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古学(修订版)》是为大学考古专业编写的教材,书中系统地阐述了田野考古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读者的定位不是学者,而是学生,故不争锋不论辩,以阐述道理和方法技巧为重,以如何避免操作错误为辅,既是田野考古入门教程,也可携之做手册备查。因而制定编写的原则是循序渐进、简明实用、理论与应用实例相结合。
历史学的功能是通过对已逝岁月的如实回溯和对历史规律的正确揭示,使人们认识历史过程本身所蕴含的因果关系,从而获取智慧,更好地衔接往事与未来。毕节地区社会科学联合会组编的《可乐考古与夜郎文化》一书,将有助于我们跨越两千多年的时空,走进历史上的古夜郎国,了解夜郎与毕节这块土地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扩大毕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无疑是件颇有意义的工作。 《可乐考古与夜郎文化》集夜郎文化研究论文19篇和70幅文物彩图,文稿大多出自专家之手并已发表过。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秦汉考古》分十余个专题回顾了20世纪秦汉考古的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展示了秦汉文明的辉煌成就。配有彩图7幅,插图35幅,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器于20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早期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 “何以中国”是对早期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早期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王朝——夏王朝的
《河北府县乡土碑刻辑录》的碑记为近几年来收录的河北乡土碑刻文献,所涉时代大体从明清到民国,地域上以河北地域为主。内容大体可分为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由于碑刻可以视为“石刻档案”,是研究社会历史、地方经济建设、文化艺术的重要实物史料,且不像史书文献等容易传抄脱漏,所以为研究者所看重。《河北府县乡土碑刻辑录》收录的碑记涉及水利、司法、民政、农业等多个方面,对研究河北地域的历史沿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为什么会有不应存在的文物? 看看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那些惊人的收藏就知道了: 钳有子弹的穴居人头骨化石,数十万年以前古人类脚印的化石,伊拉克的史前电池,埃及法老陵寝里的飞机模型陪葬品,公元前1100前的电灯…… 这些有争议的文物在主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看来或许不过是一种误读,但在本书作者的深入研究下,它们代表的却是以史前外星文明为主导的人类上一次文明。作者再一次证明了,我们的星球还有许多非常秘密的知识,它“不是来自我们的地球”。由此,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历史维度的方式。
本书为故宫博物院主办的“百圾冰纹裂·色佳称粉青——宋代官窑瓷器展”的展览普及读物。由故宫博物院宣教部和古器物部提供稿件。 根据展览主线和展览宣介的需求,《宋代官窑导读》从四个方面向读者呈现了宋代官窑面貌:“宋代官窑觅踪”梳理了北宋到南宋官窑的发展和变迁。“宋代官窑窑址与瓷器制作”直观地展示了宋代官窑瓷器生产的基本情况。“宋代官窑瓷器的特征”结合典型文物图片,介绍了宋代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最后的“宋代官窑瓷器精品欣赏”向读者展现了宋代官窑瓷器的釉色莹润和器型之美,尤其是清宫旧藏官窑瓷器和清宫仿烧官窑瓷器,更突显了历代对宋代官窑瓷器的珍视和宋代官窑瓷器的价值。
《瓷上世界》作为陶瓷文化读本,旨在从瓷之路、瓷之韵、瓷之光的角度,历史而又艺术地再现中国瓷器走向世界的丰富图景,藉以读者走入交织着艰辛与荣耀的千年中国瓷路,领略中国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本套书包括《瓷行天下》《瓷上文化》《瓷耀世界》三册。本套书定位于雅俗共赏的有厚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文化读物,兼具历史性、学术性、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学性。以严肃的学术论著论文为依据,同时注重搜集鲜活翔实的资料;以大历史为背景,更注目个体生命的种种感知。注重用融通中外的新视野、新话语和新表现手法,以瓷说事,以瓷彰史,使作品既具有学术高度与穿越时空的文化影响力,又具有品读价值与收藏鉴赏价值。 本书为《瓷上文化(东西方造物观的神秘链接)/瓷上世界》,由郑云云著。
《讲解麦积山/中国石窟系列丛书》是一部讲解被誉为“东方雕塑馆”之称的天水麦积山石窟的普及性读本。作品以轻松的笔调结合优美的配图,将麦积山石窟的历史渊源、佛教文化传承、石窟艺术以及雕塑、绘画艺术娓娓道来,同时记述了有关麦积山石窟的历代人文典故,让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中深切了解麦积山石窟悠久的传承历史,感悟其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
本书警戒世人戒贪色、戒惧内、戒吝财、戒嗜洒、戒浪嘴。叙宋代富户云锦之子云发,掌管家中卖丝事务。与铺内私娼张赛金勾搭成奸。张遭邻舍嘴舌,搬出。云发不知改悔,念赛金,病后前去纵欲,几欲丧命。抬至家中,梦两和尚因犯色戒自尽,欲寻之顶替。云锦求方士超度和尚,云发始得醒转。后思之,追悔不及。至明成化年间,有民裴胜嗜赌,千两家业输之殆尽。其妻杨氏无奈回娘家居住。兄嫂不容,断其炊米。杨氏得土地翁相助,柴米油盐日渐富足。其兄嫂妒其富有,纵火焚之,反烧自家。杨氏寻夫。时裴胜混迹于扬州赌场。梦中得神仙指点,以妻为赌注,赢银数千两。裴以此发迹,荣归故里,夫妻团圆,自此和睦相处。裴感神翁救妻之恩,亦重修土地庙。书尾叙沛县黄氏兄弟三人,相继去世,留寡母与各妻室。三媳俱言不嫁,母悦之。后生华春,貌俊美
《三星堆:古蜀王国的圣地》主要介绍了三星堆——古蜀王国的圣地中的各种文物,以大量文字说明了当时历史背景及有关传说。书中结合了彩照并对其列了在关的数据和说明,方便广大读者参考和鉴赏,是广大文物爱好者值得一看的好书。
《福州涉台文物图录》是在近年来对涉台文物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精选出我市具有代表性的涉台文物图片和相关历史照片236幅,分为涉台史迹、涉台宗教与民间信仰、涉台人物、涉台家族等四个部分,配以的文字说明,直观、详细地描述福州涉台文物的概貌及特征,是一本集知识性、资料性、普及性、鉴赏性为一体的图册。
《秦始皇帝陵珍宝》的诞生,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众多文化主题丛书之中新的里程碑。它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化驿站”为推广概念,采用图文并茂的编排形式,为广大观众精心制作、倾心打造。先期获赠《秦始皇帝陵珍宝》的国外友人无不赞叹:“一俑一世界,一书一传奇。”
早已刻入中国人的基因的“上下五千年”到底是什么样的?20世纪中国考古学的发现,不仅充分证明了“中华上下五千年”,还呈现了另一种与典籍里的中国相似而不同的华夏。得益于考古学的襄助,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中华文明景观,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丰富,更加精彩、蔚为大观,甚至改变了世界对中华文明的基本看法。 本书由“中读”同名精品音频课程改编。从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中遴选出十个独具代表性的考古遗址——新石器时代的良渚古城、堪称最早的“中国”的二里头遗址、商代晚期的安阳殷墟、拨开古蜀迷雾的广汉三星堆、见证中西文明交流的小河墓地、秦始皇陵、汉代海昏侯墓、汉唐长安城、宋代沉船南海I号、敦煌莫高窟,分别由十位负责一线勘探的考古人——刘斌、许宏、唐际根、高大伦、伊弟利斯 阿不都热苏勒、段清波、杨军、刘瑞、崔勇、樊
"《神与兽的纹样学:中国古代诸神》是系统探讨中国古代青铜器兽面纹与中国诸神之关系的学术著作。作者从兽面纹为何物谈起,将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到春秋、战国时期及其后的兽面纹、人面纹娓娓道来,内容包括兽面纹的形成与变化、普通兽面纹和复合兽面纹以及珍贵兽面纹的形式特征、象征意义等。书中有大篇幅的图片供参照,从具体而微处阐发青铜纹样的考古与审美之意。r r 《神与兽的纹样学:中国古代诸神》是著名的青铜器专家、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林巳奈夫为读者留下的最后一本专著。"
本书新世纪学人文萃之一。“钱”是许多民俗现象的道具,也是特殊的文化象征符号,“钱”不仅是经济史的主角,透过中央的方孔,也可以透视社会生活史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