘密转移,中国第一代国家领导人核心正式进驻祖国的心脏,新中国的历史由此正式展开。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首次曝光惊心动魄的警卫工作和那场不见刀光剑影秘密战役中的幕后英雄,用数百张珍贵的独家照片展现建国初期的绝密档案,为你开启尘封已久的红墙记忆。国共两党在国家领导人的转移的过程中展开了一幕幕殊死较量,各国特务周旋其中,想从中获利。中国共产党警卫人员与其斗智斗勇,周旋其中,终于成功保卫了国家领导人的安全转移,身经百战的身上,没有一块弹片。
《重庆大轰炸档案文献:证人证言》由周勇主编,主要内容为1938年至1944年受害者当事人、旁证人口述因日机轰炸造成的损害情况。为保持口述史料的真实性,将部分受害者、旁证人的身份证、签字、手印、家庭住址等内容收录《重庆大轰炸档案文献:证人证言》,部分口述材料在司法部门进行了公证。为尽可能保持口述史料的原貌,《重庆大轰炸档案文献:证人证言》所选用的内容,未作改动,只是稍作文字加工,主要是:口述史料的标题由编者根据材料内容提炼而成;删除了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对个别明显错漏之处作了处理;难以辨认的姓名或其他内容以“口”替代等。全书大体以史实发生时间先后为顺序,再以地区分类,再分人口财产综合类、人口伤亡类、财产损失类进行编辑,对不同见证人叙述同一事件的材料作了集中编排,以便从多角度反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