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由《京师博览园》相册、《农事试验场全景》相册、附录三部分组成。 《京师博览园》相册约初版于1910年。共收录64张清农工商部农事试验场(北京动物园的前身)的照片。其中包括6张主管官员的照片、32张建筑风景照和26张动物照片,生动呈现了百年前北京动物园的历史风貌。 《农事试验场全景》相册初版于1909年,由日本的博信堂印制。共收录108张农事试验场的照片,其中包括14张主管官员的照片、94张建筑风景照和游人游览的照片,全面呈现了农事试验场开放之初的盛况。 附录部分包含《京师博览园游记》一文和30余张照片。《京师博览园游记》连载于1908年的《顺天时报》,是一篇详细的游园指南,极具参考价值。
首博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自成立以来,特别是为首博新馆推出的一系列陈列展览,在文物的清洁、修复、保护工作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保证了近五千件文物的如期上展。《金石杂项类文物修复》即是该部门对近年来工作的真实体现及经验总结。他们以传统修复技术为主,选择工作中的一些典型实例,将文物修复的具体技术环节,分不同质地、类别,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汇集成册,为首博、为同行留下了宝贵的技术参考,以及完整的档案资料。 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一直以来就是博物馆研究的重要课题,它是一门应用技术科学,与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研究的深入是在不断实践积累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本书是考古学年鉴系列丛书之一,全面反映了2006年中国考古学研究、考古文物新发现、文物展览、学术动态、对外学术交流、考古教学的情况,此外还辑录了2006年逝世的考古学家以及考古文献资料目录等,是一本集资料与实用于一身的工具书。
本书从学术史的角度,对清代考据学进行了鸟瞰式宏观研究。对清代考据学的名称、起源、与文字狱的关系、兴盛的社会历史原因、学术宗旨、治学精神、研究方法、学术规范、学术特点、前人评论考据学的偏颇、考据学对后世的贡献与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清代考据学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对清代学术史的研究,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这本书当是对清代学术史研究的一大贡献。
本书汇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昭通境内考古发掘的报告(包括已发表的考古报告、未发表的零星调查材料和重要文物的整理编撰),是昭通本田野考古资料汇编,为研究昭通历史、构架昭通考古学文化提供了手资料。 昭通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历史悠久。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后,“锁钥南滇、咽喉西蜀”的昭通便成为中原文化传人云南的重要通道,是川、滇、黔三省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大系》内容丰厚,全书包括玉器、青铜器、陶瓷、金银器、书法、绘画、工艺品、服饰造型等八大类,共九卷。全书以史为序,以物证史,全面、系统叙述中化文明和发展历程、时代特征和艺术成就,输入法艺术性与学术性的结合,为读者历史知识和艺术审美享受,为文物爱好者和收藏者提供鉴赏指导。《大系》所收录的文物艺术品,既充分照顾到的连贯性、延续性、又重点突显当代考古新发现,为鉴赏、研究提供更多的选择、需求。 《大系》的形式,固然取决于得天独厚的内容,但内容适应尽可能的形式,也是编辑、出版者自始至终的追求。图文并茂,雅俗兼备,是文物图书必须遵循的基本形式。现有各卷精选代表文物图片600-1400幅,规模之大,品类之全,精品之多,是文物图书版中,十分罕见。在编排过程中,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既突显古老文明的庄重
在若干个世纪当中,希腊都是人类想象力的一个标志。有教养的罗马人把希腊人视为他们在哲学、科学和美术上的导师。15世纪,伴随着意大利文艺复兴,人们对于古代文化的兴趣也在增加,希腊终于恢复其影响及尊严。里亚切的青铜雕像、芭苔侬神庙和艾吉那的三角楣、米洛的维纳斯、萨摩色雷斯的胜利女神,证明了所有大国都有将希腊搬到西方的愿望。这个文明为什么令人着迷呢? 学问和政治是怎样交织在一起,构成希腊考古学非同寻常的发展的因素的呢?罗朗·艾蒂安和弗朗索瓦兹·艾蒂安不仅仅叙述了一个学科的历史,他们还邀请我们在我们的文化内部做一次旅行。
元帝国时期,欧洲有不少的旅行家到过中国,他们归国以彼大都写有行记,其中以马可波罗的记载最为详细,为研究元史者所珍重。西洋学者在这方面作了不少的研究工作,仅仅译注的本子就有几十种,以伯希和、穆尔合译的注本为最后出。冯先生翻译时,因伯氏的译注本尚未出版,感到沙海昂的译注本在当时尚较完备,遂予以移译。《冯承钧著译集:中国史乘中未详诸国考证》就是其综合集,内容包括扶桑国考证、文身国、女国、小人国、大人国或长人国等。
本书在前人已取得的赤峰地区环境考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运用GIS的空间数据处理功能,通过考察不同时期、不同考古学文化的遗址在不同环境类型中的分布,对赤峰地区自小河西文化始,到战国—汉时期各考古学文化与环境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为在赤峰地区进行更为深入的环境考古学研究提供了基础。同时在上述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赤峰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汉时期的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本书适合于环境、考古、历史等学者及相关院校师生阅读与参考。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文化类)》一书,从考古学的视角出发,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考证。本书所采取的,基本上以考古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主,对考古遗址、器物(文献)、地理分布等情况进行分析。再结合数十年来,著者自己的历史考古经验,提出了“三历程”“三部曲”“三模式”“区系类型”等文明起源及发展,考古文化分类的观点。苏秉琦先生的这些理论和观点,在考古学界、史学界、文化界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也为“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论题,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
长期以来,很多人一直趋向于认为:水下世界是一个人们观察不到的、游离的、分解的混沌世界。波动作用、水流、淤泥、由海洋生物活动引起的变质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因素,使得人们认为对沉船的研究是不可能的或不切实际的。实际上,从沉船考古所要求的方法上看,它类同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历史科学。迄今为止大部分有关沉船和海事的考古研究运用的是科学技术,而非社会科学假说。对沉船与水下遗迹的发掘并非一般的猎宝行为,它旨在揭示当时的社会机制和文化状况,透过沉船的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当时的社会运行情况。这也是本书的意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