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 像年华盛放的气焰; 红 像斜阳渐远的纪念; 是你与我纷飞的那副笑脸; 如你与我掌心的生命伏线; 也像 红尘泛过一样 明艳。 《红》是张国荣签约滚石唱片公司后推出的第二张专辑,也是张国荣歌坛生涯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专辑,是最能反映张国荣最后10年为人处世的音乐作品。专辑的名称《红》是张国荣自己选的名字,张国荣表示这里的红不是红到发紫的“红”,而是红橙黄绿青蓝紫的“红”,“红”是他最钟爱的颜色。 本书是作者历时两年,采访包括黄百鸣、徐锦江等张国荣生前相处的多位同事和朋友,从张国荣不同时期,包括复出前后的电影、音乐、填词、作曲、MV导演等角度,以艺术的视角,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立体多面的张国荣。 以“红”命名这本书是想体现这本书最有代表性的特点,以张国荣最喜欢的颜色去表达他为人处世的作品。全红封套绝非哗
《我和郎朗30年》是作者兼父亲的郎国任的倾情之作,讲述了郎朗如何从一个普通孩子迅速成长为国际著名钢琴大师这一成功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完整地再现了郎朗从出生到30岁的成长历程。读者将看到一个钢琴天才为了求拜名师而在异地他乡地下室刻苦练琴的身影;曾被某位钢琴教授斥责为“土豆脑袋,难成大器”、险些半途而废的虚惊;参加钢琴大赛遭遇不公的委屈;面临多位钢琴大师指教的艰难抉择;一个不平凡的父亲辞去难得的好工作、多年不离不弃、每天24小时陪伴的坚定信念;一个个大师级专家倾其所有对郎朗的栽培灌溉;一次次摘冠折桂的耀眼辉煌;签约经纪公司征战欧美的职业钢琴家历程;已到了结婚年龄的郎朗对未来人生伴侣的期望,以及郎朗同众多国际音乐大师、各国政要、各界精英--格拉夫曼、艾森巴赫、巴伦伯依姆、祖宾·梅塔、联合国前
有一句名言:“画像的北后有轶闻”。当你凝视那幅画里的妖艳美女或者面带微笑的神秘男士时,你会感到那些人物的背后有什么在蠕动。 一首名曲的诞生也是如此。既有处于人生幸福的时的作品,也有坠入贫困的深渊卧床不起、濒临死亡的境地时的作品。由此可见,名曲的诞生总是伴随着戏剧性的背景。 本书就是着眼于这一类故事的书,而不是令人生厌的刻板的“名曲解说”,它是叙述名曲诞生的过程和围绕它的轶闻以及音乐的特点等等,所以,我希望它是一部读起来轻松的音乐书。当你听音乐时,对照你通过本书获得的知识,你会感到音乐更富有魅力。如果你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对名曲有粗略的理解,作者将引以为荣幸了。 书中的曲目并没有严格的编排,任君随意选读。当你对某一首乐曲产生兴趣时,我希望你进一步欣赏,那音乐将会融汇在你的血
本书通过对谢军创作《乌篷船》《那一夜》《做你的爱人》《心在跳情在烧》《又一夜》《芒果香》等这些脍炙人口歌曲的细节描写,真实记录了谢军通过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一个创作型歌手的成长故事,并全方位地揭秘歌曲创作过程中种种鲜为人知的事件,为读者尽现他的不懈追求和精彩人生! 书中描述了谢军与音乐结缘,与爱结缘的过程,音乐在他的世界中几乎占了,他对音乐的理解:音乐就是爱!生活中的那些人,给谢军带来爱,他用爱的经历、对爱的感悟以及由此带来的创伤来创作。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使他经历过沮丧和艰辛,也感受过期待和希望。这一次,他不是万众瞩目的明星,他是一个有喜怒哀乐的平凡人,书中还原了的谢军,那个对音乐充满激情,一直用尽全力做到、做到的谢军。
沃尔夫冈·阿马多伊斯·莫扎特(1756~1791)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虽然他仅仅度过了35个春秋,但他一生所创作的音乐作品,数量之多,十分惊人。他一生完成了622件作品,其中有17部歌剧,49部交响乐,当让,还有数量繁多的各种各样的器乐曲。 莫扎特在音乐领域是一位天才,他不仅对欧洲音乐的发展作出了的贡献,他还为近代协奏曲形式奠定了基础,并在海顿之后,进一步丰富了交响乐与室内乐的内容。 莫扎特的音乐,对后来的许多音乐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德国的大音乐家贝多芬、舒伯特,俄国音乐家格林卡、柴科夫斯基等非常喜爱莫扎特所创作的音乐。 莫扎特是人类音乐史上不可多得的音乐巨人,他那生动的形象,他那优美的旋律,永远活在音乐家及全世界热爱音乐的人们的心中!
《轻松读艺术:西方音乐家那些事儿》讲述我们丢了很多东西,丢掉旧照片,忘记过往的曾经;丢掉戒指,忘记感情;丢掉日记,忘记回忆,也忘记了自己。可能丢不掉的就是这些萦绕在脑海里挥散不去的音符,它们在我们心中盘桓扎根,发芽开花,结出生命的果实,酿成生活的美酒。如果心是一片海,音乐会是所有的水和鱼,是音乐让我们的生命更动听。让我们亲近音乐,走近那些创造了美妙音乐的大师们。
像我们已经读到的房龙其他描述人类文明历史的作品一样,本书中他使这位远离我们时代的老巴赫变得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那些娓娓道来的音乐故事中,人们可以在当时世俗生活的氛围中领略一个生动的人的个性。同时,房龙轻松幽默的笔,不时地带领着读者从过去跳回到今天,运用丰富的想像,将当代的生活细节与历史的情景连在一起。
格林卡 (1804—1857) 俄国作曲家,俄罗斯民族乐派奠基人。自幼学习钢琴、小提琴,并接触民间音乐。1818~1822年就读于圣彼得堡高等教育学院附属贵族寄宿学校,同时跟J·菲尔德、C·迈耶学习钢琴和音乐理论。20年代中期开始作曲,曾写过歌曲、室内乐和钢琴小品。1830~1833年游历意大利,悉心研究意大利歌剧。1833~1834年赴维也纳和柏林,曾随s·德恩认其学习作曲,在此期间立志按俄罗斯风格进行创作。1834年回国后进入创作旺盛期,1836年完成歌剧《为沙皇献身》(革命后改名《伊凡·苏萨宁》,在圣彼得堡上演后受到热烈欢迎,这是部具有高度艺术水平并享有国际声誉的俄罗斯歌剧。1842年完成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这是一部浪漫主义的神话歌剧,音乐带有东方幻想色彩。1844~1847年游历法国和西班牙,1848年经华沙回国。在此期间的主要作品有两首西班牙
紫科人斯基(1840-1893),除了贝多芬,这可能是中国观众和听众最熟悉、最喜爱的外国作曲家了。他的所有三部芭蕾舞杰作《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被搬上中国舞台,而且轮番上演;他的歌剧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也在中国亮过相;他的交响曲、钢琴曲、室内乐几乎每天都可以在中国听到。之所以受欢迎,不能不归因于乐曲本身。他的作品个性极为鲜明,旋律非常优美动人,色彩丰富绚丽,而且配器也十分艳丽。而这些绝不是为了技巧的炫耀,而是饱含着热的情感,直接感染着听众。柴科夫斯基的这一特点在俄罗斯具有普遍性。这个民族非常善于保持自己的文化个性。欧洲的文化,西欧和中欧共同性、互通性较大。但东欧和北欧却较难相融。 柴科夫斯基的创作源泉除了他的天才,他与人民的联系之外,还有一部分来自他的精神压抑。他生活
爱过,痛过,值得 --读刘健《流浪歌手的回忆》 《流浪歌手的回忆》是本奇特的书,刘健是个执着的人。 这本书的奇特之处在于,每个故事都是一首歌曲,书中附有中英文歌词。更为奇特的是,还有同名唱片与图书一起上市。该书共有三部,总共有40多万字的故事和24首歌曲。全部的故事和歌曲连在一起,是一部原创音乐剧。 《流浪歌手的回忆》的主线索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在这部作品里,刘健依旧采用他所擅长的人称叙事手法,通过文字和歌曲的双重形式,讲述了一个年轻人为何成为流浪歌手、梦想与爱情的矛盾、流浪生活的酸甜苦辣,以及他对当下中外社会现实的一些力所能及的思考。值得一提的是,《流浪歌手的回忆》尚未上市,英文版权已经被美国的代理公司购买。 我曾经好几次去酒吧听刘健唱歌。次听刘健唱歌,我热泪盈眶
《我和郎朗30年》是作者兼父亲的郎国任的倾情之作,讲述了郎朗如何从一个普通孩子迅速成长为国际钢琴大师这一成功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完整地再现了郎朗从出生到30岁的成长历程。读者将看到一个钢琴天才为了求拜名师而在异地他乡地下室刻苦练琴的身影;曾被某位钢琴教授斥责为“土豆脑袋,难成大器”、险些半途而废的虚惊;参加钢琴大赛遭遇不公的委屈;面临多位钢琴大师指教的艰难抉择;一个不平凡的父亲辞去难得的好工作、多年不离不弃、每天24小时陪伴的坚定信念;一个个大师级专家倾其所有对郎朗的栽培灌溉;一次次摘冠折桂的耀眼辉煌;签约经纪公司征战欧美的职业钢琴家历程;已到了结婚年龄的郎朗对未来人生伴侣的期望,以及郎朗同众多国际音乐大师、各国政要、各界精英--格拉夫曼、艾森巴赫、巴伦伯依姆、祖宾·梅塔、联合国前秘书
怎样认识勃拉姆斯的听来似乎抽象却又富于某种艺术魅力的音乐语言问题?如何看待斯特拉文斯基在创作道路上与传统分道扬镳的问题?等等,都能引起人们深思。虽然这些问题的提出大多着眼于作曲家个人的原因,而比较忽视对产生这种艺术现象的社会根源的分析,并且有的仅仅是把问题提了出来,还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但是能把问题提出来,留给读者以思考余地,也不失为是有启发意义的做法。美国传记作家亨利·托马斯和达纳·李·托马斯合写的这本《音乐家的生活》,对欧洲近两百余年来的二十位有影响的作曲家作了较为通俗的介绍。在《音乐家的生活》中,作者通过平易的语言,对二十位作曲家的出身教养、性格爱好、治学经历、政治倾向、理想情操、爱情婚姻、创作特征以及趣闻轶事等等作了较为生动的描述,使读者对每一位作曲家的独特面貌,
缪茵(英文名YIN MA),当今举世公认的华裔“钢琴神童”,有现代“钢琴天才”之称。她的傲人音乐业绩和感人成长经历,已经先后被美国主流新闻媒体《华盛顿邮报》、《华盛顿时报》、《纽约邮报》、《每日新闻》、《纽约时报古典音乐广播电台》、《纽约音乐会评论》、《华盛顿古典艺术家评论》等;美国华裔主要新闻媒体《世界日报》、《侨报》、《星岛日报》、《明报》、《亚美时报》、《美国文摘》、《华语电视》、《美国中文电视》、《侨声电台》等;中国的新华社、中新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视点》、《世界青少年儿童》杂志,香港大型人文时政杂志《中华文摘》等,以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城市的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音乐网站等,给予高度赞誉和广泛传播。 缪茵7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著名音乐学府曼哈顿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曾与谢安、孙绰等宴集兰亭,写下有名的《兰亭序》。工书法,早年从卫夫人(铄)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并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成为妍美流便的新体。其书备精诸体,尤檀正行,字势遒美多变化,为历代学书者宗尚,有“书圣”之誉。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目前的里程碑,一生师从多家,博采众长,很终创建“王体”,开中国行书之先风。何炳武、化晓方、毋燕著的《王羲之评传》从王羲之的仕宦生平入手,分别介绍其学书经历、代表作品赏析、书法思想及其在中国书法目前的重要地位与深远影响。
本书收了钢琴家鲍蕙对30位中外钢琴大师、演奏家、教授的访谈录,并附130多幅照片。由我国钢琴泰斗周广仁作序, 她在序中说:“鲍蕙荞做了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程”“为广大的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学习资料和一本有趣的读物。”本书是对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的重要贡献。它将对钢琴事业的发展起到不估量的推动作用。
彼得·柴可夫斯基——俄国的音乐家,为世界创造了无以言说的美妙旋律。本书将这位艺术家生活的诸多细节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试图为人民提供一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像。 柴可夫斯基于1840年4月25日生于俄国小贵族之家,从小就表现了对音乐的热爱。1866年,他在莫斯科开始了钢琴协奏曲、歌剧、舞剧的创作,到了不惑之年,他的大名已经闻名遐尔,饮誉全球。 的艺术离不开艺术家丰富的情感、多姿的心灵。柴可夫斯基一生追求着不朽的音乐,当他生命的帷幕缓缓落下,那些动人的旋律却千古不绝。热爱音乐的人不妨捧起这本书,走近这位可爱的艺术家——走近他的生活,走向他的灵魂深处。 这不是一部完全意义上的传记,而是一幅真实生动带有无数美妙细节的画像。它使得那位以无以言说的美妙音乐表达了无数人喜怒哀乐的柴科夫基成为一
本书由366篇故事组成,讲述音乐家的趣闻轶事,曾在美国各大电台连播,每天一篇,一时。作者以丰富的专业知识、独特的非官方视角、轻松诙谐的笔调和“音乐史上的今天”的方式作为线索,向我们讲述了这些天才们不为人知的一面:爱、恨、希望力量、亲情、友情、爱情,艰难尊严、坚毅沉着洒脱.幽默、圆满、尊严、无私自私,背叛、荒谬、傲慢、偏见、名利、虚荣、伪善……透过琐碎而可靠的事件.显露出音乐的魅力和人性的复杂。 本书读者对象:音乐热衷者、英语学习者、故事爱好者。
《音乐家插图百科》讲述的是众多古典音乐家的悲喜人生,从鲜为人知的中世界音乐家,经过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到新艺术运动的急先锋、20世纪的前卫派。他们精彩的一生,以及的作品,在书中得到了有力地体现。
本书是人物传记读物,生动地记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一生。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了磨难。在童年时期,他的生活缺少阳光和温暖。在青年时代,他的爱情屡受挫折。在创作的鼎盛时期,他遭受到失聪的深重打击。但是,这种磨难并没有压垮贝多芬,他始终和命运做着不屈不找的斗争,向后人留下了许多汇歌欢乐、鼓舞人们向上的作品。
劫夫是继聂耳、冼星海之后卓有成绩、非常的无产阶级军事人物5。他因创作《称赞二小放牛郎》、《革命人是年轻》、《我们走在大路上》等歌曲而驰名于世,又因创作了大量宽大传唱的“语录歌”、诗词歌曲而红遍中华,成为“”时代最为活泼的赤色军事人物5。《红色音乐家:劫夫》以翔实的材料实在地记叙了这位军事人物5运气多舛而又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深入地展示出其富厚而又波折的心路历程,多视角、多方位地折射出社会与人生的诸多无法……令人追思、感悟很多。
本书是詹·卡思伯特·哈登于1902年9月完成的有关伟大音乐家海顿生平的著作。作者收集了大量丰富而翔实的资料,按时间顺序描述了海顿勤奋而伟大的一生。 约瑟夫·海顿(1732——1809)出生于奥地利东部与匈牙利接壤的边境小镇洛劳。年轻时海顿过了很多年默默无闻的穷日子,中年时他的音乐才华日渐显露,成为当时知名的音乐家。随着时间的流逝,海顿的创作力不但没有消退,反而愈加旺盛。在将近70岁时,海顿创作了代表他最高成就的《创世纪》和《四季》,为世人留下了伟大的音乐作品。
《京剧大师周信芳》讲述了一代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他七岁登台露演,十三四岁便以童伶成名。他一生与戏剧结缘,历经艰辛。他演过600多个剧目,在舞台上创造了箫何、徐策、宋江、文天祥、寇准、海瑞等众多艺术形象,并以独具异彩的麒派艺术全国,为创造京剧辉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上个世纪90年代沈鸿鑫先生出版了关于周信芳艺术人生和周信芳研究的著作,此后他对周信芳的研究和资料的采集一直没有间断过,这本《京剧大师周信芳》,就是在原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新的资料和新的研究心得,并考虑今天读者的阅读需求而推出的。