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甲骨文做游戏——中国的十二属相传说》是一本有趣的绘本,讲述的是一个脍炙人口的传统故事——十二生肖的来历。全书内文插图由甲骨文书法构成,可以在书中找到代表每个小动物的甲骨文字,带领小读者走进一个奇妙的甲骨文世界,并让孩子领略文字的奥妙,从此爱上文字、对认字产生兴趣。本书插图中的书法由甲骨文大师欧阳可亮先生创作,为孩子带来不一样的绘本阅读体验。
考古是探索文明的一盏灯,考古者就是持灯的人。本书收录了25位考古专家的访谈录,这些访谈录涉及面广,具有的科学性及可读性,让我们随着书中的25位持灯者去穿越历史的隧道,探索那神秘而未知的世界。
《出土文献(第3辑)》内容包括:《保训》“求中”、“得中”解;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中“文文其有家”试解;清华简《传说之命》别解二则等。
《新出唐墓志百种》内容简介:纸无千年寿,中古以前之书,留迹后世多凭之金石,后之作书史者则择良为用,次第高下。吉金不见题名,书者名之不名、传与不传,皆系于铭石。铭石之书有碑碣、摩崖(包括造像、刻经)之分。
该稿属《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集刊之第五辑,书稿内容延续集刊一贯之体例,涵盖丰富,涉及甲骨文、金文、楚简、帛书、镜铭、敦煌佛经等方面的字词考释与校读札记:有出土资料的研究心得,如对北大汉简《周训》的探讨;有对出土帛书的整体考释,如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养生方》释文校读;亦有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对名句的进一步深入辨析,如关于《老子》"道可道""名可名"的解释。 该集刊是出土文献与古文字领域的研究成果,便于研究者得以接触学术界的研究前沿,并促使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甲骨文字形表》系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甲骨文电子资料库为基础编著的一部甲骨文检索工具书。相比2001年的香港版《甲骨文字形总表》,《甲骨文字形表》收集原《总表》遗漏的异体字形,同时增加了《甲骨文合集补编》和《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新见的甲骨文字和异体字,共计收集甲骨文6211个、单字4024字(据流水号)、异体字2187字,修补字头380个。今次增订版由原编著者增补6种甲骨著目所著录的194个甲骨文字(含合文),与时俱进,以满足广大文字学和文博学者的甲骨学研究,以及书法研究者和爱好者研习的迫切需要。
该稿属《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集刊之第五辑,书稿内容延续集刊一贯之体例,涵盖丰富,涉及甲骨文、金文、楚简、帛书、镜铭、敦煌佛经等方面的字词考释与校读札记:有出土资料的研究心得,如对北大汉简《周训》的探讨;有对出土帛书的整体考释,如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养生方》释文校读;亦有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对名句的进一步深入辨析,如关于《老子》"道可道""名可名"的解释。 该集刊是出土文献与古文字领域的研究成果,便于研究者得以接触学术界的研究前沿,并促使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本书是王国维的名著,它对中国简牍学的形式与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全书对王国维著作进行了校勘、注释与串讲,多处附有实物图片。书前并有导言,介绍王国维写作背景,学术成就,又结合资料对简牍制度作了再研究,适合关注考古文物的年青学子阅读。 《简牍检署考校注》这部书的长处,首先在于对王国维原著进行了详尽准确的校雠和注解,使之成为《简牍检署考》的最善本,便利于读者。 本书开首的导言,实际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学术论文,特别应当注意的有其中两点:一点是对《简牍检署考》著作背景的叙述。二点是对《简牍检署考》的内容,根据近年新发现的大量简牍,作了重要的补充。
北碑的代表作品集中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群,现存碑碣和造像题记多达三千六百,其中北魏造像题记约有二千。巩县石窟寺群造像和题记,与龙门造像几乎同时,其形制及艺术风格,也与龙门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书法家马健中编著的《巩县石窟北朝造像题记六品》考察搜集整理编印造像题记的工作。
《甲骨金文与古史新探(增订本)》是作者多年来对甲骨金文考释、洛阳北窑西周墓青铜器铭刻、三门峡虢国墓地、河洛文化与古史探微、古代钱币与货币史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论文集合。全书所收文章,思路开阔、见解新颖、资料丰实,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甲骨金文与古史新探(增订本)》可供甲骨金文、考古学、钱币学和中国思想文化史等领域的研究者参考、阅读。
读者面前这部《甲骨文中的殷前古史》一书,是旅顺博物馆市地级离休干部、研究员,今年90岁的李元星同志,历尽坎坷,由50年研究成果结集而成的毕生力作。本书的内容和基本特点,正如本书书名所示,作者用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系统文献商代甲骨文作为手的材料来研究殷前古史——盘古、王母、三皇、夏王朝。书中之论“持之有据、言之成理”,以继承前人成果为基础,有新的独立见解和对前人的大胆突破,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我信服作者的才、学、识,也欣赏其不拘一格的文风。
《新出唐墓志百种》内容简介:纸无千年寿,中古以前之书,留迹后世多凭之金石,后之作书史者则择良为用,次第高下。吉金不见题名,书者名之不名、传与不传,皆系于铭石。铭石之书有碑碣、摩崖(包括造像、刻经)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