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吐蕃战争与民族统治对人们信仰的“重构”、佛教和寺院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敦煌世俗佛教的影响、于阗因素的影响、吐蕃及中原汉地艺术粉本的传人及其影响、吐蕃统治者对敦煌佛教的支持等。
《中国抚仙湖水下遗址》主要总结了2001年、2006年、2007年三次抚仙湖水下探索的经验、主要集中介绍了2014年作为云南省文化事业项目的开展情况,集中对2014年科学考察发现的水下证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共同体已经出现了集权制,有证明王权,神权存在的水下证据,有文字,符号等组成的浮雕记录,特别是对该遗址的年代,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探索,并且提出了建立中华抚仙学的构想,具有、定的启示作用。这是对抚仙湖水下遗址真相的次深入探揭示,也是一次有理有据的学术探索。
淮阴高庄战国墓发掘于1978年。是年3月26日,在今淮安市的前身,原淮阴地区的清江市城南乡高庄发现了这座古墓,清江市博物馆随即进行了抢救发掘。经发掘,该墓共出土各类文物291件,其中有青铜器176件,陶瓷器37件,玉石器9件,骨角器59件,铅纺轮4件,木陀罗器6件,是迄今为止江苏境内出土青铜器丰富的先秦大墓。这些随葬品既是判断墓主人身份的重要依据,亦是研究先秦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的宝贵资料。为了发掘该墓之丰富内涵,进行考古发掘之总结,1988年发表了发掘简报,并随即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淮阴高庄墓的出土是淮安考古的重大发现,是淮安考古工作者发掘的一个先秦大墓,其中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是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辛苦劳动的结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丰硕成果。在国家文物局和江苏省文物局、淮安市文物管理部
“东风染得千红紫,曾有西风半点香”,出自南宋杨万里的《木犀二绝句》,此借来拟喻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佛教艺术中的名物大致相同的演变经历。所谓“半点”,相对言,是少,也可以说它从未成为主流,更未能动摇中土之“体”。然而就数量而言,此“半点”却也颇有可观。“西风”吹过,每每留下痕迹,只是很快即为“东风”之强势所“化”,最终是“东风染得千红紫”,此际则已难辨外来痕迹了。
从1901年尼雅、楼兰简的发现算起,简帛的发掘与研究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一百多年来,几代学者筚路蓝缕,终于形成了今天蔚为壮观的简帛研究队伍、机构与成果。简帛研究不仅在中国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在当今国际汉学界也异军突起,备受瞩目。而随着简牍在韩国、日本等国的不断发现,简帛学的国际性特点目益显现。 简帛的发现并不始于近代,历史上的诸多时期都有简帛发现的记录。但是由于古代简帛的发现是偶然的、零星的,其研究也仅限于释文与年代考证,不仅简帛本身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而且研究范围也十分狭窄,其整理与研究也无持续性和规范性,因此,那时的简帛研究还不能说是一门严格意义上的学科。
从选拔陪审团成员的艰辛历程开始到“无罪”判决的最终出炉,本书揭开了迈克尔·杰克逊2005年案法庭内外的台前幕后。 在这本书中,国际知名犯罪题材作家阿弗洛蒂特·琼斯不仅对整个案情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精准描述,更对所有媒体报以辛辣嘲讽,谴责它们丧失人性般地扭曲、摧残流行音乐天王的阴谋诡计。琼斯以确凿的证据向世人证明:这场针对杰克逊的案件只不过是出媒体蓄意编造、耗费纳税人钱财的丑闻闹剧。此外,她更急切地呼吁大众应对“新闻”进行批判性思考,考证其中的公正性并要求报道的真实性。
本书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关于北美考古的教学、研究、实践等的体验,亦是以一名中国考古工作者的视角来比较北美考古与中国考古。内容涉及国外考古教学、田野考古模式、考古研究方法与案例、文物保护制度、公众考古实践、英文学术论文写作以及英文考古期刊简介等。可供考古人员进一步研究作参考,对于有兴趣了解和学习考古知识的人群也有开阔视野的作用。
《中国窑口》系列丛书意在以新的角度梳理中国陶瓷艺术的发端、演变与传承。不仅局限于陶瓷艺术历史源流、艺术风格、工艺技术、考古、鉴定、收藏等方面的总结,更是以历史文献、实物遗存为依据,从窑口的视角,采取实证分析与传承性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从窑口发端的社会、人文、习俗、制度为脉络,系统梳理了不同地域特色所形成的材料、工艺、成型、胎釉、烧成、造型、装饰等特征,以及经济、贸易与文化形态所形成的地域文化标志,并着重强调了窑口产品与产地的关系,基本涵盖了陶瓷艺术发展历史与传承的全貌。 本系列丛书在选择我国有名窑口作为研究对象外,同时还选择了一些不同地域、各具地方特色、不为人甚知的地方窑口,对这些窑口在各历史时期所起的作用的关注,显然对完善中国陶瓷史以及人类文化遗产的整理和发掘是有益的补充。
常德市鼎城区新屋咀旧石器地点发掘简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怀化新晃县石钨溪、庵田、长乐坪旧石器、地点发掘简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南托大塘遗址发掘报告等。
本书共八章。章为绪论,阐述了本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范围的界定。第二、三、四章为织造篇,涉及中国古代的文字锦的分类,将其划分为汉晋时期的铭文锦和唐代以后的文字锦两大类,然后分别对这两类文字锦出现的技术、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第三章为缂丝作品中的文字,主要从缂丝工艺、缂丝文字的分类、缂丝中的印章、影响缂丝文字发展的因素四个方面进行讨论与研究。第四章为中国古代织款中的文字,涉及织款的概念,以及古代丝织物织款的机头织款和缂丝织款两大类别的界定与分析,着重介绍了两者的功用与形式和特征,阐明了织款的变化与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相关性。 第五章为刺绣篇,首先介绍了刺绣工具与材料、刺绣的工艺流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刺绣针法与刺绣文字
《伯希和西域探险日记(1906-1908)》是伯希和西域考古探险团最重要的文献,首次公开刊布!伯希和的这部日记并不像普通旅行家、探险家或一般学者所作的那种游记,他记述的都是学术上的重要问题,他将田野口碑资料与文献资料相结合,以口碑补史料,以史料证口碑。该日记始于1906年7月15日的撒马尔罕,结束于1908年10月1日的郑州。书中还附有伯希和于这次探险期间所写的信件,这些信件也都是“ 学术信札”,每一封相当于一篇科考探险日记。这些书信与日记互补互证,角度不同,详略各异,真实反映了当时中国西域的整体面貌。
悬泉置,是汉代丝绸之路敦煌郡段的九个重要驿站之一,也是目前丝绸之路上确定并经过考古发掘的驿站遗址。悬泉置的主要功能有二,一个是“迎来送往”,负责过往使者、官吏和人员的接待工作,为其提供交通、住宿和饮食方面的服务;另一个是“传递文书”,负责东西方向上的政令、文书传递。悬泉汉简则是悬泉置日常运作而形成的各类文书总和的孑遗。围绕悬泉置日常运作而形成的悬泉汉简,对于我们认识汉代敦煌地区的社会生活、丝绸之路的交通状况,乃至当时的邮驿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从四个方面对悬泉汉简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勾勒出以悬泉汉简为代表汉代“置”的运作方式、交通驿站的设置状况、敦煌地区的社会生活面貌乃至当时整个社会的政治制度。以“亭”名和“骑置”资料所做的研究,探讨了汉代丝绸之路机构
全书内容涉及古代农业、天文、音乐、纺织、玉器、建筑等诸多领域,力图将考古学家和文物研究专家的高头讲章,转换成普通读者能够听懂的语言,把专家们的重要研究成果变成大众的共识,以充当考古学家、文物研究专家与大学生和普通读者之间的桥梁,使人们对文物研究的一些重要成果有更加深刻的了解,由此而对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比较直观的印象,对“文化中国”的含义有更为透彻的认识。
本书意图通过对这些小物件儿的寻根溯源,对组成元素的构造解析,勾画出古代饰品设计者的用心和技艺,与时代风格互动的轨迹,最终体现古代生活礼俗的真实面貌。古人打制、插戴和收藏的金银首饰不仅是财富与艺术的合一,也因为它所具有的展示性而成为生活时尚不可忽略的一个风向标。当日工艺品的流行题材差不多都出现于金银首饰,虽方寸之地,却几乎是时代品样之聚珍。
本书辑录小文25篇,发表年代最早的是2001年,截至2008年年底。这些论作长短不一,形式多样,按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三组:组是简帛《日书》和与《日书》有关的论文,共11篇;第二组是关于楚卜筮祭祷简的研究,共6篇;第三组是关于历史地理的论文,共8篇。
本书以中南海为轴心,以建国以来重大政治事件为背景,生动而详尽地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世界,准确而清晰地再现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
与卷一、卷二相同,本卷也是以文献、图像、实物互证的方式为金银器皿定名,以此揭示不同类型的器物在社会生活史中自身的演变史与蕴含其中的设计意匠,并在造型与纹饰的细致分析中呈现饮酒习俗之演变,外来因素之化用以及一锤一錾之下的笔情墨韵。附论《晚唐金银酒器的名称与样式》、《罚觥与劝盏》、《荷叶杯与碧筩劝》、《辽代金银器中的汉风》,则是以不同角度的细节论述而对本卷主旨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