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错过的敦煌》为“不可错过”系列的新书,由敦煌研究院馆员殷博写作,本书专注于敦煌石窟(以莫高窟与榆林窟为主),先讲述石窟艺术、历史,再以洞窟为线索,精选每个洞窟的“不可错过”的景点,讲述艺术细节或背后故事。
文学发展的主体是由历代文学家及其作品构成的。《文采风流甲天下:“文学之都”南京的历史文脉与传承》着重介绍了古都南京自东吴至民国1700多年间的100位文学名家及其代表作品,力图比较系统完整而又通俗简明地展现南京文学发展历史的恢宏图景,通过历代的历史传承、深厚的文学传统和灿烂的文学成就诠释“文学之都”南京的深厚内涵。
《西方哥特小说史译丛:文学中的超自然恐怖》是一部有关恐怖文学的简史。被认为是西方部恐怖文学的研究论著。作者从恐怖文学的起源、发展乃至流变都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梳理和评论。
《朝鲜·韩国当代文学史》是部研究“朝鲜:韩国文学”的文学史。以1945年朝鲜半岛光复后到20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两国文学为研究对象。全书5章,除了解放初期外,从50年代起,以每十年为一个阶段划分文学发展阶段。同时,每个年代的文学再划分为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范畴,在此范畴内分别论述了南北文学发展状况。
结集与这本书的20余篇文章,是笔者1980年至2006年撰写的有关龙门石窟与丝路地区文化遗产的学习心得。地处华夏文明核心地带的洛阳,地上、地下积存的丰厚、收揽不尽的文化遗存,足够以为乡土学人从“史料层面”给予旷日持久的陶冶。所以,将这本文集置于时代的情势下来考量,其所涵盖的内在意蕴,无疑染有与其匹配的一种文化生态的背景意义。
《中国现代散文史(修订本)》反映了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历史足迹,触及了散文创作的艺术规律,也在程度上再现了中国现代散文同中外散文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关系;是珍贵的文学史料,也是一笔值得重视的理论财富。
《朝鲜·韩国当代文学史》是部研究“朝鲜:韩国文学”的文学史。以1945年朝鲜半岛光复后到20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两国文学为研究对象。全书5章,除了解放初期外,从50年代起,以每十年为一个阶段划分文学发展阶段。同时,每个年代的文学再划分为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范畴,在此范畴内分别论述了南北文学发展状况。
《西方哥特小说史译丛:文学中的超自然恐怖》是一部有关恐怖文学的简史。被认为是西方部恐怖文学的研究论著。作者从恐怖文学的起源、发展乃至流变都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梳理和评论。
日本近现代因产生了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那样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而引起世人瞩目。而一部近现代文学史则以更广阔的秘角和丰富内涵,展示了一幅跌密起伏、波澜壮阔的画卷。 本书将这一时期的文学史按照明治、大正、昭和、平成的年代顺序浓缩为十个章节渐次展开,并在撰写过程中力求做到全面性、深入性、准确性、时代性的结合,试图通过梳理各个阶段出现的流派、思潮、作家、作品以及文坛实态,以多维的视角为读者提供该历史时期日本文学发展的全貌,同时注意学术性与趣味性兼容并蓄,严谨两不失生动。
《敦煌遗珍》是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中国珍贵古籍史话丛书”项目之一种。作者林世田、杨学勇、刘波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了敦煌遗书从“封存千年无人知”到发展为的“敦煌学”的历史。集学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身,体例清晰,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便于传统文化的普及。
淮安文学,犹如大海中那粼粼的波光,在太阳的照耀下,不断发出动人的光芒。从有文字可考的绵延达一千五百年的古徐国开始——是淮安的前身——那饱含着仁义的民歌,那承前启后的辞赋,那人品坚贞的诗词,那三足鼎立如的小说,等等,让淮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了一块令人骄傲的丰碑。
“往事真情”对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来说,都是保留在心中的珍贵记忆,由黄书元、主编的这本《人民出版社往事真情》很特殊,它记录了我们党创办的个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的奋斗历程和辉煌业绩,再现了名家大家为人做事的风范。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古典文学与中医学》为《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之一。 按现代学科的分类,文学属于人文科学,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体系不同,社会功用各异。但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统一背景中,古典文学和中医学之间却长期相互影响,形成了历史上独特的医文相融现象。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古典文学与中医学》在提出“涉医文学”定义和综述中国古代医文相融概况的基础上,以探析古典文学与中医学相融的缘由与形式为目的,从学科交融的双向视角,对相关文本和创作主体进行研究解读。首先,对诗词、曲赋、笔记、散文、戏曲、小说、神话等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中医药内容进行挖掘,考察中医学对古典文学创作的影响。其次,对中医药著述如《黄帝内经》、中医药歌赋、中医医案、《本草纲目》中的文学意味进行探究,以明确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