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小女儿毛毛的这本新著,对邓小平在“文革”十年中迭宕起伏的政治历程及其家庭的悲欢离合作了生动记述和理性思考,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节。书中插有130多幅珍贵的照片,有许多首次发表的生活照。 作者毛毛是邓小平的女儿,她的这本新著,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对邓小平在“文革”十年中跌宕起伏的政治历程、他在这个过程中对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深入思考以及他的家庭悲欢离合,作了生动的记述,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伟人邓小平的思想、品格、气节、胸怀和胆识。 凡经历过“文革”的人,无不怀有刻骨铭心的记忆。邓小平是“文革”十年所涉及的重要人物,写文革,不能不写邓小平。而“文革”十年又是邓小平人生中跌宕起伏的重要一页,写邓小平也不能不写“文革”。毛毛写下父亲的“文革”经历,既是
《陈云风采/老一辈革命家风采》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陈云同志的传记,《陈云风采/老一辈革命家风采》生动展示了陈云同志多次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在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陈云同志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开展和成功,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开创和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建立了不朽功勋,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威望。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这本回忆文集终于与读者见面了。编辑这本书,是为了永远怀念家英,但更重要的是为了把他——一个真正共产主义者的优秀思想品德留下来,特别是留给青年一代。 收入本书的文章主要是回忆或者纪念家英的,考虑到家英同毛主席的关系非同一般,他的一生受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影响至深,所以这本书以首篇《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命名是适当的。出于同一考虑,本书特地选入了毛泽东写给田家英的25封信。 “文化大革命”的序幕刚刚拉开,混进党内高层领导的坏人,就置家英于死地。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0年3月28日,家英才得以彻底平反。家英含冤去世20多年了,但他的战友,他联系和接触过的群众,没有忘记他,他们陆续在报刊上发表了怀念家英的文章;1986年家英去世20周年的时候,又有一些同志写了回忆和纪念文章
世纪伟人毛泽东生前没有留下任何个人传记或回忆录,这对无数渴望认识和了解毛泽东的人来说,不无遗憾。 毛泽东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对于自己的成长、性恪和思想的形成、戎马生涯、诗词、推崇的人物等等,他又有什么心得和体会呢? 为了解开这些秘密,作者从大量的文献档案资料中,收集了毛泽东谈论、评价自己的有关讲话、报告、文章、通信等,并将这些零散的、不系统的、不完整的内容分类归纳总结,精心地编写成了一部别具一格的“毛泽东自述”。 本书曾在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之际出版,深受读者欢迎,一度成为“全国社科类十大畅销书”之一。后经作者数次修改增删并最终形成今日的文字。
《邓小平轶事》讲述邓小平同志的一些生活逸事、情趣爱好、喜怒哀东等,如给陈毅“支招”、给吴宓打“补丁”、智斗赫鲁晓夫、请荣毅仁“出山”、晚年戒烟、为“希望工程”捐款等,生动地再现了老一代领袖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1910年(宣统二年)秋的一天,一个16岁的少年向故乡深情地投去最后一眼目光,转身踏上了广袤的道路。这个少年就是毛泽东,他离开故土韶山去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临行,他给父亲留下一张字条,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是毛泽东迈出的人生关键的一步。如果他不立志走出乡关,也许还会是一个像父辈那样的农民,在故乡的土地上默默地耕耘一生。而中国如果没有毛泽东,就导演不出那样有声有色、惊天动地的历史巨变,“我们还会在黑暗中摸索”。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在历史面前同样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邓小平,四川广安人。1904年8月22日生。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5岁入学,高小毕业后考入广安县中学。1919年秋考入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1920年夏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初到苏联学习。 1927年春回国,被派往西安冯玉祥国民军联军从事政治工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改名邓小平,8月7日在武汉参加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年底随中央机关迁往上海。1928~1929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29年夏,作为中央代表前往广西领导起义,化名邓斌,同张云逸等于12月和次年2月,先后发动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和左江、右江革命根据地,任红七军、红八军政治委员和前敌委员会书记。1931年夏,到江西中央根据地,先后担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
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影响100人之一。
本书记述了一位伟人的家世。 如果按父亲对他的期望,他会像千百万农民一样,年年月月劳作田间。可他舍小家为大家,去为劳苦大众谋解放。然而,他又深深眷恋着生他、养他的土地。他在事业上取得了辉煌成就,而在家庭生活中,却有着超乎寻常的甜酸苦辣……
“文化大革命”是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一场内乱,是一场浩劫。在长达十年的“文革”岁月中,邓小平两次被批判打倒,历经磨难。本书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对邓小平在“文革”十年中迭宕起伏的政治历程和他的家庭的悲欢离合作了生动的记述和理性的思考,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节,诸如,毛泽东对邓小平的批判和保护,邓小平同林彪、“四人帮”的坚决斗争,邓小平对儿女的亲情和关怀等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伟人的思想、品格、气节、胸怀、胆识,以及与普通人一样的儿女情怀。本书装帧考究,印制精美。全书39万字,插有珍贵照片130多幅
《周恩来领导者理论研究》详细论述了周恩来在革命和建设历程中,对领导者内涵、领导性质、领导者立场、正确领导过程、领导者用人、领导方式、领导者与领导机关关系、领导艺术、领导者作风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鲜内容,也为当代领导干部审视言行提供了参照,为当代领导干部核心价值观的集中概括提供了基本思路。
《邓小平手迹选(套装共4册)》按题词、题字、书信、文电、批示、提纲分类,各类手迹按书写时间顺序编排。为便于读者阅读,所选邓小平手迹均附有释文。原文中的错字,释文订正用〔〕标明,漏字增补用<>标明,衍字用[]标明,个别地方作了必要的注释。有些手迹没有注明年代,经过考证,在目录和释文中标明;有些手迹有年无月的,放在该年后面;有的手迹有月无日的,放在该月后面;时间不详的,放在该类后面;有的按内容放在相近的时期里。
“警卫毛泽东纪事”是毛泽东身边的警卫人员根据亲眼目睹所撰写的毛泽东在艰苦转战中所表现出来的无畏精神和伟大品格。 本书记下了陕北转战到开国大典几年间,他在毛泽东身边的所见所闻。都写得比较真实生动,尽管书中的回忆,只是他个人所能见到的,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段历史,可以补充和丰富党史军史材料,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也是很宝贵的教材。
近半个世纪前,中国革命的胜利震动了世界。近十多年来,中国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又一次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 关心中国的人们并不满足于仅仅了解这种成就在物质层面上的表现和统计数字上的反映,他们更关心的是中国取得这种成就的原因,即隐伏在物质层面变化之后并导致这种变化的理论思维和哲学智慧。 进入这一研究领域的许多学者,已经越来越多地把目光投向使中国在本世纪发生翻天覆地地变化的两位伟人——毛泽东和邓小平,希望从他们各自的思想、理论和实践,以及他们之间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中,更加准确、深刻地把握当代中国历史进程的内在规律。 本书便是这种努力之一。由于种种原因,本书所涉及的领域还不全,一些研究还刚刚涉足。我们只是想以此为开端,把这一研究不断推向深入。
《邓小平在上海过年》以纪实的笔法详尽、生动地记录了邓小平同志生前七次在上海过年的情景。作家彭瑞高采访了几十位当年接待过小平同志的各界人士,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亲耳聆听小平同志谈话 徐大刚是上海新闻摄影界的一位元老级人物。可以说,现年50岁左右的上海市民,都是在报纸上看着徐大刚的新闻照片,走过以往那些岁月的。 徐大刚是新闻记者中为数不多的老革命之一。1945年,他19岁那年,就参加了新四军,在淮南游击总队开展对敌斗争。走上了新闻道路以后,他先后在山东《大众日报》、《鲁中南日报》、《农村大众报》等报社担任摄影记者。上海解放后,又到上海的《郊区农民报》工作。他还担任过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新闻处的新闻官。解放初期,他为领导人(如宋庆龄、陈毅、谭震林、潘汉年等)拍摄的新闻照片,大多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