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历史悠久,人文灿烂,底蕴厚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所在地。为记录好乐山历史,讲述好乐山故事,传承好优秀文化,2021年10月,经乐山市委、市政府同意,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组织有关专家编纂《乐山简史》一书。乐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乐山简史》编纂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指示,为编纂工作提供支持、指明方向。全书编纂历时一年多,先后多次组织专家审读审改、编辑部成员集中审读修改,几易其稿,于2022年12月付梓,该书是全市党史和地方志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 《乐山简史》采取史、志结合编纂体例,以今乐山市区划地域为基本视野,溯本求源、穷搜博采、去繁从简,史料翔实、实事求是,述而不论。全书上限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记述,下限原则上截至2020年底。全书以时为序,以史为据,以建制沿革
1921年,喜仁龙得到民国总统特许,考察了民国政府驻地中南海、北京的城墙与城门,并在溥仪的陪同下,进入故宫实地勘察和摄影。本书正是这次考察的精华集锦。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原名《中国北京皇城写真全图》,首版于1926年。收录了14幅建筑绘图,300余张照片。全面展现了紫禁城的城门、角楼、殿宇等建筑的结构与装饰特点,如实记录下了中南海、北海、圆明园等皇家园林的原貌。 下册原名《北京的城墙和城门》,首版于1924年。收录了十余万字工程勘察记录,50余幅测绘图,详细考证了北京城墙和城门的建筑构造和历史变迁,并附有130余幅极具艺术性和视觉震撼力的照片。这是现存记录老北京城墙和城门*翔实可靠的文献,更是后世学者无法超越的*之作。
全书分成数个主题,每一主题都选配近十余二十个故事,或长或短,力求使广大读者从多个侧面和层次,在阅读和鉴赏当中,感受和品味近代旧广州二百余年,作为粤港澳和珠三角中心城市,绵长精彩,深邃厚重,奇趣曲折的历史。 书中其中绝大多数,已经在近年广州的主流报刊《羊城晚报》晚会“羊城沧桑”版上陆续发表过,作为一份精神粮食,曾经带给了广大羊城读者许多茶余饭后的悠闲和消遣,如:旧时过年“恭狮子”、蟋蟀在羊城、珠江“趸船”的前世和今生、旧广州斗狗趣闻、旧广州曾经禁上“天棚”……原汁原味的广府风情,颇受读者好评。更有不少篇章当时属首次面世和披露,引起了读者们的强烈关注和反响。 发掘历史,还原历史,旧广州充满了时尚和奢华,也不乏壮丽和悲愤,一两处翔实的点滴都有可能带来社会的关注和反响。本书所汇集的这
《甬城街巷》一书,从整体而言,我认为选材多样,结构清晰,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文章主要由政协委员、作家、专家、学者和记者等撰写。全书图文并茂,资料翔实,丰而不余,约而不失,且形式与体裁有别于以往,有较强的史料性、文学性和可读性。
《南京城市史》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回溯古代南京城市成长、变迁历程,对已有定论的内容,叙述从简;提出不同材料或不同看法之处则力求严谨。对于某些时段、某些方面相关记录的短缺,将尝试进行填补,即依据南京城市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参考时代相近的私史笔记以至文学作品,进行适度的猜想和推测,提出一些假说。下编关注的是现代规划出现之后的一百年中,人们面对历史造就的文化名城,如何进行再度建设的问题。
本书是福建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首次全面、系统地展示了自远古至1919年五四运动止福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集中反映了福建史学研究的薪酬成果,融汇了多年来考古发掘的新发现,填补了不少福建史研究方面的空白,同时纠正了史籍记载及前人著述上的一些错讹,并力图对福建历史的发展规律加以探讨和总结。
中国有修史的传统,“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为政者之所以重视历史、探究历史,就在于知古鉴今、以史资政。从这个角度讲,扬州地税不畏其难、不厌其烦、不辞其苦,编纂出版《扬州盐税历史文化丛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已付梓的《中国历代盐税治税思想发展史话》《扬州盐业盐运盐税遗迹史考》《扬州古代盐诗文赏析》《扬州古代盐税机构与盐官制度变迁》《明清扬州盐官与扬州盐商》从不同角度给人以启发,值得一读。
《天津记忆第八种:津沽漫记·日本人笔下的天津》是首次比较系统地将日本人有关天津的文献资料辑录编译出版。总共收录了日本人有关天津的游记、日记、见闻录等文字20篇,并附有3篇旅行指南。内容涉及了近代天津的政治、经济、社会及风土人情等等,是部分来华日本人的所见所闻,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日本人对华人的立场与态度。
《岭南文化青少年读本系列》以文物“说”岭南文化,书中每件文物都“讲述”着它背后蕴藏的历史文化,让你穿越时空阅读岭南的历史脉络,领悟 文化精髓。丛书按照岭南文化中的建筑、工艺、民俗、历史、戏曲与音乐、绘画与书法等主题分册成书,它像博物馆讲解员一样,将岭南文化中 代表性的知识点娓娓道来。图书结合生动活泼的在线小视频,以“文字+图片+手绘+动画”的全媒体展现形式,让读者彷如置身博物馆中,读懂件件文物,了解 的岭南历史文化。 《岭南历史》从博物馆的视角讲述从五十万年前的远古时期到 次鸦片战争的广东历史和岭南特色文化,具有趣味性的文字配以丰富的史料图片,让青少年读者对广东的历史文化形成宏观了解,激发他们深入探寻岭南文化的兴趣。
《上海24小时的马路表情》按一天24小时的时间脉络,精选了蕞能体现当代上海风格、海派特色的24条马路,包括:中山东一路、外马路、马当路、复兴中路、思南路、汾阳路、绍兴路、武康路、延安路、愚园路、南京路、福州路、世纪大道等。通过这些上海城市的“血管”为切片,来展现上海面向全球面向未来不断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精神面貌,彩色印制,全面生动展现上海的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溪村家族》叙述中国一个小小村庄中的社会生活史。作为三篇著述之合编,它从不同侧面透视了一个远离中国“核心区”遥远的村庄的社区史,在继承中反思了汉学人类学宗族理论的“东南模式”。在溪村对作为地方政治和观念形态的家族展开历史和人类学研究,使我们看到一个“血缘群体”如何走出“古代”,如何进入“近代”。溪村人在逐步脱离文化母体的过程中,要面对强化的国家和“反民间文化”的“大众文化”,要面对现代文化对于社区“小传统”的压抑。他们怎样适应?怎样在日常生活和“非常仪式”中再度创造社区生活的活力?他们那些围绕复兴传统活力而展开的努力,对于我们这些可能已过快地适应了现代文化的人们有什么启发?文本的“小地方叙事”,为我们理解这些问题提供了局部但并非无关全局的说明和启发。
福建省福州,因其地理形胜而为千年名都,号称“山川灵秀所都”,八郡首邑、闽中首府。《福州通史简编/闽都文化丛书》以修史存志的方式,图文并茂展示了福州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的情景,体现了地区的人文特点与精神风貌,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不断陶铸并积淀起具有鲜明特色的闽都文化,凝聚形成具有开放、包容、革新等勇猛精进的城市精神。
新窑子是陕北一个偏远而穷困的小山村。 自从1903年这里有了位村民到现在,新窑子已走过了100年的风雨历程。 100年来,人们在这里开荒种地、在这里娶妻生子,也在这里生老病死;人们在这里耕耘梦想、收获希望,顽强地与大自然的灾害和城市里传来的诱惑抗争着。到2004年底,这里已繁衍为282个人。 在这本书中,摄影家黑明将自己的镜头对准了这个小山村,对准了一个个勤劳朴实,虽有几分无奈,却不乏改变命运的理想的普通农民,以及他们天真可爱的下一代。在照片的旁边,黑明看似平铺直叙,实刚娓娓道来地记叙了这些人真实的生存状况和祖祖辈辈的梦想,读来让人同情、让人心酸,也让人深深地为他们的质朴所感动、为他们美好的愿望和顽强的奋斗所鼓舞。 100年的新窑子是一个偏远小村的故事,它也是几亿中国农民的真实写照。
《艽野尘梦》是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湘西王”陈渠珍1936年赋闲长沙时回忆其1909年至1912年进出西藏生死经历的文言笔记体纪实作品。书中所描述的藏区险峻优美的自然风景,古老淳朴的民俗风情,复杂险恶的官场环境,身陷绝境的人性异化,绝地逃生的生存智慧,藏汉人民的深厚情谊,感人至深的爱情绝唱,堪称奇绝。陈渠珍谱写的,不仅是一段令人难以置信的个人传奇,更是一曲反映历史更迭的时代交响。 为便于当下读者阅读这一旷世奇书,校注者以1938年9月繁体无句读版为底本,参阅《陈渠珍遗著》及其他版本和相关资料,遵循传统校勘学工作规范进行校释,重新对原著做了标点断句,对其他版本的脱、讹、衍、错作了校正,并对书中的难懂字词、异体字、生僻字作了注释,为此全新校注本。
21世纪,一个崭新的世纪。上海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造和谐上海。经济上富裕了的上海人,精神文化上也开始逐步升华。上海人的文化素质更高、精神面貌更新。上海人对上海历史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上海历史上的今天也在逐步得到他们的关注,开始一步一步迈入他们的眼帘,映入他们的心海。那么,一天忙乱之后,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今天做了什么?上海历史上的今天又发生了什么?在同一天的不同年代发生的事情又有什么不同?这是编者收拾精神放胆撰写本书的初始动机和目的,同时也希望能够以实录的方式,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全方位、粗线条的勾勒出上海发展的脉络。
“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处两省三府七县错壤之地,拥两镇四栅八坊万家烟火。乌青巨镇,府城气象。人杰地灵,积淀深厚,留得辉煌写春秋。 兴衰起伏,何去何从?古镇保护,旅游开发。传文脉神韵,融时代精神;铸自身特色,建一流景区。遐迩闻名,四方称誉,再度崛起著传奇。 耳目一新,刮目相看,世界互联网大会选址乌镇。阅世千载,互联天下,智慧小镇,征程新辟。难逢之机遇,可期之愿景,发展之路在脚下。 “一业一网一古镇”,成就了不一样的乌镇! 《乌镇志/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存真求实,全面、客观、系统记述了乌镇的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