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概论/大家小书》是我国一本讲述敦煌学的简明教材。姜亮夫先生以自己走上研治敦煌学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入题,娓娓道来,饱含爱国主义的情感与对年轻一代的热切期望,推本溯源,深入浅出,从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述敦煌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价值,又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敦煌文献与艺术品的丰富内容,讲授了如何研究敦煌写卷的方法。
部 沈阳故宫 努尔哈赤建都沈阳后,就开始大规模地修建他的宫殿,但可惜的是,宫殿还没有建成他就撒手人寰。皇太极继位后,花费了了六年的时间重建沈阳都城,从城垣到城市布局,从皇宫到城内建筑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增建,改建和扩建工程,而沈阳,也在皇太极的入关野心中更名为“盛京”。 第二部 北京故宫 紫禁城是世界上规模,保存最完好的木结构的宫殿建筑群。 顺治元年,顺治皇帝和一千皇室成员进入了明代统治者们的居住地——紫禁城。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历经十四年,于明永乐十八年建成,是明朝统治者给自己建造的宫城。紫禁城经过明清两代统治者的不断改建,修缮与扩建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辉煌面貌。 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离开紫禁城,清代的10位皇帝在这里生活了200多年后,这里成为了“故”宫。现在,我们在这里
本书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和论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49)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对各时期的代表作家、部分被忽视的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了深入和客观的评介。坚持了文学史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准确性、知识性的原则。本书体例新颖、资料翔实,内容有独到见解。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教材及参考资料,也可供社会广大文学爱好者阅读。
甘肃境内在出现生之前很不平静,火山活动异常强烈、频繁,原始地壳在剧烈的运动中几乎被毁坏殆心。一直到距今大约二十五亿年至十八亿年前,也就是元古代早期,甘肃才出现以岛屿形态浮于汪洋之中的小片稳定的古陆。岛上没有任何生物,到处都是光秃秃的岩石、零乱的碎块、岩悄和沙泥;没有任何聒噪、嘈杂的声音,唯一可以听到的是雷电和轰鸣声、海浪的拍岸声一暴风骤雨一同奏起的交响乐。 那时,甘肃的陆地很少,大部分是海洋,仅有的几块陆地是敦煌-阿拉善古陆、陇西古陆和鄂尔多斯古陆。被称为祁连海槽的西祁连海贯穿甘肃东西,甘肃中部地区全部淹没在茫茫大海之中…… 甘肃在一亿八千万年前左右的侏罗纪时期,海水全部向东南退去,但地表水量还是很丰富……丘陵上森林茂密,树下生长着一些蕨类植物,林内林外生长着不少苏铁类、
《敦煌壁画飞天百图》是中国画线描系列中的一本。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本书作者崔贺队将收集到的飞天资料整理成线描,并按朝代的先后顺序排序,以供美术爱好者学习和参考。
全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和轴心,贯通和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内容及其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实践观和物质观的统一,阐释包括自然、社会、思维在内的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以及人论的一些问题。 全书的编写和组织中,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结构是相互贯通、相互包含和融为一体的,以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彼此分离的“两个主义”,而是如同“一块整钢”的“一个主义”,即以实践为本质特征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 本书尽量吸收哲学和科学研究的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进行了较多的充实、补充和调整,在章节结构上也作了较大的增减和变动。除导论外,全书共设十四章,其中有四章是重新整合和新设的。本书简明扼要、方便实用的原则。
本书是继《国宝72》之后,又一本读者走进中华文明殿堂的鉴赏性读物,书中图文介绍的有:西周窖藏青铜器,秦始皇墓及两汉的出土文物,北周安伽墓石雕艺术,隋唐五代出土文物,法门寺地宫出土珍宝等,林林总总达219件。凝眸观赏,令人感叹国宝器物的美轮美奂,数千年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方志敏精神》对方志敏的生平及其做出的贡献进行了介绍,从爱国、清贫、创造、奉献和理想信念等方面,对方志敏精神的丰富内涵、鲜明特色和时代价值进行系统解读、深入分析和科学阐释,阐述了新时代继承和弘扬方志敏精神的意义。
《辛亥革命与年中国的社会变迁》是林家有教授研究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学术论文的结集,本结集有两组论文,一组论文就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民族等方面较全面地论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对于否定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观点有力的批驳。另一组论文是论述广东在辛亥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对于我们全面地了解、研究广东成为民主革命策源地的原因很有帮助。
《中国古代文学史/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重点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流派、各个时期各种文学样式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重要的作家、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史/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的编写原则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贯彻批判继承的精神,从历史事实出发,力图对历史上的文学现象作出比较准确的论述,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展现中国文学的辉煌成就。力求知识性、学术性。 《中国古代文学史/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的编写体例是,全书上限为“先秦”,下限为“鸦片战争”。按章、节体例编写。各章以“时代”为经,对重点作家作品单独列一节来介绍。整体上以“文体”为纬,以“史”带“文”,力求兼顾“作家”评介的整体性、连贯性,兼顾文学发展的“
本书写作侧重纪实,试图再现考古学者当年的发掘历程,摒弃枯燥的考古报告和单调的各种数据,力求文笔生动,富有情趣。选题上则选择一些发掘过程曲折有趣的重大考古发现,反映中国考古已经走过的风雨和一代代考古学者的传奇经历,让读者在悠闲的泛读中,以一斑而窥全豹,了解中国考古史上的黯淡与辉煌以及考古发掘中的苦乐,对中国考古、考古学者及其研究产生初步的框架认识。
在人们的眼里,考古活动是神秘的,似乎总与探险、奇遇等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更多的考古发现是漫长而枯燥的寻找、发掘过程。《图说世界考古故事》所讲述的考古故事,在世界考古史上都产生过的影响,但具体的考古过程却并不为许多人所了解。《图说世界考古故事》在参考大量考古资料的基础上,综合既有的研究成果,力图将当时的考古发现过程全方位地展示给大家。
《寻宝手册》包括寻宝步,地图与地形图的正确使用,宝藏还是“小珍宝”,寻宝计划,地点搜寻,在崇山峻岭中寻宝等内容。
这本趣味横生的读本折射出了考古学的持久魅力。考古作为一种消遣、一份事业和一门学科而独具吸引力。它囊括了整个地球。求索二百五十万年的历史。从沙瀵到丛林,从深穴到离峰,从石器到卫星照片,从现场挖掘到抽象理论,考古学与几乎所有的学科相互交叉,试图重建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