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五十年:从传教士到大使·司徒雷登回忆录》于1954年由美国蓝登书屋出版,全书共15章,前12章中司徒雷登回忆了他的在华经历,后3章则是他的反思与总结。全书记述了作者对其个人事业的选择、传教士在中国的使命、燕京大学的创建历程、二战期间被日军软禁的经历以及二战后担任美国驻华大使所参与的对华事务等。 作为在近代中国史、教育史和中美关系史方面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司徒雷登的回忆录保存了许多关于当时史实的记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也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作者的个人成长背景、宗教信仰和政治立场等因素,书中的论述和观点不尽正确,有些甚至偏颇,希望读者在阅读时予以注意。
我总结唯有三件事可做:艺术、行动和爱情。 乔治 蓬皮杜 我之所以喜欢艺术,正是因为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且能够让人轻松地切换时空。古典艺术看到的是过往和历史,当代艺术看到的是现实和发现。 克洛德 蓬皮杜 这部作品由蓬皮杜之子阿兰 蓬皮杜和致力于想象力对权力影响研究的法国记者塞萨尔 阿尔芒共同执笔,讲述了被艺术、爱情和信仰支撑的蓬皮杜夫妇的一生,同时展现了乔治 蓬皮杜在从政期间以个人的艺术天分建造的一个充满文化与现代艺术感的法国。 蓬皮杜夫妇1933年在拉丁区相遇,彼此一见钟情,相伴一生。二人拥有相同的艺术审美和天分,把对艺术的热爱融入公共和私人生活当中,建设了一个充满当代艺术气息家庭的同时,也设计了一个新的法兰西。在乔治 蓬皮杜从政期间,他将自己的艺术想象落实成许多有益于法国的
《曾国藩研究(第3辑)》是由湘潭大学曾国藩研究中心主办、王继平教授主编的以研究曾国藩和近代湖南、近代中国为主要内容的图书。该书收录的论文主要涉及曾国藩研究、晚清史研究、太平天国史研究等领域。其中,谢放、谢俊美先生分别对曾国藩的自强观、曾国藩在咸同年间的涉外活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方之光、崔之清先生分别就晚清史研究、如何正确认识太平天国提出了精辟而独到的见解;台湾学者钟文博先生认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关键性的影响;邱捷、陈桦等先生亦有非常精彩的论述。总的来说,学者们在曾国藩研究、晚清史研究以及太平天国史研究等领域使用了新材料,提出了新观点,集中反映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
《曾国藩研究(第4辑)》是关于研究“曾国藩”的专著,书中具体收录了:《从中国文化及其哲学看曾国藩形而上的“道”》、《论近代长沙城市的兴起发展与社会变迁》、《赈灾程序研究——以湖南为例》等文章。《曾国藩研究(第4辑)》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他是代哈佛留学生。他是“四大家族”的重要成员。共产党将其列入“必须立即动手逮捕”的仅次于蒋介石的第二号战犯。蒋介石将其圈定为仅次于孔祥熙的第二位应开除中国国民党党籍的人。他在宦海中,时沉时浮。同蒋介石的关系,时分时合。风云变幻,数度兴衰。近年,他的日记在美国解密,引起广泛关注。他在日记中说了些什么呢?宋子文,代哈佛学子,被称为“国民政府的理财家”。在民国政坛上风云一时。本书记录宋子文在美国求学、在民国政府任职及葬身美国的人生经历,书中援引了开放的宋子文档案材料。
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是一位神秘的政治哲学家。在里根、老布什执政时期,美国许多政府机构的重要职位都被施特劳斯的弟子们占据。到了小布什当政时期,特别是在“9·11”之后,探究强硬派政客与施特劳斯派之间的关系,成为公共传媒讨论的热门话题。本书的作者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对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作出了激烈的批评,并指出,如果以这种理论来引导现实政治,那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可能危及自由民主政体的根本基础。作者的许多观点对于知识界的自由派和自由左派具有相当强的感召力,本书也就成为论战中经常被征引的重要参考。
编辑出版《楚图南:跨世纪的探索》一本纪念父亲的图片册的设想,始于父亲的晚年。1991年10月父亲在为《楚图南文选》所作的自序中写道:“我出生在上个世纪的末年,所经历的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我和许多同时代的人一样,在这变革的时代里生活、工作、奋斗,并以各种形式记下了时代的气息和自己的足迹。我愿意将自己真实的足迹,以及在前进路上的跌撞和认识,使读者对我们这些人的经历有所了解。”本着同样的精神,我们商得父亲的同意,决定以父亲、母亲多年精心搜集,并在历次劫难中冒风险保存下来的几十本照片册为原始资料,编辑一本图片册,并定名为“跨世纪的探索”,以记录上一代人在我们这个风云变幻的世纪中的探寻和求索。
“炉边谈话”是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动荡的1933至1944年间,向国民发表的系列广播演说。罗斯福以这种方式,开创了总统和国民之间亲密而直接交流的崭新方式。借助电波,他粉碎谣言、解释政策、发出召唤、凝聚民心,带领国家渡过非常时期,也使自己成为美国历受欢迎的总统之一。本书为“炉边谈话”的前期内容,以经济话题为主。
为了准备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推动周恩来生平和思想研究的广泛深入开展,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研究组从1995年3月开始筹备召开周恩来研究述评学术讨论会。刘武生、李海文、易飞先在对周恩来生平实践和思想理论研究调查的基础上,酝酿提出了周恩来研究述评的题目。刘武生、鲁振祥、李海文、费虹寰对收到的述评文章进行了阅选。述评学术讨论会于1996年4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入会文章52篇,有包括论文作者在内的近60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上,与会者就周恩来研究状况、研究成果及如何进一步深入开展研究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以迎接周恩来诞辰100周年学术讨论会的召开。会后,作者根据会上提出的要求,对各自的文章进行了修改。在此基础上,汇编成《周恩来研究述评》论文集。编辑过程中注意了本书的整体性,主要是对各篇论文间的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离开我们已经20多年了。他一生的最后岁月,国家和人民正处在“文化大革命”的深重灾难中。刘少奇同志遭到林彪、江青一伙的残酷迫害,但他始终没有停止过以各种方式抗争,即使在处境最艰难危急的时刻,他仍顾全入局,坚决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表示“生为革命,死也永远为共产主义事业业。编辑这《刘少奇的最后岁月(1966-1969)》,就是为了缅怀刘少奇同志的高风亮节,也为了永远记取十年动乱的沉痛教训。 收入《刘少奇的最后岁月(1966-1969)》的文章,都保持原貌,编者只订正了个别有误的日期、引文,并对其中的3篇因原题重复等原因另拟了标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顾问李琦同志审阅了全部篇目。
胡适是〔饭〕,对于饥饿者来说吃饭是最急切的事情,但口味各异。王四风云人物书系·《胡适传》,胡适是“饭”,对于饥饿者来说吃饭是最急切的事情,但口味各异,:胡适是一个褪了争的诗人、一个落了伍的外交家、一个最的政论家,一个永不停止的真理追求者。
汉娜·阿伦特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之一。她的主要著作《人类境况》、《集权主义的起源》等已经进入西方政治哲学经典的行列。在汉语学术思想界,阿伦特的思想正越来越受到关注。阿伦特与海德格尔长达一生的爱情,已超出他们私人生活的范畴,成为20世纪哲学史的一个事件。
宋美龄(1899--2003),蒋介石的夫人及外交助手,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影响的政治人物。
无
《陈仪全传》生动地记述了国民党蒋介石重臣——陈仪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陈仪虽然是一个军人,但与同时代的政治军事人物相比较,并不因循守旧,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前进,勇于变革,被中国共产党赞誉是"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贡献出生命的爱国人士",《陈仪全传》以充分详尽的史料,全面介绍和科学分析陈仪的一生,探究其人生轨迹,使读者从中看到,封建王朝、北洋军阀、蒋介石统治等一切旧制度的终结是历史的必然;任何人要有益于国家和人民,就必须认清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勇于变革,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