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五卷:卷,峝里春秋,包括:老司城、不二门、夹山、武陵源、天门山、黄金洞、容美纪行、乌江摄影、清江尘梦等。第二卷,西水故事,包括:芷州、王村、小溪、驼背、拔茅、水扒洞、隆头、里耶、百福司、仙佛寺、打妖寨、洗车河、苗市、等内容。第三卷,苗疆青山,包括:武陵道上、乾州、平垅、古丈、花垣、雀儿寨、凤凰等内容。第四卷,里耶残笺包括:里耶残笺等内容。第五卷:黔中旧雨,包括:沅陵、麻阳、何乡屐痕、梵净山、默城、高椅、黄溪、五保田、黔行日记等内容。
1798年,拿破仑率军侵入埃及,埃及考古学的序幕也正式拉开。考古学家近两个世纪的艰苦发掘,为研究古埃及的历史奠定了基础,本书作者巴里·克姆普就是其中一位考古学家。他在书中对古埃及新王国以前的历史进行了多角度的剖析,就意识形态、经济形式、政治生活、社会结构等方面阐述了独到的见解,读来让人耳目一新。巴里·克姆普试图改变考古学著作枯燥乏味的特点,注意在学术性与可读性之间寻找平衡点。
《图说明朝帝陵(北京旅游纪念珍藏版)》由三篇构成。我国古代墓葬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特别是帝王级的陵墓,因墓主社会地位优选至贵,以及受当时宗法礼制、追求墓葬防盗耐久、讲究风水择吉而葬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不仅在建筑规模的宏大方面远胜人臣墓葬,而且更富于神秘莫测的特点。
本书是我社打造的敦煌文化普及类丛书——“敦煌大家说”系列图书中的一本,主要介绍了莫高窟出土的敦煌遗书。作者首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发现过程、封存原因等方面简述了敦煌遗书的概况;随后又从内容、学术价值、时限和形态,以及敦煌遗书在世界各地的收藏情况等方面分门别类,详细介绍了现存的敦煌文献、敦煌文书、敦煌写本;很后对一些特别有价值、有趣味的文献、文书、写本作了重点赏析和专业解读。为方便读者阅读,本书另配有100多幅的彩色插图,有助于普通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敦煌文化,为专业知识缺乏而又渴望走近敦煌、了解敦煌的普通读者开启了一扇窗、搭起了一座桥。
简帛古书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近百年一,出土日增,尤以七十至九十年代的发现最引人注目、积渐成变,终于对中国学术史的研分的成巨大挑战,目前正在形成一门新的研学者生逢其世,躬临整理,潜心于这些失而复得的古书,是难得的幸事。 本书是作者积二十余年之研究,要据一手材科和新身体会,对简帛古书的研究提供的鸟瞰式的全景描述。它同时也是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南专业业准务的一份授课计稿。全书分上下两篇各六讲,一共十二讲上篇是介绍篇帛古书对学术史研究的意主,全书的计论范围,背景知识和有亲概念,简帛的发现和开有制特点,简帛古书的整理主法,以及体例和分类。下篇是按六艺、史忆、诸子、诗赋、兵书和方术六类、分别介绍有关发现,辅导学生阅读原典。每讲分谭上讲授、参考书目和课后阅读的辅助材料三部
居延新简的文字书写于西汉中晚期至东汉初期,历时200多年,时代特征明显。在这一时期,汉字的笔画系统由萌芽期进入形成期,基本笔画开始形成,字形由表示物象的古文字进入表示词的音义的今文字阶段。由于构形功能发生改变,字形不再需要对物象进行客观的反映,在书写快捷的作用下产生了笔画。居延新简的文字继承了汉代初期古隶的书写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古隶纵向的结体之势、大小不等的字形进行规范,形成了有别于早期古隶又不同于标准八分隶的古隶字体。新简中的古隶字体的横画书写露锋,出现波磔笔意,竖弯笔画也出现折笔之势,书写时笔触加重,这些笔画和字体上的特征都是八分隶产生的重要前提。到西汉昭、宣之际,八分隶形成,八分隶不仅是居延新简文字的主要字体,也是汉字发展史上重要的字体之一。居延新简中的另一种主要字体是
本书是一本博物馆行业的工具书,编写主旨在于积极推动博物馆各项具体工作的提升,特别是藏品的保护、收藏和展出,其中包括多年行业经验而总结归纳的保管工作职业指导、方法、经验等内容,具有的性和操作性。
《陇东北朝佛教造像研究/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为“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第二辑)之一。通过对陇东北朝佛教造像题记等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识读、梳理和分析,探讨了陇东北朝石窟和造像龛的窟型、龛型及各石窟寺的分布状况。同时结合北朝时期的佛教信仰、时代审美风尚,对陇东北朝佛教造像艺术特征作了的探究和总结。《陇东北朝佛教造像研究/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所涉相关研究,对于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