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金:明清铜炉特展》收录大量明清铜炉精品,汇集成册,并举办相关的展览。收录铜炉以造型、款识、用途等多个角度展现出明清两代铜炉发展的整体脉络,将明清铜炉文化体系做了一次较为完整的梳理。《吉金:明清铜炉特展》收录了此次参展的所有明清铜炉佳作,并将其特点、演变、用途等特征进行具体介绍,也涵盖了对特殊皮色、工艺、款识等知识点的普及,具有很強的实用价值。
楚国文字资料自宋代见于著录。现代楚文字的发现与研究,肇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进入50年代,真正意义上的楚文字研究逐渐兴起。90年代至今,随着楚简文字资料的大量发现和公布,楚文字研究大盛.成为学术前沿之一。从现有资料看,楚文字资料的大宗是竹简文字,其次是铜器铭文,再次是玺印和货币文字,另外还有书、刻或印在陶器、石器、木器上的文字等等。《楚国铜器与竹简文字研究(精)》(作者李天虹)的初衷,是对近一个世纪以来,楚国各类文字发现、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勾勒、撰述楚文字的学术史,突出楚文字研究在当今战国文字研究中的主导地位,及在整个古文字研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强调陶瓷器物的功能效用与形式美感融合为一体,使一件陶瓷器物既是实用的,又是美观的,这种创造思想在日本古代陶瓷发展史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具体表现。实用和美观是存在着矛盾的,但同时二者又是相互融合的,可以构成和谐的统一体。在我们大量接触和分析陶瓷制品时,可以清楚地看到,完全符合实用要求的造型,在形式结构方面已经初步具备了美的因素。可以这样讲,实用功能的合理是构成陶瓷器物形式美的一个重要条件,再经过陶艺家在这一基础上的整合,突出风格特点,赋予不同个性。 日本陶瓷艺术保持自己的特点,在现代陶瓷创作设计中,仍然坚持实用与审美的结合,没有随着西方现代陶艺的发展亦步亦趋,而是继承了传统陶瓷艺术的理念,并加以发展和丰富,对我们应该是有所启示的。我们在吸取和借鉴西方陶瓷艺术的同时,也不应忘掉日
《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第2版)(上中下)》是对现代文学以前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的实事求是而又独具特色的描述。在描述中,作者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人性的发展作为文学演变的基本线索;吸收西方形式美学的成果,把内容赖以呈现的文学形式(包括作品的语言、风格、体裁、叙事方式、由各种艺术手法所构成的相关特色等)作为考察的重点,并进行相应的艺术分析;严格遵照实证研究的原则,伴随必要而审慎的考证,通过对一系列作品的新的解读和若干长期被忽视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其他文学现象的重新发现,以探寻和抉发中国古代文学本身的演化和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出中国现代文学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合乎逻辑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只是加快了它的出现而非导致了中国文学航向的改变。此书虽然充分吸收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
《中国陶瓷史》是中国硅酸盐学会邀请全国各方面的陶瓷专家,用了几年时间集体编写而成的。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这本书在一九七九年初稿完成之后,经过多次修正、补充,才在最近定稿。长期以来,我国陶瓷工作者和陶瓷爱好者都迫切希望有一本我们自己编写的《中国陶瓷史》,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这本书的出版,是我国陶瓷界的一件大事,它将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切和注视。 但是,在我们国内关于中国陶瓷历史的著作极少,相反,国外学者在这方面却有很多专著,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建国以来,在新中国文物考古工作日益发展的情况下,新发现的材料越来越多;在全国陶瓷工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也有许多新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总结。广大从事陶瓷科研、生产、设计、教育以及文物、考古、历史研究和工艺美术等工作者都迫
早已刻入中国人的基因的“上下五千年”到底是什么样的?20世纪中国考古学的发现,不仅充分证明了“中华上下五千年”,还呈现了另一种与典籍里的中国相似而不同的华夏。得益于考古学的襄助,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中华文明景观,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丰富,更加精彩、蔚为大观,甚至改变了世界对中华文明的基本看法。 本书由“中读”同名精品音频课程改编。从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中遴选出十个独具代表性的考古遗址新石器时代的良渚古城、堪称最早的“中国”的二里头遗址、商代晚期的安阳殷墟、拨开古蜀迷雾的广汉三星堆、见证中西文明交流的小河墓地、秦始皇陵、汉代海昏侯墓、汉唐长安城、宋代沉船南海I号、敦煌莫高窟,分别由十位负责一线勘探的考古人刘斌、许宏、唐际根、高大伦、伊弟利斯 阿不都热苏勒、段清波、杨军、刘瑞、崔勇、樊锦诗,以
本书是以图文并茂的图典形式,展现中国绘画艺术各个门类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体例有别于一般的艺术史或图录、画集,图随文走,更见形象便捷。 本书系统地阐明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久远历史和丰富品类。时代上溯到萌发绘画的上古时期,下至晚清民国初年,上下七千年。品类包括已呈绘画图案、图像因素的石器时代彩陶和史前岩画、商周两代的青铜器,已具绘画本义的战国和西汉帛画、先秦漆器,已属独立画种的秦汉墓室壁画、两汉画像砖和木板画、魏晋至隋唐的石窟和墓室壁画,以及自六朝后涌现的各代绘画名家的纸绢画。这些品类组成了中国绘画源远流长、延绵不断的历史长河,并此起彼伏地闪烁着绚丽的光彩。 本书按时序分章编排,然各章并非简单地按朝代组合,而是根据相同或相近的艺术特征分阶段来归纳,各章标题也尽量突出此阶段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