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在历时态上固然要遵循文化演进的一般规律,而且在共时态上还会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但同样重要的是,少数民族文化有其自身的结构、特性和运作机制,要应对文化转型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就需要进行民族文化自身内在结构上的调适。本书(作者樊华)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作为过程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作为符号的少数民族艺术发展状况的具体解析,在全球化、现代化之动态、开放的语境中,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进行理论分析和价值评估,找寻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转型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为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作些有益的探索。 在文化现代转型的进程中,少数民族以艺术为内核的审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通常以符号的方式在艺术中积淀下来,并且艺术创造更注重强化文化的特性、整合文
本集收录了先君子文通公的讲义二种:一、《周秦民族史》,二、《巴蜀史的问题》。《周秦民族史》是一部老讲义,讲用在十年以上,曾经多次修改。本次重印是以川大讲义作为底本,而保留了河北女子师范学院讲义的第一章,增加了为龙门书局出版《周秦少数民族研究》时所写的《序》和另三篇附录。《巴蜀史的问题》是1959年所写的一篇论文,后经多次修改补充。1961年在川大历史系讲授“巴蜀史”专题课时,曾作为讲义印发。后将两种修改本整合为一,收入先君《巴蜀古史论述》(巴蜀书社1981年出版),今据此重印。兹为便于读者,窃不自嫌浅陋撮取其鄙意以为纲要大旨者,略缀赘语,置于简端,至于能否有裨高明,则非所敢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