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马克 布洛赫齐肩的中世纪史学大家 米歇尔 福柯向他致敬 《国王的两个身体》作者康托洛维茨 ***完整传记 忠实还原20世纪一颗杰出的头脑、一个伟大的灵魂 阅读他的一生,我们不仅会了解这个人,而且将缩短与人性的距离。 本书围绕康托洛维茨,以他的代表性作品《腓特烈二世皇帝》和《国王的两个身体》为节点,交织他那个时代的大事件,以及他所交往的德国海德堡、英国牛津和美国伯克利的知识面孔,讲述了这位伟大的中世纪史学家多彩而戏剧性的一生:他摆脱了思想的桎梏,成为世界ji的大师,在行动和思想上投身时代,以及发表他zui受赞誉的惊世之作 《国王的两个身体》。 作者勒纳耗费二十余年,致力于为传主提供一幅全面的画像,不仅深入康托洛维茨的思想,还对他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予以了准确而细致的刻画,不仅使读
《葛维汉在华西》是关于美国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博物学家葛维汉(David Crockett Graham,1884 1961)的自传性作品,由葛维汉在晚年根据所写日记、文章等创作而成。全书以简洁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记录了葛维汉出身贫困家庭,历经贫苦童年、艰辛求学的过程,以及他从1911年到1948年在中国的生活、工作,较为完整地反映了葛维汉从童年、青年到壮年的人生经历,以及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研究、参与三星堆考古发掘等方面取得的学术成就。值得关注的是,葛维汉在中国三十多年的经历,较为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尤其是中国西南地区从辛亥革命到1948年的历史,为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作者耗时三年,对有限的文献资料进行细心阅读、分析、鉴别,又对传主王维的全部诗文作品以及古人时贤评论、考证王维生平、思想、作品的论著进行细读,并实地考察了王维曾经生活过的陕西蓝田,带着巨大的理解之同情,写出了这部作品。作者将王维带回盛唐时代,对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生活场景,他的知己好友等等,进行了生动展现,力求在时代背景中还原一个真实、传神的王维,对他的生平境遇、行为和思想有深刻的剖析,从而对“诗佛”这一称号进行了有力的阐释,对王维的艺术成就、个性气质、精神境界都进行了诗意般的呈现。
这是一本传记,是一本音乐简史,也是一本文学作品。作者将三条戏剧化的主旋律巧妙地编织在一起:18世纪的巴赫和他遗失组曲手稿的历,1纪末的卡萨尔斯和他发现组曲的始末;21世纪的西布林醉心于组曲并不断寻求的过程。为了创作本书,作者前往巴塞罗那,又来到比利时,采访了许多大提琴家,调查了档案资料,参加了相关会议,甚至亲自拿起大提琴……这一切都是为了揭开围绕大提琴组曲长达三个世纪之久的神秘面纱。
《钏影楼回忆录》系我国著名报人、小说家包天笑的回忆录。 包天笑幼年家道中落,就读于表姊丈朱静澜处和二姑夫尤巽甫处。可谓之凡人,但他却不流俗,非凡超群。转徙逃难的痛苦使他倍加用功,博览群书,靠自学掌握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为了维持生计,他17岁即开门授徒,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1894年,考取了秀才。1900年与友人合资在家乡开办了东来书庄,并自任经理,尔后又集资发行《励学译编》;1901年,他创办了《苏州白话报》,内容以政论、新闻为主。文字深入浅出,简明扼要,深受欢迎。1908年,他加入江苏教育学会。 25岁时,包天笑经人推荐去江苏候补道员蒯光典家任家庭教师,次年,受蒯光典的委托在沪筹备金粟斋译书处,先后在启秀编辑局、广智编译所、珠树园译书处任职。1906年,他31岁时正式移居上海,开始主编和编辑了
《南侨回忆录》于1946年初版,1979年后多次再版。这是陈嘉庚先生于1943年至1945年躲避日寇、在印尼避难时所写的回忆录,他在没有任何资料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凭着惊人的记忆力,以真诚质朴的笔调,详尽地描述了自己四十多年的人生经历,记录了南洋华侨为襄助祖国抗战而做出的贡献,并陈述了他为发展教育和社会进步所进行的种种艰苦卓绝的奋斗。书中所记叙的事实,都是他亲身经历的历史。身处南洋,心向中国,特别是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日子,他领导南洋侨界筹款,抵制日货,并动员南洋侨界参与抗日运动。1940 年,率侨团返国,不辞舟车劳顿,奔走于南北各地慰劳考察,并访问了共产党治理的延安,认为延安“勤劳诚朴,忠勇奉公,务以利民福国为前提,并实行民主化,在收复区诸乡村,推广实施,与民众辛苦协作,同仇敌忾,奠胜利维新之基础”。他为抗战奔走呼号,为胜利竭尽全力,所作所
自80年代起,沈公的名字就在出版圈如雷贯耳,他主持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策划 新知文库 现代学术文库 丛书,在知识界、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他任主编的《读书》杂志,被青年读者视为精神启蒙,影响了好几代读书人。 1931年9月26日生于上海。1949年至1951年初,在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院采访系肄业。1951年3月考入人民出版社(北京),任校对员、秘书、编辑等。1986年1月任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出版《宽容》《情爱论》《异端的权利》《随想录》《蔡志忠漫画》《金庸全集》《爱默生集》等影响大时代知识面貌与格局的人文图书,十年后退休。 1980年3月起兼管《读书》杂志编务,任副主编、主编,迄1995年12月。 1997年起,主持自己的 工作室 ,与辽宁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 书趣文丛 新世纪万有文库 两套大型丛书及《欧洲风化史》等上百种
随着国力增强,中国对世界事务的参与愈来愈广泛和深入,中国媒体也有更多机会报道国际事务,有更多责任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在*的国际情况——战争和冲突爆发的时候,人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记者的身影。但在国内,总结和交流战地报道的新闻专著还很有限。中国的战地记者借鉴国外同行的经验,将有利于在全球化的平台上,提高国际报道的竞争力和水平。 位采访到本 拉登的西方记者;独家采访萨达姆 候赛因;全美公认越战中出色的战地记者;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人类历史上次通过电视现场直播战争者——彼得 阿内特。 本书是阿内特个学期在汕大讲课的全纪录,它既是老记者40年战地生活的剪影,又是他总结新闻前线打拼的经验、专为中国学生而作的报告。本书不仅仅是阿内特的个人尝试,也是长江新闻学院给国内新闻界的献礼。
本书实际上是根据所收集资料。对爷爷的一生的方方面面进行考研,用自己的心灵和爷爷进行沟通,把各方面的资料系统化,进行归纳整理。 全书包括了曾祖父因祸得福改换门庭、幼年从师叶浩吾、官商联姻娃娃亲、南洋公学中途辍学、吴昌硕题书凡将斋等部分。
【书名】 被狩猎的 人类 【作者】 [ 美 ] 唐娜 ·哈特(Donna Hart)罗伯特·W. 苏斯曼(Robert W. Sussman) 【译者】 郑昊力 黄达强 【丛书】跨学科 社会科学译丛 【出版单位】浙江大学出版社 ·启真馆 【出版时间】 2018 年 11 月 【 ISBN 】 9787308184083 【定价】 75 .00 元 【上架建议】社会 人类学 【装帧】精装 【内容简介】我们的祖先曾 作为勇猛无畏的猎人实现了物种的延续 ?这一由 “人类中心主义者”编造的童话故事是时候被揭穿了。 早期人类对于其他众多物种来说不是 “猎人”,而是随时可以被捕食 的 “猎物”。正 是 社会 群体的 紧密联系与合作,才 使我们远离了食物链的底端。
。。。
“编辑这种病,不会要人命。但如果病入膏肓,我就不敢保证了……” 幻冬舍,由一个抱持着「无名」、「年轻」、「贫穷」和「天真」之「革命四条件」的四十二岁中年男子见城彻,以一千万日圆所创立的新出版社。成立首年,就破天荒在《朝日新闻》砸下三千六百万日圆买下全版广告,营销一口气推出的六本新书,后全部大卖,成功打响创业的炮。 在所有人皆不看好的情况下,见城彻陆续为作家们量身打造写作企划、激发其创作潜能,畅销话题作包括村上龙的《工作大未来》、五木宽之的《大河的一滴》、唐泽寿明的《两个人》、村上隆的《艺术创业论》、北野武的《全思考》、藤原纪香的《纪香魂》、弘兼宪史的知识漫画讲座系列……等。在2008年底爆出小室哲哉诈欺并破产事件后,亦随即在来年为其推出《罪与音乐》一书。 见城彻领导
《名将粟裕珍闻录(图文典藏版)》基本按照粟裕一生的时间顺序,重点选取粟裕一生中有关战争、政治活动和生平逸事等珍闻片段,采取流行的散文笔法,叙议结合,叙述了粟裕一生的政治、军事活动和杰出贡献,生动地反映了粟裕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和不事张扬、谦逊让人的人格魅力。全书以翔实丰富的原始电文、老部下回忆为依据,旁征博引同时代的将帅轨迹,如同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刘伯承、叶剑英、林彪等国家与军队领导人的交往,解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还原了粟裕智勇深沉、在战争中游刃有余的“常胜将军”、“我军最优秀的将领”、“尽打神仙仗”的军事家、战略家的形象。
作者花了十余年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中国古代文史资料,实地考察了安徽省涡阳县老子故里,经研究考证,从史料角度提出了老子生地为安徽涡阳说。同时引用了大量文史资料以及老子故里与范蠡西施坟均在安徽涡阳县的事实,论证了老子与范蠡的师生关系;考证了涡阳的范蠡西施合葬墓为他们真正的坟墓。大胆假设、辨伪指正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本书在大量引用典籍资料的基础上大胆假设,从而推论出老子的诞生地在涡阳无疑;又从老子与文子的关系、文子与范蠡的关系上推出同样的结论。
本书是一部论述宋元之际的哲学和文学的专著。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着力于哲学背景的分析,内容包括:朱陆之后南宋理学的发展,象数学的再度兴起,“性命双修”与“三教合一”等;下编注重于文坛风尚的揭示,内容包括:理学与文学的关系,文学与佛禅的关系,文坛上的“雅”、“俗”之辨,以及“诗话”、“词话”、“文话”等文学理论著作对后世的影响等。作者指出,“易代”文学相对“一代”文学而言,其功能不在于酝酿某种特殊的文学内核,而在于新陈代谢。宋元之际文学的特质就在于由“雅”趋“俗”。
《袁振英传》是系统介绍袁振英生平的著作,大致上描述了袁振英一生的经历。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袁振英,书中附录了袁振英的部分自述、近年来一些学者发表的研究文章、袁振英生平简表等资料。袁振英是广东东莞人,先后参加上海、广州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中作过重要贡献。
钱基博先生编著的这本《明代文学》是二十世纪明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著作。钱基博先生之所以将这一段文学史拎出来写,是为了纠正文坛上卑视贬损明代诗文的偏见,为明代诗文昭雪冤屈之意,一直盘桓胸中,故言“仆怀此久,未有以发”。
距今88年前,我生于北京。那是公元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癸已)。亦就是甲午中日大战前一年。甲午之战是中国近百年史中一个关键,所有种种剧烈变动皆由此起来。而我的大半生,恰好是从那一次中日大战到这一次中日大战。我家原是桂林城内人。但从祖父离开桂林,父亲和我们一辈便都生长在北京了。…… 本书是梁漱溟先生自述其漫长而又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读者们将从他的一生中了解20世纪的中国历史,知道名人的秘闻趣事,获得其他正史中不可得到的东西。
关于萨特的基本哲学思想,本书会有详细介绍。在此我只想着重指出,萨特编织这样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其根本宗旨是要既坚持世界的在场,同时又肯定意识的至上地位。在他看业,如果没有前者就不可能有真理,如果没有后者也就取消了人的完全的能动性,一言以蔽之,萨特哲学就是一种处境中的自由的哲学。就其政治立场来说,萨特一生坚持自由、平等、正义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强权利压迫,支持世界上的一切正义斗争。他那种仗义直言的勇气和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使他成为西方进步知识分子的代言人,赢得全世界争取自由、独立和社会公正的人民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