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石先生继所著《中国玉器时代》之后,又汇辑近年所著有关古玉研究论文18篇,为《曲石古玉研究文选》。书中除少数为史前玉器的研究和传世玉器的鉴赏外,多数为周秦以后的研究。曲石先生的治学方法,向以考古学资料为主,辅以文献及传世文物,综合论证各个时代玉器工艺的发展、类型、功用诸问题,不仅使读者较全面地了解各个时代玉器的工艺特点和出土情况,其重要意义还在于通过出土的玉器与传世的玉器进行比较研究,对玉器的鉴定和识别方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
汉代君子佩玉之风仍然流行,更多的是将佩玉用于驱恶避邪。珠襦玉甲,金、银,铜或锦丝玉衣及瞑目、玉握、玉塞、玉蝉、玉耳?、玄璧、玉枕、镶玉棺等葬玉大量使用。唐宋时期装饰用玉、日常生活用玉和摆设、赏玩的玉制摆件大量出现,佛祖雕像、飞天等开始使用玉石制作,流行用玉带铐以别官位高低,在封禅活动中以镌刻祭告天地文书的玉版取代了商周时期的六瑞。辽金、元三个游牧民族王朝的玉器,内容贴近自然,以虎鹿山林、鹰鹘雁鹅、花卉叶草等动植物为主,代表器是镂雕“春水玉”和“秋山玉”。明代的玉器主要以器具为主,苏州陆子刚的玉作被誉为“吴中绝技”,多做小型器玩、文房用具之类,“子冈牌”很为有名。清代玉器精致繁缛、典雅华丽,达历代高峰,翡翠在清代为时人竟相追逐的时尚;蒙兀儿和鄂图曼王朝玉器传入,仿制成风。《汉
收藏玉器是藏美好、藏吉祥、藏幸福、藏历史、藏文化的高雅行为。也许凶为优质材料的日益稀缺,工艺要求的特殊性,古玉的幸存慨率尤其渺小,玉器几乎成了市场上只涨不跌的硬通货。在金融海啸水深火热期间,它更具有良好的避风港的功能。更俗一点,更实惠一点,它也是保值、增值的绩优股。但藏玉有个前提,即取决于你是否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健康的收藏心态和果敢的临场智慧。否则,稍有不慎,极易上当受骗,失巨款的危险随时会有发生。 因此,收藏玉器,可以很开心,也很艰难;可以渐入佳境,很花钱,也能物有所超…… 本书就初涉藏玉者可能碰到的一些基本知识及密切相关问题,展开具体的解析,以供参考。
殷商玉器是商代后期盘庚迁殷后,由殷商王朝玉器作坊直接组织生产的玉作精品,是中国最早的王室玉器。由于年代久远,殷商玉器流传至今的玉器珍品稀少,故而真品备受国内外收藏家追捧。 本书作为一本殷墟玉器艺术鉴赏类图书,虽然略微涉及了殷墟玉器的某些学术观点,但主要内容是通过介绍安阳殷畿艺术博物馆馆藏玉器,普及高古玉辩伪知识,有助于广大读者更好地欣赏殷商玉器艺术,尤其是本书所介绍的该馆玉器,都了相应的电子显微镜照片,这是国内出版的高古玉书籍次采用显微图片。 作者提醒广大玉器收藏爱好者,观察高古玉要自己做出判断,借助放大镜、显微镜观察玉器的细微末节,辨别到手的高古玉真赝,识别真伪。作者主张,高古玉的辨伪,不仅要注意玉器的艺术风格、砣刻工艺、侵蚀、沁色这些人所共知之处,更要把注意力限度地集
《罗雪堂临石鼓文》是父亲于一九六一年十月购之津门。此帖已裱就,共拾贰页,前后以梨花木板夹牢,甚为实固。帖之书眉原无书签,今之标目乃后辈整理忝腧。此石鼓文帖子为罗太姻伯临写于辛酉年首夏日,即一九二一年初夏之农历四月。据继祖表兄撰《罗振玉年谱》云:己未三月,其祖父由东瀛全家移跸津沽,次年六月购法租界秋山街地筑宅,九月宇成,名嘉乐里;再次年临熙石鼓文于此。一九三一年父亲挚弟子礼于是地、是寓。罗师祖临全本石鼓文之作,极为罕遘。据知以全文临笔,并有粘贴成册页者,一例。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放置匣匮臧去,已逾四十六载,距手翰八十七年矣。今全貌景印出版,以飨四方同好者。
《元明玉器:中国古玉器图鉴》就是通过对真品玉器的图片从这三个方面逐件进行分析、识别,启发读者,不断加深对真品的感性认识,达到事灶功售的效果。
中国的玉器,源远流长,它伴随着历史的脚步,已走过了漫长的八千年岁月。
《名家点金·文物知识系列:玉器卷》玉器与石器在工艺、功能、形制等方面具有诸多共性,二者的最根本区别在于材料不同。玉是一种天然的珍贵旷石,表面具有温润的光泽,呈半透明状,颜色丰富多样。中国玉料藏量丰富。而且品种齐全,质地优良。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先民就发现了蕴藏丰富的各色玉料,将其当做一种美石有意识地利用,装饰自身。此后,玉深受人们喜爱,并在独特的中国文化传统中,被赋予了人格化的道德品格,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玉文化。 除玉之外,绿松石、翡翠、玛瑙、水晶、寿山石等也是中国采用历史悠久的重要天然珍贵矿石,在玉石谱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士巾估。
传世玉器中,要算明清玉器存世数量最多。较适于佩挂的玉器有牌片或圆雕件,器型有人物、动物、瓜果等。考虑收藏者的实用需要,笔者特分两册详细介绍。圆雕类以人物、动物、瓜果等随形圆雕器物为主。牌片类以诗文牌、镂空牌或镂空圆片为主选。这样分门类别,可使收藏条理更清晰,更具针对性。 收藏玉器已成为热潮,故新工玉器也应运而生,直至仿古造假,鱼目混珠,使玉器收藏者难辨真伪。《民间古玉器图鉴:圆雕类》收录了上百作真古玉,配上简要的文字介绍和当前收藏市场参考价,加以鉴别、提示,以图文并茂的直观方式展示真玉器的特质。
真伪,历来都是古玉收藏者回避不了的现实,收藏者最关注的问题即古玉的真假。为了掌握辨别真假的技术,参考相关书籍是必不可少,在众多书籍当中挑选一本适合自己学习的书籍,尤其重要。 古玉书籍众多,有的关注收藏,有的是文博专业的研究文献。收藏类书籍中的错误很多,许多人以自己手中的藏品为依据展开论述和分析,文博专业文献习惯罗列材料,而后进行分类,得出结论,作者缺少鉴别古玉真伪的知识。两者各有缺憾,更深刻的原因在于古玉研究和鉴定人员只有分工没有合作,造成假古玉泛滥。有些文献只是罗列材料,有些文章更离谱,把玉琮写成可以食用的,写成轴承套……主流文献中,玉器多被视为礼器,甚少分析其实用功能。 古玉真真“假假”,需要研究者和收藏者都掌握鉴别古玉的常识和理论依据。古玉鉴定主要从材质、做工、器型、
论印之书,以印谱为多,其能原原本本,细述印章之源流者,世不多见。这本《鈢印通释(珍藏宝典)》由那志良著,此书于记述印章源流之外,并将印形、印文、使用、鉴藏、材质、刻铸、印钮、边款、印人、印泥等,分门别类,一一详述,有条不紊,巨细无遗,实属印章学上之完作。出版以来,颇受欢迎,发售不久,即告售罄,购者遂多向隅。兹特再出《鈢印通释(珍藏宝典)》,用享读者。
玉,集自然人文之美,然崇玉、赏玉者多,知玉、懂玉者少,具鉴定、辨伪之能者寥寥。在今日社会中,对玉的喜爱仍然能够彰显个人的品质、历史感、文化底蕴。本书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近万年的玉文化,培养玉器领域的专业人才,推动玉器鉴定行业的发展。
齐家文化是1924年首先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发现的,据碳14测定,它的年代在公元前2050-l915年前后,但东边的要比西边早。齐家文化可分为甘肃东部、中部、青海东部及甘肃西部几个亚区,其属性已步入铜石并用及早期青铜时代,聚落遗址一般都选在便于人们生活的绿洲中部的一些河流的河旁台地上,其主要河流为在河陇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渭河、湟水、洮河、大夏河流域和河西走廊的疏勒河流域,面积达几十万平方公里。现今为止齐家文化对已有较多的正式调查和田野考古发掘,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甘肃永靖县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甘肃永靖县大何庄齐家遗址、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甘肃永靖县张家嘴与姬家川遗址、甘肃积石山县新庄坪齐家文化遗址、青海乐都县柳湾墓地、青海大通县上孙家齐家遗址、宁夏固原海家湾齐家文化墓
一提到我国的行政区划,即政区,大家自然会想到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幅员广袤的大国所划分的三十二个省级政我、三百多个地级政区及两千多个县级政区。然而,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些问题,那就是,我国走过了几千年的文明路程,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些行政区划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到这样一种规模,它们各自的区域又是怎样形成的……那么就请翻开这本书,随着作者那纵横古今、神驰海内的视野,深入浅出、清晰流畅的文笔,去做一次漫步吧,相信答案自会从中逐一凸显。??????本丛书所指的制度是广义的,即不仅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关系国计民生的由政府或政治势力制订并执行的制度,也包括那些约定俗成、在民间起着实际作用的规范和习俗;不仅包括制度的成文的书面内容和官方理论上的解释,也包括不成文却实
《明清玉器识真 佩件》从古玉器着手,说细说透,而且图文并茂、形象直观,从此出发,积少成多、集零为整,逐步达到系列化和系统性,有益于文物鉴定知识的普及和文物鉴定学科的深化。是文物鉴定专业工作者长期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对于有志学习文物鉴定者,必有所启迪和裨益。 《中国文物识真丛书》约请的编著者为专门从事文博工作的专业工作者,而且多在线工作多年,经常接触实物,着重于文物鉴定,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在鉴赏研究上有较深造诣。所选实例,也以定论的真品和亲自鉴定的伪作为主,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信度。玉器最早是以装饰作用出现的,史前人类很早就懂得单件佩玉美化人体。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这是许慎《说文解字》对玉的解释,这一解释给玉赋予了人文内涵,将中国人对玉的喜爱宣示得淋漓尽致。 美石名玉,历来被视为风雅之物,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着崇高的地位。它不仅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精华,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演变的重要见证。《民间古玉鉴藏》全四卷,以玉器的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从造型、玉材、玉色、纹饰、工艺等方面对不同种类的玉器进行了分析,系统阐述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各朝代玉器的种类及特点,并详细论述了鉴定与辨伪、收藏与投资、盘玩与保养等内容。另外,本书中附加有以出土器物图片为主的精品赏析,以及古玉真伪对照等内容,为读者更直观的讲述古玉鉴藏要领,可谓广大藏友的良师益友!
本书收录了清代至当代玉雕精品150件,其中清代玉雕精品30余件,当代玉雕精品120余件。全书分为三部分:部分为理论部分,收录了有关清代玉雕、当代玉雕理论研究文章5篇;第二部分介绍清代玉雕精品30余件;第三部分介绍了当代玉雕精品,分别从京派玉雕、苏派玉雕、扬派玉雕、海派玉雕、新疆玉雕几个派别进行介绍。
本书收录了清代至当代玉雕精品150件,其中清代玉雕精品30余件,当代玉雕精品120余件。全书分为三部分:部分为理论部分,收录了有关清代玉雕、当代玉雕理论研究文章5篇;第二部分介绍清代玉雕精品30余件;第三部分介绍了当代玉雕精品,分别从京派玉雕、苏派玉雕、扬派玉雕、海派玉雕、新疆玉雕几个派别进行介绍。
论印之书,以印谱为多,其能原原本本,细述印章之源流者,世不多见。这本《鈢印通释(珍藏宝典)》由那志良著,此书于记述印章源流之外,并将印形、印文、使用、鉴藏、材质、刻铸、印钮、边款、印人、印泥等,分门别类,一一详述,有条不紊,巨细无遗,实属印章学上之完作。出版以来,颇受欢迎,发售不久,即告售罄,购者遂多向隅。兹特再出《鈢印通释(珍藏宝典)》,用享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