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手姿 敦煌高昌古格手姿白描600例》系作者二十余来收录的敦煌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各式手姿,以及高昌、龟兹、古格王朝壁画中的代表手姿,对敦煌壁画手姿的演变历史有的研究参考价值,可供读者学习参考之用。 n n本书收录敦煌各个时期,以及高昌、龟兹、古格等古代王国壁画具有特色的手姿600例。不仅能藉以欣赏艺术与宗教结合的很高的表现,更可从朝代更迭中,窥见美学演变的脉络。
文物保护队伍正在逐步壮大,研究成果日益丰富,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但相对我国众多的珍贵文物急需抢救、保护、研究、利用,仍形成强烈的反差,亟需提高整体文物保护研究水平和加速培养适用的专业文物保护人才,然而目前文物保护方面全面、系统的教材尚较缺乏。我们在总结近20年教学、科研、实践的基础上,本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教学与保护实践相结合,从各类文物的材质、保存环境、影响文物安全的各种因素分析,研究文物的腐蚀机理,文物保护材料的筛选、合成、特性,文物保护方法及保护工艺技术的思路,编写了这本《文物保护学》,供考古、文物保护专业师生及文物保护工作者参考。
一、“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收录晚清以迄20世纪80年代末,为中华学人所著,成就斐然、泽被学林之学术著作。入选著作以名著为主,酌量选录名篇合集。 ?二、入选著作内容、编次一仍其旧,唯各书卷首冠以作者照片、手迹等。卷末附作者学术年表和题解文章,诚邀专家学者撰写而成,意在介绍作者学术成就,著作成书背景、学术价值及版本流变等情况。???三、人选著作率以原刊或作者修订、校阅本为底本,参校他本,正其讹误。前人引书,时有省略更改,倘不失原意,则不以原书文字改动引文;如确需校改,则出脚注说明版本依据,以“编者注”或“校者注”形式说明。???四、作者自有其文字风格,各时代均有其语言习惯,故不按现行用法、写法及表现手法改动原文;原书专名(人名、地名、术语)及译名与今不统一者,亦不作改动。如确系作者笔误、排印舛
毛乌教授致力于庞贝研究已有25年了。夏天,他在庞贝的废墟度过,冬天则在罗马,有条不紊地整理着新材料。在关注庞贝古迹的学者中,毛乌教授享有盛名,发表了这个领域的大量德语和意大利语著述。不过,《城市史译丛:庞贝的生活与艺术》并非旧作的译本,而是以英语首次出版的新作,其中展示了许多复原品和图画,作者期望借它们佐证自己对废墟的解释。对此,出版商大度地提供了许多帮助。
作为我国部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丝绸之路货币的著作,这本书有许多特点。其一,内容丰富,涵盖广阔。丝绸之路上下二千年,纵横四万里,是中国历史上内政外交最畅通的时期,也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最繁荣的时期。本书上编各章节的内容正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特点。其二,介绍丝路货币精华,荟萃东西方文明。货币是一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的综合反映。希腊货币体系和中国货币体系是东西方货币文化的代表,两大货币体系交流融通的过程都在丝绸之路上发生发展。本书的叙述和介绍则体现出这个特点。其三,收罗宏富,图版精美。丝绸之路上中外钱币品种繁多,琳琅满目。币材有金、银、铜、铁,形制有方、圆、长、短,书法有真、草、隶、篆,文字有汉文、佉卢文、希腊文、钵婆罗文、拉丁文等。本书收罗200多品有代表性的中外钱币,精拓彩印,
以《手铲下的文明》为标题,用半个多世纪来江西九项重大考古发现,谱写江西文物考古事业的篇章,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这九项重大考古发现,基本上已概括了江西文物考古事业的成就。 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吴城商代遗址、瑞昌铜岭矿冶遗址、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龙虎山崖墓群、德安南宋周氏墓、李渡无形堂烧酒作坊遗址……大量翔实的图文,记载着手铲下的文明。旨在揭示赣鄱流域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再现江西古代社会丰厚的历史文化。 本书以考古发掘手记及出土文物为基础,以相关历史文献、著作为参证,对20世纪以来江西的九项重大考古发掘,包括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吴城遗址、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龙虎山崖墓群、李渡无形堂烧酒作坊遗址、明代江西藩王墓等遗址等的发掘经过、出土文物、历史意义等做了全面、系统的概述。
“东风染得千红紫,曾有西风半点香”,出自南宋杨万里的《木犀二绝句》,此借来拟喻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佛教艺术中的名物大致相同的演变经历。所谓“半点”,相对言,是少,也可以说它从未成为主流,更未能动摇中土之“体”。然而就数量而言,此“半点”却也颇有可观。“西风”吹过,每每留下痕迹,只是很快即为“东风”之强势所“化”,最终是“东风染得千红紫”,此际则已难辨外来痕迹了。
简帛古书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作者二十余年躬临整理简帛古书,本书是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准备的一份授课讲稿,对简帛古书的研究提供了鸟瞰式的全景描述,每讲分课上讲授、参考书目和课后阅读的辅助材料三部分,极便读者参考和做进一步研究。 修订本增加了一篇讲话,《从简帛古书看古书的经典化》,其余个性详见“修订版前言”。
作者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工作25年,与博物馆一直开展各种交流活动,独特的工作经历使得他对中西方博物馆的相通和不同以及未来的发展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思考。《众妙之门:六谈当代博物馆》同六个方面,多角度地阐述了对博物馆工作的理解和破解,对博物馆的从业人员具有很好的启发。《众妙之门:六谈当代博物馆》已经通过了出版社的选题论证。
《抚仙湖水下考古》的出版,无疑是文明起源研究者的福音,是弥补高原水下考古学科空白的一本书籍,同时还是一本研究抚仙湖水下遗址重要的工具书。 通过《抚仙湖水下考古》可以了解多姿多彩的水下世界,认识水下遗址文字符号的本来面目,观察远古人类的生活,而且对于有志于从事抚仙湖水下遗址的研究者来说,《抚仙湖水下考古》是一把打开通向抚仙湖水下遗址之门的钥匙,希望有志于抚仙湖水下遗址的研究者都掌握好这把钥匙,使之引导我们走进时间的隧道,去探测抚仙湖水下遗址的秘密,从而学到更多的东西。
关于中国古代考古学的整体框架及特征,作为原始文明代表的夏、商、周“三代”如何首先迈进了文明的门槛,这些对其周围地区文明的起源及影响范围和作用基础,以及夏、商、周“三代”以外的最早文明的起源等中国远古文明起源问题在本书里都有细致而详尽地科学分析。 这本由印群先生翻译,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张光直先生完成的英文译著《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的版(第四版)的中文译本,是一部在中国考古研究领域内产生了世界范围持续而深远影响的书。张光直先生是近代享誉海内外的考古学家,在中国近代考古发展史上作出过很大的贡献,尤其是在夏、商、周“三代”的考古研究领域,在中国“三代”的文明起源发展与世界文明起源的学术问题上都有不俗的见解。这部著作原是张光直先生在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完成的博士学
当代敦煌学者自选集 的一种。《郝春文敦煌学论集》收录了郝春文教授的学术自述、论著目录以及20余篇敦煌学的相关论文,内容主要是作者利用敦煌文书对中古社会的相关问题进行的研究以及对敦煌学的回顾与展望、治学方法漫谈等。
玉不琢,不成器。 琢玉必须讲究刀工。石器时代不存在精密 刀工 ,如今出土的玉斧、玉铲等玉制品,基本上都是素面无纹,即使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弦纹、绳纹等原始图案,也很难在同时期的玉制品上发现踪迹。直到夏、商、周三代,刀工才得到攻玉之人的重视,并且随着历史的变迁,各朝各代都显示了独特的刀工技法。《古玉刀工鉴别:汉唐卷》针对汉唐时期的刀工,结合翔实的资料,给读者指出了一条刀工鉴别的快速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