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披露了梁带村墓地西区2007年发掘的10座中小型墓的信息,据出土玉器的纹饰特征等推断,这些墓葬年代为春秋早期偏晚阶段。这批等级较低的墓葬普遍有棺椁或单棺作葬具,但均不随葬陶器,而有少量玉器的现象在其他地区同时期的墓地是非常少见的,从另一层面揭示了周代芮国墓葬的突出特点。中型墓多有铜翣及串饰也较有特色,是研究周代墓葬制度的重要资料。M18出土铸有“虢季”字样铭文的铜鼎,则反映出芮国与虢国的联系交流情况,或可印证有关文献的记载。
本书为多年来配合清江水电基本建设工程的科研成果总汇。这部考古学专刊所涉及的时间跨度有10多万年,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历经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前大溪文化和大溪文化、早期巴文化、楚文化,乃至东周、汉唐时代。它把清江中下游的鄂西长阳地区史前时代考古学文化和历史时期的相关阶段考古学文化,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成为一部较为全面、系统、科学的“长阳历史”专著或清江中下游地区历史书。? 本书适合从事文物、考古、历史工作者及相关院校师生阅读与参考。
秦始皇是中国古代历的皇帝,秦始皇陵是中国古代规模的帝陵。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秦始皇兵马俑及秦始皇帝陵园的考古发现使中国乃至世界为之震惊,秦始皇陵因此也成为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文化遗产”单位之一。本书是始皇陵考古队通揭示秦始皇帝陵园的考古发掘过程和研究其历史文化内涵的总结,可供考古和文物工作者以及历史学者参考。 本书用相当篇幅介绍了出土遗迹、遗物的科学保护问题,如《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0)》第二部分,展示了对本年度田野考古发掘出土遗迹、遗物进行文物保护的科研成果;第三部分介绍了石甲胄的修复并对其制作工艺进行了探讨。
本书是何正璜先生以散文体形式所写的考古记游。其中的部分文章曾刊载于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旅游杂志》上。由于战争和动乱,作者未能收集和保存。但上海的王鸿森先生,由于酷爱其文,竟将其收齐,退休以后用毛笔小楷抄写,并治印题签,线装成册。1993年通过朋友将此书赠送给临终前的何先生,使这部文稿终得保存。这部游记记述了何正璜先生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从日本留学归来后,在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工作期间以及后来的文博工作中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通过她优美的文笔,那绿锈的青铜、拙厚的汉砖、带土的陶俑,饱蘸着历史的积淀于厚重,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何正璜先生的主要作品有:《伊东拾零》《含泪返国门》《美丽的临潼》《吟鞭指灞桥》《咸阳仿古》《黄帝陵展祭》《东方的梵蒂冈——拉卜愣》《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
《绵阳龛窟:四川绵阳古代造像调查研究报告集》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自2003年实行“科研兴院”战略以来实施的科研项目之一。该项目集中了院内年轻的科研人员、先进的田野调查和测绘设备,目的是对四川省内的石窟寺摩崖造像艺术进行详细调查和测绘,并编写科学、准确、详细的调查报告。
本书披露了梁带村墓地西区2007年发掘的10座中小型墓的信息,据出土玉器的纹饰特征等推断,这些墓葬年代为春秋早期偏晚阶段。这批等级较低的墓葬普遍有棺椁或单棺作葬具,但均不随葬陶器,而有少量玉器的现象在其他地区同时期的墓地是非常少见的,从另一层面揭示了周代芮国墓葬的突出特点。中型墓多有铜翣及串饰也较有特色,是研究周代墓葬制度的重要资料。M18出土铸有“虢季”字样铭文的铜鼎,则反映出芮国与虢国的联系交流情况,或可印证有关文献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