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所安最富盛名、最“成功”的代表作,是其尝试把英语“散文”(essay)和中国式的感兴进行混合而造成的结果。初版于1986年。作者从汗牛充栋的古典文献中拣选了十数篇诗文,出其不意地将它们勾连在一起,通过精彩的阅读、想象、分析与考证,为我们突显了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意象和根本性的母题:追忆。
《周作人自编集:欧洲文学史》就是这门课的讲义整理。所谈内容上起古希腊下至十八世纪,在1918年作为“北京大学丛书之三”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是周作人与兄鲁迅合译《域外小说集》后“求新声于异邦”的重要成果,也是部较为系统的欧洲文学史。周作人五四时期提倡“人的文学”、思想革命等均可从此找到源头,对新文化运动厥功甚伟。
本书是跟“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紧密相关的著作。作者以全新的思路与结构框架,揭示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特质,其突破性的成就具体表现在:(一)打破了前人文学史研究的狭隘框限,把视野伸展到了经典作家作品以外的广阔领域,大大拓展了中国文学史的内涵;(二)研究方法上,注重纵向的考察与横向的比较。
中国现代分体诗歌史依据诗歌体裁,分别从抒情诗、叙事诗、讽刺诗、儿童诗、民歌、旧体诗词和诗歌形式演变诸方面全方位地论述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探索了各种诗体发展的特殊艺术规律,总结了各种诗体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借以对当前中国诗歌的发展提供历史的启示。
《谭正璧学术著作集:中国小说发达史》是仿照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写成,而在《中国小说史略》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特别是在作家的介绍,社会文化背景的分析等方面均更为详尽,而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是研究通俗文学的部专著。
《中国小说史略》是鲁迅先生编撰的部小说史专著。《中国小说史略》率先把小说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加以系统的研究,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建立了中国小说史的独立体系,为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鲁迅先生作了大量的史料勾稽、考证工作,并据此作了许多精当、言简意赅的评论。此次出版的《中国小说史略》中,中国小说史研究专家郭豫适先生在其导读部分着重介绍了鲁迅在中国古典小说研究领域的学术成就,以利读者更好地阅读《中国小说史略》,更全面地了解鲁迅,从而更进一步领略民国时期的学术风貌。
本书依据时代发展顺序和各时代代表性的文体和作家,将我国三千年文学发展的历史分成四十讲,作主次分明提纲挈领式的论述,是在作者70多万字《中国文学史纲要》基础上的缩写后,经教学初中反复修改定稿的。
本书体例新颖,文笔亲切优美,不但蕴涵着细腻深邃的感性、力量和人文关怀。边栏提示相关背景,书后有详细的名词解释和索引。本书彩图极为精美,色彩纯正,印刷清晰,堪称。
文学发展的主体是由历代文学家及其作品构成的。《文采风流甲天下:“文学之都”南京的历史文脉与传承》着重介绍了古都南京自东吴至民国1700多年间的100位文学名家及其代表作品,力图比较系统完整而又通俗简明地展现南京文学发展历史的恢宏图景,通过历代的历史传承、深厚的文学传统和灿烂的文学成就诠释“文学之都”南京的深厚内涵。
《英国文学史》是英文版英国文学史教材,按时间顺序介绍了盎格鲁-撒克逊时代、中世纪、伊丽莎白时代、17世纪、新古典主义时代、前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代、维多利亚时代、现代主义时代及后现代主义时期英国文学发展的概况,重点介绍并分析了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及重要作品。
《浙江新诗史》内容简介: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方面浙江诗人屡次诗歌革命浪潮,借鉴西方诗歌传统,倡导启蒙主义,推动革故鼎新:另一方面又从未抛弃中国古代诗歌传统,较早提出“押韵不是可怕的罪恶”,主张从古代诗歌传统中汲取有益营养,走出一条中外古今的融合、平衡、综合之路。这条“综合之路”正是浙江新诗发展的标志性道路,逐渐成为浙江新诗自身的传统。《浙江新诗史》大体以新诗潮流出现的时间先后为序,对浙江新诗进行地域文学史与全局文学史相结合、精品文学史为主而风貌文学史为辅、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历史叙述,将浙江新诗创作者的诗作、诗学贡献和事迹梳理成一部系统完整的浙江新诗史。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而社会如何改变;无论是阳光普照,还是漫漫长夜;无论是在幸福的时刻,还是在苦难的岁月;无论是享有
《中国现代散文史(修订本)》反映了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历史足迹,触及了散文创作的艺术规律,也在程度上再现了中国现代散文同中外散文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关系;是珍贵的文学史料,也是一笔值得重视的理论财富。
本书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集中体现了有名学者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精义迭出。书中提出了具有完整的理论结构和丰富内容的“境界”说,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徐调孚先生的校注本被认为是很为完备的《人间词话》版本,至今仍不失为一本很好的普及性读物。书后收录了叶嘉莹先生《 人间词话 的基本理论境界说》一文,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