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本书叙述了宁夏回族的历史沿革、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及绚丽多彩的回族文化,系统、全面地展现了古往今来宁夏回族的风貌,引导读者走近宁夏回族,了解宁夏回族。
近年来,高丙中教授开始带领研究生到海外(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德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去进行田野调查,取得了一批虽然初步但却重要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虽然尚属初步性质,但却具有的标志性意义:它标志着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工作者开始从本国的需要出发,运用一种世界性的眼光来去对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海外世界进行实地性的考察。《海外民族志与中国社会科学》选取了高丙中教授及其团队在这方面所取得的部分成果。其中部分收入的三篇文章主要讨论了“海外民族志”研究对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第二、第三部分则分两个主题具体呈现了该团队在海外从事民族志研究的部分成果。
《云南简史(新增订本)》讲述远古和先秦时期的云南,云南的原始社会及其解体,远古和先秦时期云南和内地的联系,庄蹁王滇,秦汉时期的云南,秦开“五尺道”和在云南“置吏”,汉武帝设益州郡和东汉设等。
作为两北边陲重镇,高昌王国深居大陆腹地,由壁垒而郡,再发展至国。在吐鲁番这块西域上地上,高昌依据它枢纽般的地理位置,先后历经高吕王同、唐西州和高昌回鹘王国三个历史时期,既有汉族政权统治,也曾被回鹘领导。灵活的外交使高昌在周围西域政权及中原王朝之间游刃有余。尽管她经历了无数的战火,但创造了繁荣发达的商贸经济、琳琅满日的壁画、多元的宗教信仰以及特有的高昌乐、葡萄酒等高昌文化。《高昌王国(消失的王国)》带你走进这一片沧桑的土地,翻开尘封的历史,倾听远古的喧嚣,看那栉比如瞵的客栈、摩肩接踵的行人、高旋飞舞的伎乐、香火缭绕的庙宇、血雨腥风的争斗…… 《高昌王国(消失的王国)》的作者是张峰峰、张鹏。
本讲义的内容是: 首先要向有志于治民族史的读者传授最基本的知识,使他们对这门古代北方民族史学科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开辟一条顺利前进的通道。 其次要拓宽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站得高、看得远,了解近百年来国内外研究古代北方民族史的情况,掌握必要的参考文献书目,便于他们在这个学科领域向上攀登。 第三要传授他们治史的方法,交给他们一把治史的钥匙,便于他们打开史学之门,易于升堂入奥,显示他们的才华,不因袭陈说,自我创新,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界。 第四要培养他们具备正确运用思维的能力,明辨学术思想上的是非,并在史学界有所作为。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内容复杂,作者把他们约略分类,大体上从狭义说,可划分为匈奴、突厥、东胡三大系统;如从广义上说,还应包括活动在东北地区的肃慎系统和活动
赵曦著的《神圣与亲和(中国羌族释比文化调查研究)》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羌族释比文化的一系列概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在钱安靖先生“羌族端公三坛说”的理论构架的基础上,将释比经典《德维》中对于释比经典、仪式的白黑黄色彩的观念与仪式结合起来,提出了释比文化白、黑、黄的三维结构。在此结构内,认真梳理了木比塔等十四仑重要概念,其中对“刷勒日”的调查、对“刮巴尔”的分析、对白黑黄三维结构的论述,都很有新意。
本书在深入了解通古斯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通古斯的概念、通古斯的起源、通古斯族系兴起的性质、特点和历史地位入手,试图从整体上把握和研究通古斯族系的历史,揭示通古斯族系长时段、周期性兴起的原因和规律。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运用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生态学和草业科学等学科交叉的方法,对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的历程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研究成果在同类著作中处于前沿水平,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其中关于清代以来至今,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机制、变迁动因、变迁结构、变迁形态的深入阐述,关于游牧民与农耕民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的论述登,不但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