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历史悠久,人文灿烂,底蕴厚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所在地。为记录好乐山历史,讲述好乐山故事,传承好优秀文化,2021年10月,经乐山市委、市政府同意,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组织有关专家编纂《乐山简史》一书。乐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乐山简史》编纂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指示,为编纂工作提供支持、指明方向。全书编纂历时一年多,先后多次组织专家审读审改、编辑部成员集中审读修改,几易其稿,于2022年12月付梓,该书是全市党史和地方志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 《乐山简史》采取史、志结合编纂体例,以今乐山市区划地域为基本视野,溯本求源、穷搜博采、去繁从简,史料翔实、实事求是,述而不论。全书上限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记述,下限原则上截至2020年底。全书以时为序,以史为据,以建制沿革
1938年,广州、武汉沦陷前夕,随着中日战争局势的变化,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全国各类机构、机关战略大转移。在这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下、西迁大转移中,桂林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短期内相继会聚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国热血青年和文化人。一时间“文人荟萃,文化繁荣”的桂林成为当时国统区著名的进步文化中心,被誉为战时“文化城”,城市人口也从抗战之前的六七万人猛然增至50多万人。桂林成为抗日的大后方。从1938年10月至1944年9月的6年多时间里,在桂林“八办”的领导和引导下,在桂的进步文化团体和文艺团体达到了100余个。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文化救亡运动。当时许多文化名人聚集桂林,已远胜于武汉国民政府第三厅的“名流内阁”。先后到桂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文化界人士,比较知名的就有1000多人,
1921年,喜仁龙得到民国总统特许,考察了民国政府驻地中南海、北京的城墙与城门,并在溥仪的陪同下,进入故宫实地勘察和摄影。本书正是这次考察的精华集锦。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原名《中国北京皇城写真全图》,首版于1926年。收录了14幅建筑绘图,300余张照片。全面展现了紫禁城的城门、角楼、殿宇等建筑的结构与装饰特点,如实记录下了中南海、北海、圆明园等皇家园林的原貌。 下册原名《北京的城墙和城门》,首版于1924年。收录了十余万字工程勘察记录,50余幅测绘图,详细考证了北京城墙和城门的建筑构造和历史变迁,并附有130余幅极具艺术性和视觉震撼力的照片。这是现存记录老北京城墙和城门*翔实可靠的文献,更是后世学者无法超越的*之作。
从18世纪开始,西方人就在十分认真地观察中国。他们画了大量的图像、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并将其带回了西方,让西方人看见中国是什么样子。戛尔尼使团随团画家亚历山大,在从澳门到北京的往返旅行中,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中国风土人情的画作,随后在欧洲引起轰动。这是西方画家**如此详尽地观察和描绘中国,也是将中国描绘得如此充满浪漫色彩和异国情调的后一个时期。书稿收集了亚历山大*有两本著作《中国的服装》《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及一些罕见单张版画。两本著作合并出版,这在外均为**。
素有人文之乡美誉的客家名镇五经富,民风淳朴,风景秀丽。这里的古村落,融合了潮汕与客家建筑风格;这里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百多年前,当西方传教士来到小镇传教,并开办了医院、学校的时候,中西文化就在这里开始碰撞、交融,并产生火花,造就了小镇的文化繁荣,从而闻名世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文化奇迹成为历史。《中国五经富》钩沉史实,以史解史,讲述小镇曾、邹等姓氏的来源及百年来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五经富人文之乡的无穷魅力。
灵桥作为宁波的地标性建筑,历经浮桥时代和钢桥时代,在外形和和设计上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承载着宁波人民的乡情。本书从历史的角度,结合相关史料,全面介绍了灵桥自公元283年始建至2013年大修共1190年的历史,把灵桥的建设始末和宁波的地理、社会、经济、变化、民俗等综合起来考察,如发展经略、筹备过程、公益善举、技术支撑等,巧妙地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灵桥的建构和宁波人民为灵桥建设做出的努力。有较强的可读性的文学价值,为人们认识和了解宁波提供了参考。
全书以16个主题,分别介绍了大连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老街及广场等。文中以叙述的方式,回顾当年这些地方的面貌及历史,使人们在重温这段历史的同时。也能了解这座城市的发展史。
他和他们,唤起了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忆,勾起的不仅是对那个人、那件事的回忆,更多的是对那段岁月、那段情感:持久感动的爱,莫大耻辱的恨。《春秋大连人物》由余音著,以人物为“标本”,以史料为依据,以“回到历史现场”的笔法,梳理介绍了那些生长生活在大连,那些曾经路过大连并短暂停留,那些对大连历史产生了或重要或细微影响的人。他和他们,让每一位栖身于这座所城市的人,刻骨铭心。《春秋大连人物》适合大众阅读。
全书分成数个主题,每一主题都选配近十余二十个故事,或长或短,力求使广大读者从多个侧面和层次,在阅读和鉴赏当中,感受和品味近代旧广州二百余年,作为粤港澳和珠三角中心城市,绵长精彩,深邃厚重,奇趣曲折的历史。 书中其中绝大多数,已经在近年广州的主流报刊《羊城晚报》晚会“羊城沧桑”版上陆续发表过,作为一份精神粮食,曾经带给了广大羊城读者许多茶余饭后的悠闲和消遣,如:旧时过年“恭狮子”、蟋蟀在羊城、珠江“趸船”的前世和今生、旧广州斗狗趣闻、旧广州曾经禁上“天棚”……原汁原味的广府风情,颇受读者好评。更有不少篇章当时属首次面世和披露,引起了读者们的强烈关注和反响。 发掘历史,还原历史,旧广州充满了时尚和奢华,也不乏壮丽和悲愤,一两处翔实的点滴都有可能带来社会的关注和反响。本书所汇集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