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三王》依据这一历史发展脉络,以宋代史学家刘恕编著的《资治通鉴外纪》(上古史部分)所记事例为主,兼采清代学者胡克家《资治通鉴外纪注补》,及《史记》、《尚书》中的有关文字辑成五编(“三皇”一编,“五帝”一编,“三王”各一编)一百四十一篇故事,上起神话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下至周平王东迁洛邑(西周王朝的结束,东周列国的开始),较为完整地记叙了我国上古历史的发展状况及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书中的各篇故事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又被置于的历史发展脉络和相应的历史背景之下,在保证上古历史故事的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同时,又提供给读者更为全面、更为系统、更为深刻的历史信息。至于一些不便在故事中体现出来的历史信息,则在每一编故事之前的“导读”中给予必要的补充和说明。
看到《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这个书名,读者可能会提出一个问题:拿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来说,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例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1948年国民党统治区财政经济的全面崩溃、人民解放军发动三大战略决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些都是对近代中国的历史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件,为什么偏偏要挑出1947年这一年来写呢? 当然,前面说到的那此年,都可以而且值得写一本研究专著;而1947年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有它特殊的地位。正是在这一年,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二十年来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国民党从优势转变为劣势,在内战战场上从进攻转变为被动挨打,由强者变成弱者;反过来,中国共产党却从劣势转变为优势,在战场上从防御转变为进攻,由弱者变成强者。双方力量对比在一年内发生的
本书讲述了太平从起义到灭亡的兴衰历程,通过太平军与清军的战争,用另类的风格展现了那个时期的事件和人物,为我们拨开了晚清,历史的重重迷雾,揭下了太平天国的神秘面纱,其实地还原了那个动荡时代人兴亡历程。
外城也称南城,是相对于老北京内城而言的。清军入关后,将京城汉人悉数赶至外城,外城从此成为汉人亦即相对于旗人的“民人”聚居之所。本书走访了佘幼芝、乐崇辉、刘曾复等祖祖辈辈生活在外城的人,运用口述史料与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式,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商贾云集、戏台林立、思潮涌动的老北京南城生活画卷。
面对敌人疯狂的第五次“围剿”,博古、李德等推行错误的政治、军事路线,导致红军节节失利,根据地大量丢失,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长征途中,外有敌人的围追堵截,内有决策层的意见分歧,在许多生死攸关的时刻,以毛泽东等为首的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正确的重大战略决策,如:通道转兵、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与彝民结盟、爬雪山、过草地……克服种种人为的与自然的困难,成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完成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空前壮举。
《抓捕“四人帮”》选取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为纪实对象,分别回顾了四个人的人生经历,“四人帮”的出现、发展以及覆灭。讲述了他们早年如何在上海发迹,如何参加了革命,然后如何受到了毛泽东的重用,走入权力的核心,又是如何的争权夺势、排除异己,以及他们应有的下场。
本书走访了金启孮、毓臻、毓蕴等清代宗室亲贵、满洲大臣以及蒙古王公的后代,采用口述史料与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式,将老北京内城中这一群体的价值观念、婚姻圈子、生活趣味、饮食服饰等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给读者。作者力图通过采访对象质朴自然的表述,探究北京百年沧桑巨变下特定人群的心理感受与成长轨迹。
“图说上海”系列丛书——《图说上海老洋房》《图说上海大饭店》《图说上海老弄堂》。 本册:《图说上海老弄堂》,本书作者胡根喜,原上海卢湾区方志办研究员,是勤于搜罗,精于考订的学者。他在对上海的弄堂民居大量调研的基础上,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弄堂,如邹韬奋居住的万宜坊、有众多名人居住的霞飞访、宝康里等,讲述了发生在这些弄堂里的鲜为人知的故事。本书内容详实丰富,可正传颂之误,可补史乘之缺。
1992年,河南人民出版社祝新刚先生同我谈,他们准备出一套《20世纪的中国》,按历史的发展编写10卷,以新中国的成立为界限,上半世纪5卷,下半世纪5卷,作为20世纪完整的一套系列书,希望我负责组织前面的5卷。同时将后面已出的4卷送给我,作为参考。
全书从秦始皇统一天下落笔,至汉献帝禅让帝位而终,记述了秦汉帝国兴起、发展至衰亡的全过程,对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状况皆有涉及。
本书是内藤湖南在京都大学任教期间,于1911年和1915年所做两次演讲的内容。1911年,正值清朝风雨飘摇之际,作者从兵力、财政、思想三个方面,对清朝何以走上末路做出了精辟深刻的分析,并对中国此后的命运进行了大胆而理性的预测。1915年,中国已进入民国时期,作者再度梳理清朝历史,从政治谈到艺术,纵横经学、史学、文学,详人之所略,略人之所详,绘出一幅包罗万象、与众不同的清史全貌。听内藤湖南讲历史,听一段尘封的往事,得一种崭新的领悟,展卷始知历史竟还有这般读法,研究原还有那般做法。
宋元时期是古代江南城镇发展史上重要的发展和转型期。一方面,承接晚唐以来的发展趋势,江南州县城市走向全面兴盛,逐渐确立起在全国的领先地位。随着各级城市普遍突破原有政治性质所构成的限制,经济、社会和文化功能显著增强,其活动形态和结构体系发生重大变化,由此实现了从各级统治中心向综合性文明实体的飞跃。另一方面,不同形式的商业市镇在乡村地区广泛兴起,并呈现出向新型经济都市形态演变的发展趋势,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州县城市一统天下的都市文明格局,推动了从城市体系向城镇体系的重大转变。在此基础上,区域城市化也表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向,即由原来以城市为中心的内聚型城市化转向城乡结合的互动型城市化。
《宋代社会的空间与交流》的笔者们在理解与地域社会相关的史料的过程中,着眼于日常空间,该空间是 多样的现实与意识相互关联的具有流动性并带有复杂性质的 场 。通过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地域人们的 论理构造 。
建国前后,在战场上一败涂地的蒋介石,准备用暗杀与破坏来挽救败局。一时间,敌特猖獗,他们阴谋要暗杀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还有人要轰炸天安门,在罗瑞卿、李克农等人的领导下,中央警卫部队、公安部中央纵队、便衣警卫大队、纠察大队和各地刑侦部门,一起组成共和国的铁拳内卫,他们凭借着机智与勇敢,重拳出击,陆续侦破“计兆祥潜伏电台案”、“七一”暗杀、炮轰天安门等重大暗杀和破坏行动,有力地保障了中央领导人的安全,捍卫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抓捕“四人帮”》选取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为纪实对象,分别回顾了四个人的人生经历,“四人帮”的出现、发展以及覆灭。讲述了他们早年如何在上海发迹,如何参加了革命,然后如何受到了毛泽东的重用,走入权力的核心,又是如何的争权夺势、排除异己,以及他们应有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