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收藏到珍贵的战国楚简的消息在1999年初见诸报端后,一直为世人所关心,经过专家们废寝忘食地整理,《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的一、二两册已公开出版,为相关的研究者们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本书就是研究人员们结合上博藏楚竹书的第二册所提供的资料所撰写的论文汇集。主要为《上博简》(二)中的《子羔》篇、《鲁邦大旱》篇、《从政》篇、《昔者君老》篇、《容成氏》篇和《民之父母》篇的释读及针对相关内容的初步研究,同时也有《上博简》(二)释读的心得。论文集汇集了海峡两岸老、中、青学者们各自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李学勤、裘锡圭、庞朴以及台湾的程之敏、周凤五、邱德修、陈丽桂、林素清等老一辈学者纷纷撰稿,贡献自己的见解,为后学指点迷津。
本书系统收录了所有已公布的散见两汉魏晋出土的法律文献,主要指简牍、碑刻(包括买地券、刑徒砖等)、玺印、吐鲁番文书。同一性质的材料按时代(西汉、东汉、魏、晋)等类别进行文本整理。每批法律文献一般包括解题(包括出土时间、资料整理和发表的介绍)、释文与校注、白话译文、主要参考文献、相关问题研究、图版等。其中,校注是重点内容,主要是利用古文字研究成果与考古新资料进行文字校补、疑难词语考释、法律术语注解。
现存关于汉代的史书,对两汉基层如乡、亭、里的记述极其简略,因此相关问题的研究一直未能开展。二十世纪以来,河西地区大量汉代简牍的出土,保存了大量边塞和基层的资料,为我们进一步索解两汉基层社会提供了宝贵资料。关于两汉乡里的研究,自简牍发现之日起就已开始,但系统考索一郡乡里分布和构成、人物来源及身份的专书,迄今尚无。本书是一部依据出土的居延汉简文献,梳理两汉张掖郡范围内的乡里分布及人物姓名、身份等的学术著作,兼及乡里制度、乡里功能、基层职官的研究。全书由前言、乡里篇、人物篇及附录四部分组成。乡里篇依据简文叙述了和张掖相关的如居延县、觻得县、昭武县、屋兰县、氐池县、日勒县、番和县、骊靬县、显美县等县及所辖乡、亭、里等行政建构和地理信息。人物篇介绍张掖郡及居延都尉府的组织机构、属吏,
本书编成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作者,清朝人汪立名,《自序》称:“金石虽皆传自三代,而铭器与篆碑之文不容强同。乃专采钟鼎文,依今韵编次为五卷。其石刻之类於铭款者,惟附录《石鼓文》,其他碑篆则皆不收。然立名知铸金、刻石古文体制有殊,而不知钟鼎之中又有时代之分、音释之异与真伪之别。”经过现代再校订编排,影印出版,补上“检字索引”,是当代人学习石鼓文、钟鼎文、篆书的工具资料书。
上海博物馆收藏到珍贵的战国楚简的消息在1999年初见诸报端后,一直为世人所关心,经过专家们废寝忘食地整理,《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的一、二两册已公开出版,为相关的研究者们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本书就是研究人员们结合上博藏楚竹书的第二册所提供的资料所撰写的论文汇集。主要为《上博简》(二)中的《子羔》篇、《鲁邦大旱》篇、《从政》篇、《昔者君老》篇、《容成氏》篇和《民之父母》篇的释读及针对相关内容的初步研究,同时也有《上博简》(二)释读的心得。论文集汇集了海峡两岸老、中、青学者们各自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李学勤、裘锡圭、庞朴以及台湾的程之敏、周凤五、邱德修、陈丽桂、林素清等老一辈学者纷纷撰稿,贡献自己的见解,为后学指点迷津。
现存关于汉代的史书,对两汉基层如乡、亭、里的记述极其简略,因此相关问题的研究一直未能开展。二十世纪以来,河西地区大量汉代简牍的出土,保存了大量边塞和基层的资料,为我们进一步索解两汉基层社会提供了宝贵资料。关于两汉乡里的研究,自简牍发现之日起就已开始,但系统考索一郡乡里分布和构成、人物来源及身份的专书,迄今尚无。本书是一部依据出土的居延汉简文献,梳理两汉张掖郡范围内的乡里分布及人物姓名、身份等的学术著作,兼及乡里制度、乡里功能、基层职官的研究。全书由前言、乡里篇、人物篇及附录四部分组成。乡里篇依据简文叙述了和张掖相关的如居延县、觻得县、昭武县、屋兰县、氐池县、日勒县、番和县、骊靬县、显美县等县及所辖乡、亭、里等行政建构和地理信息。人物篇介绍张掖郡及居延都尉府的组织机构、属吏,
《简帛》是由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2006年创刊, 2013年被收录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资料库(CSSCI)2014-2015年来源集刊。自2015年起,集刊由每年一辑改为两辑。辑刊围绕相关的三个层面:以简帛资料为主的古文字研究,以简帛为主的先秦至汉晋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以简帛资料为主要着眼点的先秦至汉晋史研究,发表资料、论文及动态和评介,以作为简帛研究的一个重要学术阵地。本辑共收录研究论文21篇,综述3篇,涉及上博简、清华简、里耶秦简、张家山汉简、银雀山汉简、肩水金关汉简、马王堆帛书、走马楼吴简等多批简帛资料,研究涵盖了简帛文献学、古文字学、史学、哲学等诸多方面,较为全面地反应了现今简帛学研究的基本面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古印章探微》撷取战国官印八十一方,基本出于罗福颐先生主编的《古玺汇编》,间或采自新出的印谱。它们大多是书法篆刻专业的学生及古玺爱好者经常临摹的对象。目前,对于战国时期的文字,学术界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分类法,即将其分为齐、燕、三晋、楚、秦五大系。《古印章探微》就是按照这个类别逐次编排。对所选的每一方官印,力求从文字、历史与构图的角度进行分析。
《中国简牍书法系列》反映了中国文字和中国书法在秦至两汉魏晋这个大变革时期的生动面貌,读者不难从中发现中国文字和书法的衍变脉络和发展线索。该套丛书为8开全彩版印刷,每页均附释文。 本书为该套系列丛书之“内蒙古居延汉简4”。
2008年7月,清华大学收购一批珍贵的战国竹书(简称清华简),约2500枚,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价值可与孔壁中书、汲冢竹书相媲美,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推动了古史的深入研究。该书主要从清华简与先秦时代的经典传播、清华简与先秦时代的政治格局、清华简与先秦时代的思想世界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综合性研究。
《名家点金·文物知识系列:书法卷》汉字,不仅是中国语言文字的代表,还是艺术表现的重要题材。汉字从产生起,就有了书法艺术,经过了一个从自然到自觉的发展过程。从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开始,书法艺术随着汉字的不断演变而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主要书体,每种书体都有其书写的艺术规律和审美特点,其中秦篆、汉隶、魏碑、唐楷等,代表了不同时期书法艺术的特点,成为不同书体的楷模,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很大的影响。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五年来研究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的16篇论文,是长沙吴简研究的成果。分上、下两编。上编以《嘉禾吏民田家莂》为中心,分别讨论了“馀力田”、“常限田”的含义,“士”、“复民”、“诸吏”、“州吏”等社会群体的性质以及与孙吴政权赋役制度的关系,长沙郡一带的民风民俗与社会经济状况等问题。下编以《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壹]》为中心,对简文中的“复民”问题,孙吴政权的丁中老小制、口钱、算赋等赋役制度,赐爵制度,屯田制度,孙权时期的商品经济状况等进行了深入的考察。
《中国简牍书法系列》反映了中国文字和中国书法在秦至两汉魏晋这个大变革时期的生动面貌,读者不难从中发现中国文字和书法的衍变脉络和发展线索。该套丛书为8开全彩版印刷,每页均附释文。本书为该套系列丛书之“内蒙古居延汉简4”。
本书有两个版本, 其一是一九三九年辅仁大学出版的丛书本, 书封面有陈垣署题: 辅仁大学丛书天壤阁甲骨文存。扉页有沈兼士题: 天壤阁甲骨文存并考释唐兰着。书后版权页记“民国二十八年四月发行, 共二百部。
《简帛(第6辑)》收录了“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2010”部分会议论文及其他约稿、投稿40余篇,涉及战国秦汉时期简牍材料的简序编联、文字释读、内涵解析等诸多方面,较为全面的反应了现今简帛学研究的基本面貌。书中另收有“日本秦简研究现状”、“西文秦代简牍研究概要”及2010年度古文字与战国秦汉魏晋简牍发现与研究综述三篇,为学界同行提供了一个了解海内外相关学术领域研究进展的窗口。
刘国忠编著的《走近清华简》以近年来在国内外受到高度关注的清华简整理研究工作为基础,结合中国自古以来有关竹简的各种发现,探讨了有关中国古代学术发展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如《尚书》的流变与古文《尚书》真伪的千古之谜、文王受命与周公居东的真相、《逸周书》中的新知等等。本书通过深入浅出的介绍,帮助读者了解竹简的历史、竹简的研究历程、清华简的整理保护工作及其对中国学术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并对目前已公布的九篇简文的内容进行了释读。 《走近清华简》的写作得到清华大学自主科研项目“清华简的文献学、古文字学研究”及清华大学文科振兴项目“清华简与中国古代学术”的资助,并得到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及清华大学科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基金的大力支持,谨志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