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器于20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早期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 “何以中国”是对早期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早期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王朝——夏王朝的
本书结合汉画像实物图片及历史资料,全面详尽地考察了汉画像中的胡人形象,辨析其出现的源流,考察不同地区汉画像中胡人形象的不同特点,分析了这些图像与佛教的关系,以图证史、图文互释,通过胡人图像这一切入点,展现了汉代艺术的开放性。
《周汉音乐转型实证解析/中国音乐考古丛书》以音乐考古的视角,对中国音乐史上一次重大的音乐转型——周汉音乐转型进行了由微观至宏观的考察。本文考察分析了从周代到汉代各种乐器的演变,发现金、石、丝、竹等主要乐器种类都在这个时段发生了重要变革。接而在周汉的乐队演变方面,从钟磬乐的衰落、丝竹乐的兴盛和鼓吹乐队的兴起这三方面做了对比和转型观察,并对其发生过程有了基本认识。《周汉音乐转型实证解析/中国音乐考古丛书》首次对战国中期到汉代的音乐考古资料做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并以实证、微观的方法对音乐转型和分期依据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以期对历史分期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成果。
《吉金:明清铜炉特展》收录大量明清铜炉精品,汇集成册,并举办相关的展览。收录铜炉以造型、款识、用途等多个角度展现出明清两代铜炉发展的整体脉络,将明清铜炉文化体系做了一次较为完整的梳理。《吉金:明清铜炉特展》收录了此次参展的所有明清铜炉佳作,并将其特点、演变、用途等特征进行具体介绍,也涵盖了对特殊皮色、工艺、款识等知识点的普及,具有很強的实用价值。
“东风染得千红紫,曾有西风半点香”,出自南宋杨万里的《木犀二绝句》,此借来拟喻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佛教艺术中的名物大致相同的演变经历。所谓“半点”,相对言,是少,也可以说它从未成为主流,更未能动摇中土之“体”。然而就数量而言,此“半点”却也颇有可观。“西风”吹过,每每留下痕迹,只是很快即为“东风”之强势所“化”,最终是“东风染得千红紫”,此际则已难辨外来痕迹了。
强调陶瓷器物的功能效用与形式美感融合为一体,使一件陶瓷器物既是实用的,又是美观的,这种创造思想在日本古代陶瓷发展史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具体表现。实用和美观是存在着矛盾的,但同时二者又是相互融合的,可以构成和谐的统一体。在我们大量接触和分析陶瓷制品时,可以清楚地看到,完全符合实用要求的造型,在形式结构方面已经初步具备了美的因素。可以这样讲,实用功能的合理是构成陶瓷器物形式美的一个重要条件,再经过陶艺家在这一基础上的整合,突出风格特点,赋予不同个性。 日本陶瓷艺术保持自己的特点,在现代陶瓷创作设计中,仍然坚持实用与审美的结合,没有随着西方现代陶艺的发展亦步亦趋,而是继承了传统陶瓷艺术的理念,并加以发展和丰富,对我们应该是有所启示的。我们在吸取和借鉴西方陶瓷艺术的同时,也不应忘掉日
从1901年尼雅、楼兰简的发现算起,简帛的发掘与研究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一百多年来,几代学者筚路蓝缕,终于形成了今天蔚为壮观的简帛研究队伍、机构与成果。简帛研究不仅在中国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在当今国际汉学界也异军突起,备受瞩目。而随着简牍在韩国、日本等国的不断发现,简帛学的国际性特点目益显现。 简帛的发现并不始于近代,历史上的诸多时期都有简帛发现的记录。但是由于古代简帛的发现是偶然的、零星的,其研究也仅限于释文与年代考证,不仅简帛本身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而且研究范围也十分狭窄,其整理与研究也无持续性和规范性,因此,那时的简帛研究还不能说是一门严格意义上的学科。
《秦汉简帛医书文字编》收录了自20世纪初以来至2016年年底中国境内各种从秦汉时代的墓葬和遗址出土的书写在竹、木简牍和丝帛上的医学文献文字字形。这些文献包括甘肃敦煌汉代医简、甘肃居延汉代医简、新疆巴音郭楞州罗布泊汉代医简、甘肃武威旱滩坡汉代医简、湖南长沙马王堆汉代简帛医书、安徽阜阳双古堆汉代医简、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墓汉代医简、湖南张家界古人堤汉代医简、湖北沙市周家台秦代医简、内蒙古额济纳汉代医简、湖南湘西里耶秦代医简、安徽天长纪庄汉代医简、北京大学藏汉代医简和秦代医简、湖南长沙尚德街汉代医简、四川成都老官山汉代医简等。 秦汉简帛医学文字不仅保留了同时代其他文献中常见和常用的字形,也保留了中医学的大量术语,如疾病、动植物、人体器官的名称以及治疗手段等,单独研究其字形,对于正确理解这
《希腊艺术与考古学》探索了横跨三千年的希腊艺术和文明的发展,从青铜时代那充满神秘色彩又无比美丽的基克拉泽斯人像和克里特陶罐,一直说到希腊化时期巴洛克风格的雕塑、马赛克镶嵌画和房屋,并将考古学上的发现纳入其中。书中颇具特色的论题式方框,也使读者得以看到希腊文化更生动的方方面面。通观全书,作者将他的叙述与极富洞察力的解说融为一体,配合大量精心选配的插图,以及清晰的平面图和图表,向初学者展现出希腊艺术中心最为辉煌的片段。
《中国窑口》系列丛书意在以新的角度梳理中国陶瓷艺术的发端、演变与传承。不仅局限于陶瓷艺术历史源流、艺术风格、工艺技术、考古、鉴定、收藏等方面的总结,更是以历史文献、实物遗存为依据,从窑口的视角,采取实证分析与传承性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从窑口发端的社会、人文、习俗、制度为脉络,系统梳理了不同地域特色所形成的材料、工艺、成型、胎釉、烧成、造型、装饰等特征,以及经济、贸易与文化形态所形成的地域文化标志,并着重强调了窑口产品与产地的关系,基本涵盖了陶瓷艺术发展历史与传承的全貌。 本系列丛书在选择我国有名窑口作为研究对象外,同时还选择了一些不同地域、各具地方特色、不为人甚知的地方窑口,对这些窑口在各历史时期所起的作用的关注,显然对完善中国陶瓷史以及人类文化遗产的整理和发掘是有益的补充。
在美洲的土著人中,一直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中讲述,他们的祖先在世上留下了十三块和真人头骨一般大小的会说话、能唱歌的水晶头骨。他们坚定地相信着,这些祖先留下的头骨中蕴含着有关人类起源、发展和死亡的重要信息,甚至还能帮助人类解决许许多多未解之谜。 根据传说中的记载,当人类终有把这十三块水晶头骨发现,并且聚集到一起的时候,这些神奇的头骨将会为人类破解那些被深藏的秘密…… 最初的时候,作者也仅仅把这个传说当成了一个神奇的故事,并没有在意。直到20世纪初,当真的有一颗水晶头骨在古玛雅废墟中被发现以后,他们才忽然开始相信,也许真的存在这样神奇的头骨。而当另外几块头骨陆续被发现,他们意识到了这个事件的价值,于是立刻开始着手调查此事。 在逐步深入的调查过程中,本书作者
常德市鼎城区新屋咀旧石器地点发掘简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怀化新晃县石钨溪、庵田、长乐坪旧石器、地点发掘简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南托大塘遗址发掘报告等。
本书共八章。章为绪论,阐述了本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范围的界定。第二、三、四章为织造篇,涉及中国古代的文字锦的分类,将其划分为汉晋时期的铭文锦和唐代以后的文字锦两大类,然后分别对这两类文字锦出现的技术、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第三章为缂丝作品中的文字,主要从缂丝工艺、缂丝文字的分类、缂丝中的印章、影响缂丝文字发展的因素四个方面进行讨论与研究。第四章为中国古代织款中的文字,涉及织款的概念,以及古代丝织物织款的机头织款和缂丝织款两大类别的界定与分析,着重介绍了两者的功用与形式和特征,阐明了织款的变化与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相关性。 第五章为刺绣篇,首先介绍了刺绣工具与材料、刺绣的工艺流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刺绣针法与刺绣文字
《河姆渡文化精粹》展示了近30年河姆渡文化考古新发现,内容涵盖了玉石器,骨、角、牙器,木器,陶器,木构遗迹等。另附有英文及繁体对照。《河姆渡文化精粹》是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重庆抗战遗址遗迹(图文集)》以抗战遗址遗迹为宏线,以行政区域为单元,辅以大量精美的图片和简要文字说明,生动展示了重庆市现存的各类抗战遗址、遗迹。本书在内容上,不仅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而且在形式、装帧上,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定能成为一部读者喜闻乐见、鉴史知今、资政育人的生动教材。
萧湘编著的《中华彩瓷窑》内容介绍:唐代长沙铜官窑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窑场。它首先广泛采用了釉下多彩的装饰技艺,打破当时瓷器生产“南青北白”的格局,开创了中国瓷器的彩瓷时代。它最早将诗词、书法、绘画等中国传统艺术运用到瓷器装饰上,做到了诗、书、画与瓷器装饰的结合,把瓷器的装饰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古玉器是的收藏已相当普遍和热门。收藏的少。特别是在古玩市场上,仿古玉器的数量已远远大于真古玉器,甚至在不和城市的古玩市场上几乎无一件明清真古玉器。而部分所谓的真古玉器,其实是一些高仿古玉器,已到了真假难辨的程度。 编者经多方实践,建议收藏古玉器者在收集前,先从玉料上入手,先去找一件真古玉器的残件,学会区别新旧玉质,再购买一件普通真古玉器试着对照。一般只要拥有一至两件真古玉器,就很快会悟出真与仿的不同。征此基础上,对书中真品反复细辨,就会快速提高。书是启发您去学会一些常识和要领,还需征实践中不断领悟,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和鉴别真古玉器。 本书收集大量的民间较常见的专项真古玉器并系统介绍,让读者从不同年代、不用形制上去了解、掌握一些古玉器基本器型、工艺和时代风格,是古玩者一本不可
《故宫文物避寇记》记述的是1931年至1948年间,因日寇入侵中华大地,故宫博物院各位同仁戮力同心,使得文物安然南迁,辗转上海、南京、四川等地,最终回到北平(今北京)的情形。
《秦始皇帝陵珍宝》的诞生,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众多文化主题丛书之中新的里程碑。它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化驿站”为推广概念,采用图文并茂的编排形式,为广大观众精心制作、倾心打造。先期获赠《秦始皇帝陵珍宝》的国外友人无不赞叹:“一俑一世界,一书一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