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国人聚焦已久,却又常辨常新。本书深入发掘中日双方文献资料,结合新近的水下考古成果,以丰富的照片、图解配合严谨的历史叙事,对这场牵动中日两国国运的旷世海战做出了新的解读。书中不仅详尽展示了瞬息万变的战场态势,生动再现了惊心动魄的海战场面,而且将海战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对海战前后反映出的技术和制度问题更是进行了深刻分析。本书对 昆明换渤海 一说是否成立,北洋海军是否存在战术选择和指挥失误, 致远 舰冲击的目标是谁、因何不幸沉毁, 经远 舰的沉没地点在何处等热点问题都有涉及,提出了独到且具有说服力的见解。
《看地图话长征》作者赵飞鹏在多年研究长征的基础上,分十二章按时间顺序和长征行进过程,即第一章秘密突围、第二章血战湘江、第三章通道转兵、第四章遵义会议、第五章四渡赤水、第六章巧渡金沙江、第七章抢渡大渡河、第八章懋功会师、第九章分歧日深、第十章向北挺进、第十一章分道扬镳、第十二章会师陕北,较为简明扼要而又生动形象地叙述了长征的全过程,特别适合青年官兵和广大青少年了解和认识长征。
这是一套关于1840~1945百年正史的彪悍史书。是一套全面解读晚清、共和、抗战的长篇历史力作。 从来没有一本关于民国的书籍,能像《历史深处的民国》这样,全面、真实、透彻、有趣地将民国这段历史讲明白说清楚。 作者在精研民国史料的基础上,以尊重史实的严谨态度创作,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行笔,全新讲述了1840~1945这百年间的一些我们熟悉的人做过的一些我们并不熟悉的事…… “3重生”以国共合作北伐为开端,描述了近代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由统一再度分裂,最终走向统一的错综复杂的历史。 重点突出了1931 到1945 年十四年间英勇抗战、抵御外辱的历史风云人物,以激越悲壮的语调讲述了以黄埔军人、地方热血军阀为主体的铁血军人们的英雄豪情,以幽默深沉的笔法还原了蒋介石、汪精卫、
前世不忘,后事之师。《厦门文史丛书:厦门抗战纪事》收集了抗战期间的档案、报纸、书刊等相关记载,采访在日军登陆,占领厦门的七年又五个月的那段时间中,曾目睹过日军妇女、烧杀掳掠实行种种暴行的高龄长者,以及那些遭受日军凌辱,杀戮者的后人口述其亲人当年受难的惨状。尽管时隔70多年,老成相继凋谢,史料失散湮没,但时光并不能模糊厦门人对日军血腥暴行的记忆。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共经过11个省,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书稿以地名学研究为切入点,以长征过程中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所经过的地点与发生的相关史事先后为序,以全新的视角,系统翔实地解析长征中重大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事件始末、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的重大影响,以达到从微观视角解读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壮举之目的。本书对于普及、宣传长征精神,加深读者对长征的认知和理解,具有一定的价值。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天国梦魇》本书是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系列的第二册,图文并茂,解说生动,主题为太平天国运动,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对清朝统治的冲击,以及清政府的应对中暗含了哪些玄机,汉族官员势力兴起对之后的形式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等等,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的中国政治军事斗争的乱象和联系。
在《甲午战争史》中作者戚其章以数十年扎实研 究为基础,以极为严谨的态度,广采中日及英文资料 、档案及已有的研究成果。《甲午战争史》对战争的 背景、过程和影响进行了全面展示,其中揭示的诸多 细节和重要结论都成为该领域广为接受的公论,是甲 午战争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本书由马国川先生围绕“辛亥百年”的主题,对海内外十二位学者进行访谈的采访稿组成, 书中十二篇访谈对辛亥革命的本质、成因与遗产进行了政治、历史、军事、法律、文化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剖析,反思了辛亥革命后一百年间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经验和教训,探讨了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未来历史走向。 在采访者的叩问下,书中十二位学者基于各自的学问背景与独思创见,表述了对辛亥百年之间大事件不同的解读与评价,形成一场在认知与价值观层面上的精彩论辩。读者通过阅读这场论辩,必能对辛亥百年的整体认识大有增益,同时享受一道丰厚的思想盛宴。
本书以大量手资料和珍贵图片,从会师这一独特视角告诉了我们一个真实、完整、全面的长征。从1934年7月红6军团西进, 10月24日 与红3军(会师后恢复红2军团番号)在贵州木黄镇会师,到众所周知的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的懋功会师,从红25军长征到达陕甘与红26、27军会师(会师后组建红15军团),到红一方面军与红15军团会师,从1936年7月红二、四方面军甘孜会师,到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宁、将台堡胜利大会师。尤其是对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将台堡会师的研究和大量珍贵翔实的历史资料,填补了红军长征研究历史的空白。本书文图并茂,使用了870幅历史资料图片,具有很强的历史带入感。
本书材料来自历史档案,然后融入作者的再度加工,重新按照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分类,将整个大清朝的文字狱案件进行全面细致梳理,并运用原始档案进行大众化的解读与评析,集学术性与通俗性于一体,是了解与研究清朝文字狱的书籍。
《恽毓鼎澄斋日记》一百二十万字已经史晓风先生整理、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为研究晚清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历史学家戴逸先生在序言中高度评价了《澄斋日记》的价值。现在史晓风先生又将恽毓鼎的《澄斋奏稿》标点整理,交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对于清史研究,特别是晚清历史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书正是恽毓鼎在史官的职位上,就国家的大政,提出许多自己的主张和建议。通过奏稿,可以透视晚清政治舞台上的风云变幻,对于当时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领域的时政,恽毓鼎几乎均有章奏,抒发已见,对研究晚清历史,是难得的手历史资料。
擅于写“小历史”的张鸣,这一次是带着研究体系回来的。 《帝国的溃败》开篇直指“帝国溃败的根源”养人的官僚制度、怀柔的天下体系。由此之下,亦不失笔锋犀利、细致入微的帝国细节。 读过“灭秦者,秦也”,知道宋朝激烈党争的清帝乾隆,身在帝国官僚制度之中,甚至是它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再精明,也没发摆脱、这个帝国顽疾;而当他面对英国使节马嘎尔尼的到访,所表现出的怀柔天下的大国风范,实则为目空的自以为是,是杀死他大清帝国的另一个病根。 王朝末年,不管是李鸿章、袁世凯,还是康梁二公,多少能人都挽不回颓势。他们捣鼓出的洋务运动、清末新军、戊戌变法,在体制不改的情况下,收获甲午战败是必然的结局。帝国的几年,经将就木的帝国和西太后,做出了立宪改制的重要决策。但为时已晚,此时的清廷尽失政治强人,只知揽权
乱世艰辛,纷争艰险,于此硝烟战火中崛起的群雄,究竟有着怎样不为人知、行走于刀锋枪口间的过往?是热血如蒋介石,开始一段杀手的奇幻漂流?还是忙碌如袁世凯,开始一场三步实现共和的梦?……民国那些真相有多惊魂、多刺激,又有多少乌龙、多少狗血片段,你造吗?犀利教授犀利开讲,从民国大佬们的刀锋所向切入,解密民国大佬们的黑白人生,勘破英雄、枭雄的权谋野心;揭开伟人、小人的生死心结;另类解读中国历史上最混乱、最精彩的乱世乱局,破译乱世的生存法则。
王安忆中篇小说系列由作家王安忆亲自编选。《文工团》包括四部中篇,分别是《尾声》、《歌星日本来》、《文工团》、《妙妙》。《文工团》写了一个地区文工团里各色人物的故事,作品以乡村生活为表现对象,以同情的目光描摹着团里的那些男男女女,表现他们一幕幕生生死死悲欢离合的活剧。
《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以王韬这位站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对孙中山、康有为、郑观应、伍廷芳等人的思想上产生过影响的重要历史人物为研究中心,探究他在晚清参与造反、改革,为中国引入现代思想的历程,透视、展现、剖析了晚清思潮、政局与社会的变迁,最早提出了近代中国的“沿海”与“内地”的问题,为解释中国近代以来传统和现代性互动提供了新的路径。 “东鉴丛书”还包括《中华帝国的法律》《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37》(待出)《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 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待出)等。
本书以1917年张勋复辟前后的中国社会为主要关注点,以严谨的态度,探讨了此一时期政坛的状况,包括是否对德宣战,如何受到国际社会的影响,张勋复辟前后军人集团、文人集团的反应等史实,读来既有趣味又兼具学术性。在此基础上,张鸣老师在行文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在制度不健全的条件下,推进社会的进步?执政者在面对不完善的游戏规则时,尽力弥补制度的漏洞与采取厚黑的手段,哪一种更能实现其执政理念?
《中国近代政治得失》一书打破时空壁垒,破解大清王朝268年兴衰之谜。 《中国近代政治得失》从十个方面详尽地阐述了晚清这棵大树如何从根部腐烂,直至轰然倒塌! 众所周知,清王朝在它的早期曾经辉煌一时,创造出中国传统社会中其他王朝所未曾有过的煌煌业绩,无论是百年的康乾盛世,还是对边疆民族关系的智慧处理,抑或对中国辽阔版图的奠定,都可以说是了前人。当时的中国,无疑称得上世界上少有的泱泱大国。1912年清政府之所以垮台,是因为有其垮台的自身原因。 本书作者长期梳理资料,孜孜矻矻,希望能全面解开这个谜底。本书从总结政治得失的角度,对晚清时期中央政府在治国过程中所犯的一些主要错误进行剖析,力图从中得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