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错过的克孜尔石窟》为“不可错过”丛书中的一册。 全书分为两章, 章交代克孜尔石窟的开凿历史,以及其与丝绸之路的关系;第二章为精品窟的特色介绍,分别介绍了8—229窟的洞窟菁华。在介绍每一个洞窟时,又将其“不可错过”的看点做单独说明,让读者不错过克孜尔石窟的每一寸风景。 本书不同于市面上其他石窟类书籍的刻板与套路,行文轻松、笔调优美,针对不同的石窟,划分出“不可错过”的具体景点,兼具学术性与实用性,具有出版价值。
《武梁祠(精装)》的研究回应从以往武梁祠研究中生发出来的四个主要方面,每一方面对于未来学术的进展都极为重要。方面是对武氏家族墓地的遗存进行清点和著录。尽管这些遗存对研究东汉图像艺术是极重要的资料,但相互矛盾的断代、祠堂归属以及编目等诸多问题仍然存在。此外如错录铭文等问题更使人迷惑。通过重新检验发掘记录、以往著录以及复原设计等材料,本书希望为武梁祠和它原本所处的环境,即武氏家族墓地,提供更完全、准确的信息。 作者简介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本书以时代为序,对20世纪发现的汉魏至明清的墓室壁画,从题材及绘画风格、技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墓室壁画的发展情况、艺术成就及研究现状,对于今后相关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书中配彩图6幅、插图50幅。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世界遗产研究与培训中心的出版项目之一“世界遗产丛书”首辑八册由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为中国出版物“走出去”战略工程添砖加瓦。让世界了解中国——正是出版这套丛书的主要宗旨。各分册科学而直观地展现中国所拥有的众多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不仅有助于国内的读者,更有助于外国读者全面而具体地认识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价值和地位。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 世界遗产丛书主要介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景观和外国景观。本册以大量精美图片展现云冈石窟所拥有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风貌,并以通俗的文字说明其他地理概况、历史变迁、自然特征、人文特点等,内容丰富,深入浅出。
斯文·赫定(1865—1952)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这位瑞典探险家和地理学家因发现楼兰古城的遗址,令中国人记住了他的名字。1930年6月25日,斯文·赫定从北京驱车前往承德(热河),在承德逗留十个日夜,写下了《之都热河》一书。该书不仅详细记述了斯文·赫定一行从北京到承德的旅行以及在承德的所见所闻,而且通过收集和翻译大量中外文献资料,将清朝在避暑山庄的生活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斯文·赫定通过对数据的记录和对细节的描写令承德的多座寺庙建筑跃然纸上。书中更配有八十多幅珍贵老照片和四张作者手绘写生图,配合精妙的文字,将承德宗庙这些艺术瑰宝展现在读者面前。
明代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晚期的王朝,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制度之大成,在许多方面多所创新,这种创新在帝王陵墓制度上也有突出的体现。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制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的重要载体,包括地面陵园建筑、地下玄宫建筑以及附属的石像生、碑刻等物质的内容。 十三陵·裕陵、十三陵·茂陵、十三陵·泰陵、十三陵·康陵、十三陵·永陵、十三陵·昭陵、十三陵·定陵、十三陵·庆陵……《明朝十九陵》的推出,让明代帝陵丰厚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得到形象生动的展示,让我们有机会对明代十九帝陵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这是值得庆贺的!
《山栖越魂:柴岭山土墩墓考古发掘成果展》是萧山博物馆举办的萧山柴岭山土墩墓发掘成果展展览图录。从柴岭山土墩墓群发掘出土的900余件文物中精心挑选出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精品110件,并配以简明的文字说明,汇编成册,向公众展示,使公众共享发掘成果。
五千多年来,中国经历了众多的朝代,历朝历代的政区名称和行政区划变化很大。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偃师这块开发较早的土地,始终占有重要地位,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 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中国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偃师的文物遗存,上至新石器,下迄近现代,精品荟萃,门类齐全,没有时代缺环。偃师作为帝都所在地和拱卫京都的畿辅要地,遗留下许多烙有帝王印记的文化遗产,成为全国知名的文 物大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偃师商城博物馆馆藏文物18000余件,居全国同类县市前列。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是杨宽先生探讨古代陵寝制度史的成果汇编,共分上中下三编,上编探讨了春秋战国之际陵墓的起源情况以及战国中期以后至唐宋明清陵寝制度的变迁;中编是关于古代陵寝制度若干专题的探讨;下编“古代陵寝和陵园布局的研究”则着重介绍了秦始皇陵园和秦汉陵墓的布局结构,是结合实地考察而得到的成果。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本书全面综述了20世纪殷墟发现的历程与研究成果。全书15万字,配有彩图4面,插图60余幅,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欣赏价值。
七十多年前一个漆黑的雨夜,四川广汉月亮湾农民燕道诚一家,悄然撬开了水沟沿边的一块大石板。随着一堆玉石器显露于世,古蜀文化历史的大门悄然洞开,沉睡数千年的远古王国初露端倪。神秘的月亮湾地下藏宝迅速引起了外界的瞩目与劫掠。几十年后,两个大型祭祀坑被考古人员发现,神奇诡秘的青铜器物举世震动。正当考古人员欲破译内中的暗道机关之时,成都郊外一个叫金沙的荒野草丛中,一个更加神奇的巨大藏宝之匣崩裂了。本书详尽地描绘了珍宝的发现、劫掠经过,对神秘的三星堆人来自何处做了科学的推断。
这是一本老照片的书,但又不是一般意义的老照片,而是专门反映陕西文物古迹的老照片。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文物古迹众多。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遗存,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它凝聚着古人智慧的结晶,从不同方面揭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陕西文物荟萃,目前据调查已知的各类文物古迹35000多处,堪称文物大省。 该书从近千张老照片中精选了492幅文物古迹旧影,涵盖了三秦大地清末民国初期文物古迹真实写照。该书以老照片为主的形式,并配以精美的文字介绍,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怀旧情感。这些珍贵的老照片,不仅仅是简单的“立此有照”对今日的文物考古研究、古建维修、方志、旅游景观再现有重要参考价值。
五千多年来,中国经历了众多的朝代,历朝历代的政区名称和行政区划变化很大。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偃师这块开发较早的土地,始终占有重要地位,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 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中国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偃师的文物遗存,上至新石器,下迄近现代,精品荟萃,门类齐全,没有时代缺环。偃师作为帝都所在地和拱卫京都的畿辅要地,遗留下许多烙有帝王印记的文化遗产,成为全国知名的文 物大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偃师商城博物馆馆藏文物18000余件,居全国同类县市前列。
《平谷杜辛庄遗址》为北京市平谷区杜辛庄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该遗址于2006年底至2007年初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面积1980平方米,清理了西汉、东汉、明代等不同时期墓葬、砖窑等遗迹单位41个,出土陶器、铜器、铁器等各类遗物160余件。数量丰富,时代特征鲜明,区域特点突出。正文后附有关于北京地区汉代墓葬、汉代窑炉的研究文章,有助于对遗址内涵的理解。 杜辛庄遗址发现的汉代遗存,为北京地区汉代考古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汉代砖窑的发现,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古代窑业发展的内涵,为研究汉代平谷社会经济史提供了新资料。明代墓葬的发现在程度上丰富了北京地区明清考古学研究的内容。 本文可供从事考古学、历史学等研究方向的学者及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世界遗产研究与培训中心的出版项目之一“世界遗产丛书”首辑八册由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为中国出版物“走出去”战略工程添砖加瓦。让世界了解中国——正是出版这套丛书的主要宗旨。各分册科学而直观地展现中国所拥有的众多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不仅有助于国内的读者,更有助于外国读者全面而具体地认识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价值和地位。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 世界遗产丛书主要介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景观和外国景观。本册以大量精美图片展现云冈石窟所拥有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风貌,并以通俗的文字说明其他地理概况、历史变迁、自然特征、人文特点等,内容丰富,深入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