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书籍起源虽早,但正式成为史学,还是从《史记》开始的。因为《史记》具备了史书内容的各种体例,给后人准备了许多条件。后世许多历史书籍,很少能出其范围,大半是模仿它,不过有些是 具体而微 ,有些是 得其一体 而已。本书作者在写第三章时,特别就《史记》一书总的精神方面和处理问题、组织材料方面,举出其各种特点,促使读者注意,以便了解其他史籍时,有线索可寻。然后归纳到第十一章,说明刘知几、章学诚对各种旧史得失利弊的看法,这差不多成了古代史籍的小结。所以第三章和第十一章,是全书的重点。此外又补写了有关实录、学术史、史辨、史论、史考等方面重要书籍的简介共五章,于是中国古代史籍的重要部分,也约略地举列在这里了。
《通鉴选》是史学大家瞿蜕园中国历史普及作品系列中的一部,也是《资治通鉴》的选注本。它有以下四个特点:1.作者在本书《前言》中对《资治通鉴》的知识都有详细的阐述与分析,对读者了解这部史学巨著大有帮助。2.本书从鸿篇巨制的《通鉴》中选出了20篇能体现原著特色,并使读者开卷获益的篇目,颇具眼光。在朝代分配上,于战国、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均有涉及,而又以汉、唐为多,这就使读者对各时期历史都能有所了解。在内容方面,所选各篇大都侧重关键性历史事件的完整叙述,也有若干篇对社会背景与政策制度说明较多。3.本书各篇文前都有一篇数百字至千余字的题解。根据需要,题解的写法颇为灵活,而目的都是为了增进读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对本文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4.注释是选注者用力 勤之处,也是本
本书汇集两岸故宫及台北 中研院 所藏马亮文献凡400多件,逐一抄录、标点。并查照《上谕档》和《清实录》,采用对校、理校、补证及考辨之法,以朱批原件为准,对其奏折、函牍进行标点、校勘与补正,详细而系统地考证其在任期间对外交涉、发展生产、推行教育、捐资助赈、关注民生等方面的所做的贡献和取得的成就,真实地再现当时中央王朝对边疆地方治理情况以及各个历史事件的演变进程,以期达到反映目前*研究成果之目的,为清史研究者提供一部内容非常确信、资料极为丰富、内容较为完备的研究文本。
老照片,第五十六辑。本辑内容包括:徐宗懋一代报人余纪忠先生;刘鹤守熊斌其人;蔡登山罗隆基生命中的几位女性;林冠珍莫理循的家事;邢小群我的父亲;于大水我的爷爷和奶奶;史际平不尽的思念;张建美母亲的百年人生;高 信桂芳;樊建川一张照片与背面的题识;第四野战军颁发的革命军人证明书(韩国庆);等。
本书由Carol Benedict在其1992年斯坦福大学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改写而成。在书中,作者用六大章的篇幅,尽可能全面地从历史、地理、传染病学和社会等角度来论述晚清中国的鼠疫。从内容上看,本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三章主要采用区域体系理论构建了区域内和跨区域鼠疫传布的认识框架,后三章主要从政治和社会的角度探讨晚清的鼠疫。作者利用地方志、医书、报章杂志和西方旅行者、中国海关医官、美国领事馆官员的观察记录等等中英文资料,比较成功地重建了清末中国鼠疫问题的全貌。不同以往的鼠疫问题研究者,该书不仅从医学史的角度探讨鼠疫的起源与传播,更从社会史的视角探察鼠疫带来的公共卫生问题引发的国家与社会、殖民政府与殖民地人民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该书是了解清末中国医学、疾病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重要著作。
古往今来,谋略家多有。司马懿却颇受诟病,皆因今人对他的看法多出自演义小说,特别是《三国演义》。而正史中有关司马懿的作用,也仅有 “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之句。 司马懿从东汉的基层小吏起步,在曹魏位极人臣,成为西晋的实际奠基者,是继曹操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位以军功登龙的枭雄,可以说是三国的大赢家,也是史上被严重低估和曲解的谋士、政治家之一。 作者秦涛从人性角度切入,以三国真实的诡谲政局为背景,梳理了以司马懿为代表的三国权臣谋士在不见硝烟却攻城略地的时局政变中,如何混迹朝堂、如何谋身立世、如何攻心角逐……透过司马懿,读者可窥见中国传统官场的独特生存哲学,透视我们个人的生活状态,感悟圆融通脱的。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收录了1909年张柏林拍摄的四川老照片,以及烟台圣安德鲁教堂的旧影,讲述了一位一位无证书的大学毕业生关于到青海牧区的解放军农场接受再教育的一段回忆。
本书分为八章,包括了绪论、魏晋南北朝笔记、唐代的笔记、宋代的笔记、金元的笔记、明代的笔记、清代的笔记、结束语等内容。作品梳理历代笔记,是一部笔记阅读的导读之作。作者详解材料背景,从中可见碧海掣鲸的历史,以及云蒸霞蔚的人文景观。 本书作者刘叶秋(1917—1988),原名桐良,字叶秋,号峄莘,后以字行。早年毕业于北京中国大学文学系,后在天津《民国日报》任副刊主编,并在天津工商学院女子文学院兼课。新中国成立后在天津津沽大学、北京政法学院等校任教。1958年调到商务印书馆参加《辞源》的修订工作。1980年被聘为南开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先后出版《魏晋南北朝小说》、《古典小说论丛》、《历代笔记概述》、《中国字典史略》等著作。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引述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达到了轰轰烈烈的高潮。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人口大迁移不仅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这一代人被称为“失落的一代”。 如今,“失落的一代”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新一届领导人,7个政治局常委中,4个当过知青。 现在,中国的命运已然落在了他们的手中,他们将如何实现最伟大的“中国梦”。 这本书将带我们深刻地认识并了解这一代人,了解他们的“中国梦”。
《老照片(第72辑)》主要有缅怀张闻天、你像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兵团战友阿蔡、卢立群的蛇山情缘、民国绅商王文典、“战士明星”、两张相声名家的合影、“新中国电影实习团”在苏联、一张被误读的历史照片、光朗堂往事——我的奶奶黄慕玉、婆婆的小脚和针线笸箩、忆双亲、忆夫君等内容。
本书是1987年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为了纪念柳亚子先生诞辰100周年联合编纂的。柳亚子先生是一位收到社会各界广泛尊重的爱国志士,特别以充满革命激情的诗人知名于世。他自参加革命以来,始终顺应历史的潮流,紧随时代步伐,为民族振兴、祖国富强奋斗了终生。他的爱国热情、政治节操和诗词创作都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
大舜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大舜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而清代考据学家崔述在《考信录》自序中更有言道:“《考信录》何以始于唐虞也?遵《尚书》之义也。《尚书》何以始于唐虞也?天下始平于唐虞故也。”又说:“尧在位百年,又得舜以继之,作为《典》、《谟》以纪其实,而史于是乎始。是以孔子祖述尧、舜,孟子叙道统亦始于尧、舜。然则尧、舜者,道统之祖,治法之祖,而亦即文章之祖也。”可见,中华文明肇始于唐虞时代,虞舜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也是人类社会延续最为长远、影响最为深广的精神力量。 对于虞舜其人其事,古往今来原本就众说纷陈。近年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寻根问古之风大兴,各地为了自身的事业,往往纠缠于舜帝的生葬考证,持一说而不顾其
上海在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呈现出了另一种面貌集体劳动的热情取代了十里洋场的喧闹,按部就班的生活消弭了发财致富的欲望。昔日的“冒险家乐园”,在与中国城乡步调一致的行进中,已无任何冒险的“机会”可言,只是作为中国大的工业城市,仍在源源不断地向全国各地提供着自己的优质产品,并以这种方式维系着曾经的优越。本书所辑录的”新闻图片”,正是上海那个特殊时代的缩影。读者在恍若隔世的睹视中,难免生出良多感慨。
中国政协文史馆编的《文史资料选辑(靠前69辑)》设“特稿”“口述”“人物”“纪事”等栏目,收录了《我的播音生涯》《父亲浩然与叶圣陶》《有名法学家马克昌的很后348天》《中国宗教界祈祷世界和平活动的台前幕后》《我所经历的“水旱蝗汤”》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