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概论/大家小书》是我国一本讲述敦煌学的简明教材。姜亮夫先生以自己走上研治敦煌学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入题,娓娓道来,饱含爱国主义的情感与对年轻一代的热切期望,推本溯源,深入浅出,从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述敦煌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价值,又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敦煌文献与艺术品的丰富内容,讲授了如何研究敦煌写卷的方法。
新中国成立以来,钱界集币活动出现新的势头,集币爱好者、研究者愈来愈多,因而一本普及并关注提高的古钱辞书,理应面世。在此大势下,朱活先生将早年在《文物》杂志连载刊出的关于历代钱币的辞书内容略加增补,以《古钱小辞典》由文物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发行,之后又经三次重印,此次为第四次重印。这本辞书的内容,以我国先秦至清末的历代钱币(包括纸币)为主体,兼录流传到我国的邻邦古钱(如朝鲜、琉球、越南古钱币)。同时,附有《古钱名词简释》。
《中国钧窑考》记录了作者对钧瓷考古发掘和实践认知的珍贵成果,同时也收录了陶瓷泰斗和部分专家学者有关钧瓷的学术论文。书中对钧瓷的起源、宋钧台窑的发掘、钧瓷釉料的探索等都有科学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秦汉考古》分十余个专题回顾了20世纪秦汉考古的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展示了秦汉文明的辉煌成就。配有彩图7幅,插图35幅,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秦始皇帝陵珍宝》的诞生,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众多文化主题丛书之中新的里程碑。它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化驿站”为推广概念,采用图文并茂的编排形式,为广大观众精心制作、倾心打造。先期获赠《秦始皇帝陵珍宝》的国外友人无不赞叹:“一俑一世界,一书一传奇。”
由靖江活宝卷文库黄靖所著的《解读靖江宝卷/靖江活宝卷文库》一书面向青少年读者普及靖江的说唱艺术——宝卷。宝卷是一种“韵散相间,讲唱结合”的说唱文本,源于唐代佛教俗讲,成于宋,明清年间盛行一时,后日趋式微。本书力求以普及通俗的方式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留存,以期在青少年中产生积极影响。
《中国外销瓷》详述外销瓷的特色,从而透视瓷器贸易的来龙去脉。这些独特的瓷器,既以中国纹饰为本,又融合全球各地消费市场的口品味,显示贸易往还也是艺术风格和技术传播的通道。中国瓷器于汲取造型和图案艺术之余,反过来也成为模仿的对象,其影响不仅在近东,而且远及荷兰、德国、英国,甚至墨西哥。 作者借助大量从博物馆和其它珍藏精心挑选的图片,细说一幕幕关于贸易、探索、航海、沉船和艺术交流的精彩故事。提起中国外销瓷,不期然令人想到远洋帆船上满载的青白瓷瓶、碟、罐,它们厕杂于茶叶、丝绸、漆器和香料等品之间,穿越重洋,散落于在亚、美、欧各洲。
中国考古学是以往一百年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大批珍贵文物的出土,令海内外瞩目。学术界对土文物的研究,不断获得重要突破,使世人对中华文明的认识不断刷新。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用相当艰深的专业语言撰写的,而且刊登在读者面较小的专业刊物上,往往下为一般读者所了解。本书通过10件(组)文物,结合文献的记载,介绍古代中国在农业、天文、乐律、玉器、青铜器、纺织、冶金、建造等方面的杰出成就。作者着力将学术界对文物研究的重要成果,转化为比较通俗的语言,其中不乏前沿研究成果和学术信息,举重若轻,娓娓道来,读者可由此获得对文化中国的全新认识,不仅能满足在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也适宜于想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内涵的读者阅读。
本书共6章,内容包括理论探讨:科学思维与学科视野,方法论:破译过去的钥匙,石器时代考古:新的探索途径,农业起源:人类社会的次革命等。
《塞外汗王宫》主要讲述了:一些帝王子的生活起居与沉浮悲欢,宫殿园林陵寝的堪舆术数与景观艺术,禁城离宫岁时的典章掌故与红白典礼,尊藏档案珍宝的风云疑案与奇闻秘辛。
中国的历史文化有一个特点,自从有文字以来就没有中断过。在古代曾经辉煌灿烂的文明国家,多数没有能够延续下来,有的中断了,有的随着文化重心的转移,而转到了另外的地区。而中国历史文化却延续至今,正因为中国历史文化从古至今绵延不断,故而一脉相承,历久而弥新。
各种未解之谜就像充满悬念的丛林,等待我们不断地探索,给它们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而每一次谜的破译,都将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本书根据现代科学探索领域的成果,从人类起源到历史悬案,从建筑奇观到考古之谜,读者穿越占战争的迷雾,探索离奇的军事迷案,选取这些领域悬念的未解之谜,进行深度的发掘与生动的解析。同时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以数百幅珍贵罕异的相关图片,让读者管窥充满想象力和神秘性的未知世界的场景。 走过探索之路,历史印迹无言的诉说将为你打开发现千古之谜的大门,帮助你拓展视野,开启心智,在思考与探索中走向未来。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报告,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公报,等。
《遗失的历史:太原市老城区濒危文物古建调查》系“保护历史的足迹——太原老城区濒危文物古建调查”的书面成果。本项目既是第三届“谷歌杯’’益暖中华中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的获奖项目并获得大赛资金支持,也是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传播系的学生学术科研和社会实践项目。
《寻宝手册》包括寻宝步,地图与地形图的正确使用,宝藏还是“小珍宝”,寻宝计划,地点搜寻,在崇山峻岭中寻宝等内容。
龙骨坡是重庆巫山县境内的一个小山坡,在这里发现了距今200万年左右的猿人遗址,这一发现,把中国的史前文化向前推进了100万年! 《龙骨坡———200万年前的山寨》记录“巫山人”发掘过程和“巫山人”的生活。 本书作者黄万波先生是巫山龙骨坡考古发掘的主要负责人,亲历了这项重大发现的全过程。本书是他根据当时的考古笔记整理润色而成,分为“寻找龙骨”、“发现龙骨坡”,“叩开龙骨坡山门”、“巫山猿人的遗址”、“无尽的诉说”等章节,不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手材料,而且对一些名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说,在事件的记述中普及了考古学知识,便于一般读者阅读。
为了让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的光辉灿烂,感悟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我们组织十余位专家学者经过多年的努力,推出了这一套融故事体的文本阅读、丰富精彩的图片鉴赏、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于一体的。《话说中国:国宝》将中国历史从单纯的帝王将相、改朝换代的框架中释放出来,结合的研究成果,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重新演绎中华五千年辉煌历史文化。同时,《话说中国:国宝》还在各卷本中穿插了若干知识链接和小栏目,以增强读本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给读者尽可能丰富的知识看点。 为了更好地展示中华文明的与辉煌,我们在编辑体例上采用了图文互注的形式。在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精选了若干多幅精美的图片,包括遗址复原图、文物照片、名人画像、山川风光、社会情景图以及各种图表等,或是文本内容的画面直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部分 “亲历者的悲欢”,主要讲述敦煌藏经洞文书盗掘的历史。与其他书籍不同的是,除了讲述,本书还致力于探讨历史人物的偶然性活动与历史发生的关系,其实就是人物的偶然“悲欢”与历史的必然结果。第二部分“亲近者的悲喜”,主要讲述我国敦煌学者在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心酸苦辣。其中包括“研究成果之喜”,经历了研究缺乏资料的阶段之后,新世纪以来,由于各地藏敦煌文书的陆续发布,研究成果日新月异,呈现出一派辉煌之色。第三部分“历史中的悲喜”,是一些敦煌世俗文献选,是为不了解敦煌文献的读者朋友们介绍百年来炙手可热的敦煌文献当中,到底书写了什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故事和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