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十传纂评》五卷,由日本学者芳本铁三郎将前人编选的《史记十传》添加诸多评点,形成了《史记十传纂评》,颇具有代表性。该书选录《史记》名篇项羽、外戚、官晏、廉颇相如、荆轲、怀阴侯、魏其武安侯等十篇。本书汇集了四位中日学者的学术成果观点:清代吴见思的《史记论文》、李晚芳的《读史管见》和日本薇山西毅一、森田节斋,当然也包括芳本铁三郎的观点在内。 丛书 简介: 《史记》选本丛书是由渭南师范学院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主编,择取古今中外对《史记》进行注疏、解读和编选的较好底本,汇集而成。第二辑包括《史记治要 文章正宗 古文翼》、《史记综芬》、《史汉文统 史记统》、《史汉初学辨体》、《史记汇纂》、《史记别钞》、《史记今释》、《史记英选》、《读史管见》、《史记十传纂评》、《史记钞》、《史记》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 二十四史 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 前四史 。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包括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除了在历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外,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史记》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鲁迅誉之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后汉书精粹》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 一部私人撰写的***史籍,与《史记》《汉书》《三 国志》并称为 前四史 ,在我国史学界占有特殊的 地位,一直被视为后世***史的圭臬。与《汉书》一样 .《后汉书》为整个东汉一朝的断代史,记载了从王 莽代汉至汉献帝末年,共195年的历史。 从体例上考察,《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 《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 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增减。 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其次《后汉书》 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 》《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尤为 可贵的是,范晔是***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 传的史学家。
《史记》是我国古代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全书共130篇,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和70列传,保存和整理了自史前传说的五帝时代道西汉中叶三千年间的丰富史料,为中国历史学奠定了初的坚实基础。本书精选了《史记》中代表性的篇章,综合历代研究《史记》的学者的学术成果,对原文进行详细而准确的注释,并且对照以明白浅显的译文,同时配有大量精美的彩色插图,使读者阅读时毫无障碍,兴趣盎然。
《史记汇纂》亦称《同菴史汇》,是清人蒋善选录的,按主题分为 治原 、 正学 、 将略 等十类,因类系事,是各种《史记》选本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史记汇纂》的选录受到晚明文学风气的影响,明清之际的《史记》评点处于持续的热潮之中,而《史记》评点往往与那个时代的文学风气、文化领导权或者 风雅权 之争等因素密切关联。突出警句隽语,是蒋善在选录《史记》的《礼书》、《乐书》等篇目中的特点。蒋善择取钟惺、邓以赞、陈仁锡、杨慎、茅坤、唐顺之、李贽、王慎中、凌登第、舒雅、李贽至十多家评语。辑录各家评点所体现的文章观念,也是高度一致的。 丛书 简介: 《史记》选本丛书是由渭南师范学院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主编,择取古今中外对《史记》进行注疏、解读和编选的较好底本,汇集而成。第二辑包括《史记治要 文章正宗 古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红山文化——改写中华文明史、牛河梁——《红山文化之都》、女神庙的发现、神奇古玉、玉猪龙传说、龙的传人。
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我们党进一步地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是事关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事关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一项战略任务。为了从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上加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了解,《闪耀民族精神的中国故事:先秦至辛亥革命》撰写了自先秦至辛亥革命数千年中六十个有影响的人物故事,按爱国主义及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共五个章节加以编辑。在每章开头简要介绍了它的具体内涵、形成过程和地位作用,在每章结尾简要说明了我们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升华,以及新形势下发扬民族精神的着力点和落脚点。《闪耀民族精神的中国故事:先秦至辛亥革命》运用
这是一部介绍西周历史的书稿。作者以通俗的手法, 讲述西周王朝的兴衰。西周的强盛在于它革命性地创立了一整套在当时看来比较先进的制度, 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天命观、礼乐文明。主要内容包括: 从黄土高坡到河洛谷地 ; 宅兹中国 —— 文明的构建等。
蔡东藩著的《明史演义(无障碍阅读版上下)》共有一百回,自平民皇帝朱元璋开国,终至明思宗殉国,经历276年。明代由兴而衰由盛而亡,却蹈着元朝五大覆辙:靠前弊是骨肉相残,第二弊是权阉迭起,第三弊是奸贼横行
本书收录了作者自03年至13年文、讲话稿等共计37篇含《在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备案工作培训班结业式上的讲话》《在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专家评审会上的讲话》《在“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试点工结会上的讲话》等,全书按照时间顺行编排,配以作者工作期间摄的图片,展示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
《帛书道德经臆论--写给守业者的不败智慧》通过逐章解读帛书版《道德经》,并从作为“守业者”的管理者角度出发,提炼书中的管理智慧。全书针对众多版本《道德经》的文本区别,试图还原道家管理思想中最重要的使命即是事业的传承。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我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史实的正史,共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吴书二十卷、蜀书十五卷。西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西晋灭吴,时年四十八岁的陈寿开始整理三国史事,先后撰成《魏书》、《吴书》、《蜀书》,合称《三国志》。陈寿死后一百三十余年,南朝宋裴松之奉宋文帝之命,为《三国志》作注。他充分利用比陈寿占有更多史料的有利条件注释原书,为后人研究《三国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三国志》原著与注释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成为“二十四史”中极为独特的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